3月24日,聯合辦公行業發生了一件大事,這就是“WE+”與“酷窩”的合并,打響了行業整合的第一槍,也預示著行業將進入群雄并起的春秋戰國時代,此舉使得WE+酷窩正式完成了在華北、華中、西南和華南地區16個重點城市47個空間的布局,年底計劃完成60個空間的布局,成為聯合辦公領域名副其實的大鱷。而這之前,WE+(weplus.com)也是國內第一家走向國際的聯合辦公品牌。
那么WE+不走尋常路的背后究竟意味著什么?其提出的規模化戰略,是基于怎樣的判斷?在規模化戰略的執行過程中,WE+如何城市布局,采取了什么手段去實現全國擴張,并在成本、投入、回報率等關鍵指標上取得平衡,最后建立自身優勢來構建行業護城河?帶著這樣的問題,明源君特奔赴上海,與WE+創始人劉彥燊進行了深度對話交流,暢談行業演變與經營邏輯。
01
先重后輕
沒規模就站不穩腳跟
現在講聯合辦公,大家都很忌諱談規模,因為規模化似乎就是不計成本的投入,盲目地擴張。WE+卻鮮明地提出要追求規模,沒有規模就沒有未來。
1、二房東做得再好,回報率也只有6%~12%
若從經濟和商業模式來講,聯合辦公首先是一個二房東的概念,通過賺取租金差價支撐企業成長,但是二房東并不是一個很性感的概念,現在全世界最大的“二房東”是雷格斯,它的體量比wework大很多,但市值卻不到現在wework的1/5,就是因為雷格斯沒有給空間賦予內容,也沒有想象空間。
賦予空間內容這個事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很難。二房東的產品不管做得多么好,從資本回報的角度來講,它的產品回報率大概是6%~12%,當然也有個例可能能做到15%,但是非常少,所以如果只是一個單純的二房東,并不能像wework這么大的估值。

▲ WE+創始人劉彥燊(左)和劉策(右)
2、社區服務回報更高,但需要規模做支撐
如果空間能夠賦予社區服務,讓這個聯合辦公更加性感,更有內涵,更有想象空間,客戶愿意為所提供的服務買單,那么空間才能得到更高的回報。提供空間服務和規模化一點都不矛盾,因為社區的內容需要基數的支撐。
我們通過調研和實踐發現,聯合辦公也一樣存在二八定律,假如有100個團隊進來,其中有20個團隊會喜歡這種社區的概念,另外的80%只是因為這里價格便宜,地位合適,有彈性。降低成本是中小企業老板首先考慮的因素,先租三五個月如果不喜歡還可以走,公司擴大了這里是否可以容納,滿足公司業務調整的需要。但如果將規模放大到1000個團隊的時候,有200個團隊參與社區活動,那個經濟效益可能就出來了,這時候所謂的社區的服務、無邊界協作才會有效率。
所以,做聯合辦公一定要先重后輕,這個“重”里面就包括了規模,前面一定是自己投資,因為拿不出足夠的實踐案例,別人不會相信你,以后慢慢地就像酒店集團一樣,可能會以輸出管理為主。WE+當初提出的大概就是50個空間,起碼1.5萬到2萬個工位,如果這些工位運作正常,比如達到80%的出租率,就不用燒錢了,腳跟就站穩了。
02
中心開花
圍繞中心城市與地段做擴張
WE+現在已經在全國布局了30個點,有將近13000個工位,目標規劃到明年底達到5萬個工位。WE+提出規模是第一,但規模不是盲目擴張, WE+的布局策略是:中心開花,只選擇中心的城市、中心的地段。因為中心地段本身具有較高的商業價值,存在較大需求,具體的策略主要有以下3點:
1、基本選擇大的省會城市,不去偏遠地方
WE+的布局基本上都在大的省會城市,不會去偏遠的地方。從已覆蓋的戰略城市來看,從北開始有大連、青島、北京;然后是中部地區,包括上海、杭州、寧波、蘇州;西部地區有西安、成都,華中地區有武漢;還有嶺南地區的廣州、深圳,這是現在的布局。目前還沒有去,但是可能去的地方有廈門、南京。這就是WE+的戰略布局,總共加起來不會超過15個城市,目前基本上已經布置90%了,除了這些城市之外,其他的地方除非有特定的條件才會去。WE+下一步的擴張會在城市內進行,一個城市必須要超過三個點,這樣人員才可以得到合理的分配,企業也才能分擔團隊的管理成本。
