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眼中的女漢子,朋友眼中的小孩子,家長最放心的陪伴者,孩子最貼心的小伙伴……她是祝婷婷,上海童識文化傳播公司創始人。

大人們太無聊了,我要和孩子一起玩耍
一畢業就進入廣告行業,在4A廣告圈工作近十年,從電通安吉斯到奧美,從HR到HRD,不到三十歲,祝婷婷就已完成了自己的職業目標。
三十歲是一個明顯的分界點,當同齡人漸漸感受到初老癥帶來的危機感時,祝婷婷的童心卻愈發的展露無遺——喜歡上了積木,去同事家只和孩子玩耍。即使是一顆普通的巧克力豆,在祝婷婷充滿童心的發散思維下,也會變成各種各樣有趣的東西。

而繁雜的本職工作——不停的與各部門負責人溝通,與面試候選人談論工作經歷,不停的寫PPT,寫培訓方案,這些重復的工作讓祝婷婷越來越感到厭煩。
“這并不是我自己喜歡的。”
思考過后,已經成為HRD的祝婷婷,毅然辭去了自己的工作,走上了另一條路。
“大人們太無聊了,我要和孩子一起玩耍!”
從“杜拉拉”變成“孩子王”
工作的時候,經常會聽到身邊的同事們說:
“你家孩子幼小銜接班報了嗎?奧數補了嗎?鋼琴彈了嗎?”
“周末帶孩子去哪里玩?”“去周邊的的海邊吧,看看海,玩玩沙子。”
“你讓孩子單獨出門嗎?”“不行,孩子還小,不放心。”
“孩子平時都在我父母那里,只有周末的時候我來帶。”
在這些談話中,祝婷婷看到了現在的父母們的通病,只關注教育本身,不注重孩子的獨特性,節假日出行只以周邊游為主,顧慮太多,不敢放手讓孩子獨立,缺乏時間,無法陪伴孩子。
教育本身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可憐,而教育的壓力也讓父母變得越來越可憐。再加上自己喜歡和孩子在一起,所以根本沒有什么猶豫,甚至沒有做過前期的市場調研,僅憑著沖動和興趣,祝婷婷便一頭扎進了兒童教育的行業。

但這種沖動并不是毫無依據,在十年前自由行還并不是很流行的時候,祝婷婷便已喜歡上了一個人出門旅行。

而每一次對未知的恐懼,都會讓她花大量的時間做攻略,從第一次一人到泰國時的惴惴不安,到去年在日本遇到八級地震時的淡定自若,走的路多了,也就不再恐懼。
“以前出門還會做攻略,而現在不論去什么地方,大多時候都是說走就走。”

看似沖動的背后,是多年來的沉淀與歷練,讓祝婷婷有了足夠的從容,可以應對任何的突發情況,也讓她有足夠的自信,詮釋下面這句話:
“都說計劃是成功的一半,其實有時候,計劃也可能會抹殺成功的可能性!”
旅游太單調,游學太枯燥
我們要做一些不一樣的
童識文化的主打產品是針對3-15歲孩子的微留學產品。而微留學指的是學生團體在短期的時間內,游歷海外名校,體驗國外學校的特色課程、當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同時也可為將來留學做準備。

在童識文化剛成立的時候,知名度并不是很高,很多家長也沒有聽說過微留學的項目。所以祝婷婷只能通過發動朋友,帶朋友的孩子一起去進行微留學活動。

在這樣的微留學活動開始之前,祝婷婷都會進行全面的前期準備,包括對參與活動的孩子進行充分的個人情況調查,提前與孩子們接觸,消除彼此的陌生感,一些國外習慣的養成與培訓,同時在微留學過程中,還會全程與家長進行直播互動,讓孩子的每一次表現,每一點成長,都直觀的展現在家長眼中。

通過這樣的準備與活動過程中的全方位展現,打消家長們對于安全的顧慮。而在活動結束之后,還會制作每個孩子的成長紀念冊,分享孩子們的成長故事,打造貫穿活動始終的服務體系。

與其他微留學項目不一樣的是,童識文化的微留學產品,不僅有傳統的海外體驗課程,還會制定各種各樣的特色課程,以此來達到發現孩子,解放孩子的目的。
“寒假的時候去英國,我們在街頭進行了一次‘以物換物’的活動,需要用手中的一支筆,換到路人手中的其他東西。”

讓祝婷婷意外的是,這些原本在國內很害羞的孩子,都很勇敢的踏出第一步,主動和陌生人進行溝通,最后換到的東西,也是五花八門。
有一個孩子最后換到了一頂價值一千元的帽子,有一個孩子換到了一盒巧克力,最后又把這一盒巧克力換到只剩一顆。
祝婷婷并沒有引導孩子們應該以什么樣的原則去換物,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孩子以很高的社交能力,換到了價值幾倍的物品,有的孩子以分享的精神,將換到的物品分享出去。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一套看待事物的價值觀,每個孩子在這種過程中,都展現出了不一樣的能力和亮點。
“尊重孩子的獨特性,與他們平等交流。”
因為這樣的理念,祝婷婷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想要和FUNWORK發生些什么?

“未來希望能夠一步一個腳印,為孩子們提供更多有趣的產品和內容。之所以選擇FUNWORK,是因為這里的環境非常適合我們的公司,自由、輕松、有趣,生命樹和綠植墻,都在時刻的刺激著我們,為孩子做出更多好玩的東西。希望以后在這里,可以產生更多的化學反應!”
好啦!看到這里的人
只能說你們運氣很好喲~
FUNWORK聯合童識文化
給大家送福利啦!
將本頁截圖
并將截圖發送給小童姐姐
就可獲得價值500元微留學產品代金券!
注意啦!
本代金券適用于所有微留學產品喲~
掃碼添加小童姐姐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