所以WE+下一步先把團隊建立起來,前期這半年、一年先要培育,后面開始擴張,先開中心的點,圍繞著這個中心再擴散出去。目前,WE+完成了第一階段,有些城市已經進入了第二階段,比如在上海現在已經有11個點了,在北京有4個,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繼續在城市里擴張。WE+擴張的重點還是在一線城市,北上廣深肯定是重點。

2、拿地的初期靠股東,后期看規模
WE+的拿地標準是:不管在任何的地段,如果成本不低于市場價的20%就不拿。這里就有一個問題,在中心城市和中心地段,按道理來講是沒有這種價值洼地的,那WE+又是怎么做到低價拿貴地?這要分為兩個部分:
在初始階段要充分利用股東的資源。WE+的股東有上實集團,有美國柯羅尼資本,上實集團作為一個國有企業號召力比較強,特別是好的地段,國企能獲取的資源比民企好得多。
股東在起步階段可以提供無條件的支持,但后面就要靠企業的規模效應。舉例來說,wework在美國拿地肯定比別人便宜20%,因為它是一個批發零售的概念,業主可以自己算一筆賬,如果這塊地有20%的空置率,假如wework提供20%的讓利,租期5年,就相當于抹平了這個空置率,所以這筆帳是劃算的,否則空在那里一兩個月,錢虧的更多。所以,聯合辦公發展到后面就比拼的是規模效應、品牌效應。
3、規模化產生大數據,完善選址評估系統
隨著項目在各地數量的增加,你對選址的把控能力就越強。現在都在講大數據,為什么這個地方會賺錢,要分析其中的原因,不斷總結修正,那么項目開的越多,指標參數就越多。WE+現在做的評估,比一年半前做評估的模型要復雜得多,因為我們會考慮一些以前沒有考慮過的因素,這也是為什么要做大數據管理的原因。一個公司要壯大,這套系統一定要不斷壯大,所以前面說WE+只做了60%,還有40%是要通過規模化來不斷地完善。
創新沒有捷徑,一開始就要求每個店開出來都賺錢,這是不可能的。聯合辦公本身就是一個新業態,沒有一成不變的方式,大家都在摸索,而且中國有這么多的城市,差異化很大,所以只能不斷地完善管理系統、評估系統,不斷加強人員的培訓,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做。

03
運營為王
破解市場化難題
在規模化運營過程中,企業一定會面臨許多實際問題,比如怎么解決擴張所需的資本投入;在發展速度快,向全國擴張的時候,怎么讓內部管理能夠為這種快速擴張提供支撐,怎么能夠把團隊優勢完整地復制到眾多新項目上;怎么實施標準化,在品質和成本之間找到平衡,又兼顧不同空間的個性與共性;怎么應對市場競爭等等。針對這些難題,劉彥燊講述了WE+的運營之道。
1、資金鏈要能保持6個月到1年
規模化最大的危險性在于擴張盲目,走得太快,資金鏈等支持跟不上,因為如果每個項目都在燒錢,最后就會出現問題,所以首先要做資金的評估。劉彥燊說,我常常對自己說的一句話就是,你有多少菜就煮多少飯。所以在擴張的時候,首先要考慮資金鏈狀況,一定要確保資金足夠保持6個月到1年的時間,這段時間里如果不賺錢還可以繼續調整。
正常來講,一個空間6個月以后出租率就能達到80%,除非一開始的商業判斷就是錯的。到目前為止,WE+做的商業判斷,在選址方面還是比較自信,而且一直沒有往外圍擴張。現在很多眾創空間失敗,就是因為它布得太偏了,比如說從北京擴張到順義、通州,這是沒有意義的,誰會去那里辦公?很多政府為了吸引眾創空間過來,提供各種補貼,這不是長久之計,企業經營還是要回歸商業模式。
2、完善培訓系統,培養內部人才預備隊
通過過去一年多的空間實踐,WE+從管理中也獲得了不少經驗,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的管理系統。內部的系統不是最大的挑戰,關鍵是人,特別是年輕人,如何培養一個獨特的企業文化,對他們有號召力,既有黏性,能夠有效地管理,又能發揮他們自己內心的創造力和動力,這對一個老派的管理人來講非常有挑戰。
要想讓團隊發展跟上規模化腳步,必須擁有足夠多的預備隊,而要培訓出這么多的預備隊,就必須要有足夠多的空間,所以又回到前面所說的規模問題。比如有30個空間去培訓,每個空間培訓2個人,那么后面的人才梯隊就有60個人在里面,如果只有一個空間,要培訓出20個人需要多大的成本。規模能解決很多問題,也包括培訓。此外,30個空間里每個空間養一個人,成本會低很多,假如只有5個空間,要養50個人根本做不到。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規模越來越大,這個問題會越來越容易解決。
3、收購本地團隊,脫離自己開店模式
WE+在二線城市發展時,大部分會有本地的合作伙伴,他們相對對本地的情況更加熟悉。當規模效應出來以后,WE+現在開始做收購合并,尋找、合并有影響力的團隊,收購當地有能力的管理團隊。WE+已經要開始慢慢脫離一個個自己開店的模式,因為規模已經差不多了,主要的城市已經完成布點,現在更多考慮的是怎么可以加快成長速度。在今年下半年,WE+一定會有很多的合并和收購出現。
WE+原來做得最強的地方在長三角和北方,嶺南相對弱一些,但現在和酷窩合并后,加起來就有四十幾個點,WE+的規模一下就是全國前列。這樣,WE+就同時擁有了南北的資源,接下來就可以談一些其它的收購,比如說在成都有個團隊不錯,他自己做得不大,只有兩個空間,于是WE+在成都成立一個合資項目,把它并到WE+里面來,這樣的擴張會在今年下半年越來越多。如果你只有單個或幾個城市,大家還要到處跑來談合作,那樣很累,如果能覆蓋全國,在全國中心城市都有布局,價值就很高了。
4、合作定制家具,為標準化做試點
目前,WE+還沒有完成整套標準化樣本,但已經著手開展相應的配套——就是先打造出一個標準化的產品,WE+準備在復興公園的下一個空間里做這樣的嘗試。
WE+現在跟一家中國最大的家具廠談合作,合作方式是不要現成的家具,而是要共同設計一套針對聯合辦公的家具,這個東西設計出來就是WE+的一個標準化產品,而且這個產品不止是自己用,別的空間也可以用。定制的家具分為高中低三個等級,800塊錢以下的,800到1500塊, 2000塊錢以上的,不同等級就用不同的家具,這個都模板化。
接下來,WE+要把這個標準化的產品全面地復制、擴張,實現從1到100,后面出來的空間就要開始包含隔斷,這樣施工的時間會縮短,成本會降低。復制的方式是既有標準化,又有個性化,在公共區域的設計會有各地不同的特色,但是家具、隔斷肯定是標準化的,比如說在成都,款式可能比較小資一點,青島的款式比較商業化一點。WE+希望通過合作最終打造出一個平臺,這個平臺應該在下半年打造出來,真正做到幾十個體驗店,最終做到產品規模化。

04
平臺裂變
新模式讓想象空間落地
中國的聯合辦公面臨2個趨勢:第一,目前國內大部分的聯合辦公是濫竽充數,今年到明年會有一個洗牌,聯合辦公可能就剩下幾家,80%的市場會在這幾家手上;第二,在美國,聯合辦公占總體辦公體量的10%到15%左右,在中國上海還不到1%,所以它的成長是肯定的,還有很多的空間,繼續增長是必然趨勢,到底會有100家、200家還是300家不好說,這個肯定是越開越多,更重要的是會裂變出新的模式,不止是聯合辦公,比如說WE+現在做的私人定制、大企業的定制,這是另外一類產品,但萬變不離其宗,我們基于大企業的服務及影響力建立,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于中小微企業的業務發展及經營需求,只有大企業才能支撐起相關垂直領域的產業鏈條,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多成長及服務機會。一切的工作基于服務,最終也將回歸到服務,從服務中獲得價值及收入。
1、企業服務平臺化,入股并分離服務團隊
WE+要把自己作為一個企業服務的平臺,這里面包括空間的服務,包括設計、氛圍的打造、家具、裝修,還有軟件的服務。WE+在考慮如何基于聯合辦公平臺衍生其他很多東西,包括了硬件和服務。
作為聯合辦公領域的領軍人物,一定要對聯合辦公里面的功能有很深的體驗,只有這樣才知道什么樣的設計是合理的。WE+現在準備參股一個小的設計團隊,要把設計施工這一塊作為空間硬件服務單獨出來一個機構,準備今年上半年就把它單獨分出去,不止為WE+的平臺服務,還可以為別人服務。另外,WE+的IT團隊、空間管理系統,用這套軟件結合相關硬件做了很多實踐,所以WE+考慮這兩個團隊可以單獨出去。WE+的銷售團隊也想把一部分單獨分出去,變成一個BU,能夠自負盈虧,這都是一個裂變的過程。
所以,聯合辦公要考慮做出規模之后,怎樣在這個平臺上衍生出其他的商業模式。WE+在每個地方都參點股,他們有獨立團隊,讓他們通過WE+這個平臺養大,WE+提供的不止一個服務,相當于通過這么多的裂變來擴張。

2、增值服務是小東西,要的是可落地的新商業模式
目前在聯合辦公行業,大家對收入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認為做出來的很多增值服務,本身沒有辦法獲得直接收入,最終目的是提高租金水平,就是通過服務來提升客戶的滿意度、體驗感,最后來提升租金;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租金是一部分,增值服務收入也是一部分,應該盡可能地擴大非工位收入的占比。
劉彥燊認為這兩者并不矛盾,但是第一種方式想通過增值服務提高租金,這個操作空間很小,也就是6%到12%的差距,做得不好的只有6%或者虧錢,做得好的有12%,但是不會大賺。第二種方式有比較大的想象空間,聯合辦公的想象力在于它能夠衍生出什么樣的商業模式,這是一種裂變。這個平臺本身可能不是特別賺錢,但是它生成了新的商業模式,創造了新的收入來源,這才是有想象力的。所謂的增值服務都是小東西,重點要考慮怎么能把這個物理空間不僅僅限于提供桌子辦公,只有衍生新的商業模式才是將來的方向。我們認為在AI及物聯網的發展中,智能辦公將是繼智能家居后的下一個風口,但智能辦公場景的發掘及建立仍未擺脫傳統,需要新的需求引領,移動辦公場景需求及云端服務方案,線下及線下的結合,將發掘出智能辦公脫離傳統意義的場景并引發新的需求及解決方案,相信這一趨勢必然基于聯合辦公空間及人群而生,也將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潛在贏利點。
所以,WE+考慮的是如何顛覆原來的模式,而且可以落地,不是天馬行空。前面提到,WE+現在跟一個大的家具機構合作,做一個線上的平臺。再想遠一點,如果WE+這個平臺可以繼續完善壯大,這就不止是辦公家具了,沙發、杯子都可以賣,那就真正變成一個線上的商業平臺,這才是有意義的非租金收入。
作者:劉策,房地產戰略與創新業務專家,如對本文有不同觀點歡迎與作者溝通:lc8544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