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西部城事(xibuchengshi0518)。
文丨西部君
2018年,東北三省的經濟表現依舊不容樂觀。
?
黑龍江增速在5%左右,在上一年6.4%的基礎上繼續下滑;吉林增速4.8%,同樣低于2017年的5.3%;唯一逆勢上揚的是遼寧,增速從4.2%提升為5.6%,依舊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
作為曾經的老工業基地,東北類似低迷的狀況出現過幾輪。在當下,東北依舊有足夠高的話題熱度,不過輕工業燒烤、重工業喊麥的調侃中,可以看出它在區域經濟領域的競爭力所剩無幾。
?
關于東北為什么掉隊了,相關的分析可謂汗牛充棟,討論也比較透徹,比如國營經濟占比太重、產業結構老化、資源枯竭、老齡化、人口流失等等。
來源:統計年鑒
?
從區域發展的規律來看,像城市群、都市圈、大灣區,這些高階的城市化概念背后,都有著強有力的中心城市牽引。這解釋了強省會為何流行,且諸多省份都在力推省會爭創國家中心城市。
?
東北的種種困難,其實也是沈陽、大連、哈爾濱、長春等重點城市失去輻射和帶動能力的結果。
東北要走出困境,顯然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龍頭,去爭奪國家中心城市的入場券。
?
01? ?四個副省級城市,卻沒一個國中
?
目前已經批復的國家中心城市共九個,華北有北京、天津、鄭州,華東有上海,華南有廣州,華中有武漢,西南有重慶和成都,西北去年也加入了西安。
?
觀察九大國中的地理分布,可以發現它很講究平衡術,也包括一些城市等級的平衡,比如直轄市都有份。
?
同時比較審慎和克制,比副省級城市的門檻要更高。比如同一個城市群,給廣州暫時就沒給深圳,給上海就沒給杭州。
來源:網絡
?
唯獨東北地區是空白。東北缺少在全國拿得出手的城市,經濟總量最高的大連,2018年GDP是7668.5億,尚無法躋身全國二十強,國家中心城市還沒給東北,這是大前提。
?
如此處境和往昔的輝煌形成了鮮明對比。1980年代,東三省的經濟總量,在全國的占比超過10%,現在不到7%;遼寧的GDP一度是廣東的2倍,現在也反過來了。
?
重點城市的對比,1978年沈陽、大連、哈爾濱分別排在全國第五、七、九位;加上鞍山和大慶,全國二十強,東北占據五席,現在二十強榜單已看不到它們的身影。
?
東北的失落是整體、長期性的。現實地講,在和濟南、青島、杭州等地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的競爭中,它的確沒有多少優勢可言。不過換個角度,恰恰也說明東北對國中的需求程度,要遠遠超過其他地區。
?
收獲國家中心城市,對杭州這類新一線城市來說,是錦上添花,但對東北四大城來說,卻是實實在在的雪中送炭。
而且,目前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有4個在東北,分別是沈陽、大連、哈爾濱、長春。分布密度之高,顯示出東北曾經的強大,以及四大城市的支點地位。
坐擁四個副省級城市,國家中心城市數量卻掛零,本身不太符合一貫推行的區域平衡思路。
副省級城市名單,來源:網絡
?
其實論受重視的程度,東北絲毫不遜色其他大區。2003年《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發布,振興東北戰略開啟。此后先后在2009年下發《關于進一步實施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意見》,2014年下發《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
?
東北一直被當做重點板塊扶持,每年的轉移支付都在六千億以上,不存在放棄的說法,此前養老金全國調劑接濟東北正是一個縮影。這也正是西部城事此前分析,第十個名額大概率會花落東北的原因。
?
02? ?國家中心城市能給東北帶來什么
?
城市競爭力的排名上,東北的四大城市,看上去似乎撐不起國家中心城市的門面。
?
不過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東北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就形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工業門類相當齊全,論實業根基要比很多中西部省份要強。
?
也正是憑借重工業的底子,從2003年啟動東北振興到2013年,東北地區的平均增速,反而是幾大板塊中最快的。
來源:《我國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能力評價與對策研究》
?
另外由于城市化水平高,相對GDP總量排名,東北的人均數據并不差,2016年吉林和遼寧分別排在第12和14位。
?
而且國家中心城市向來不是根據經濟總量排排坐。否則蘇州早就該拿到入場券,在二十強邊緣徘徊的西安,則沒有資格入圍,鄭州同樣會底氣不足。
?
按照發改委的定義,國家中心城市是“居于國家戰略要津、肩負國家使命、引領區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代表國家形象的現代化大都市”。
?
有競爭力的經濟實力是基礎,對內的輻射和帶動能力,對外的門面擔當,同樣是重要考慮因素。東北不是毫無基礎,功底猶在,只是欠一波火候。
?
考慮到特殊的地緣位置,國家中心城市的體系,同樣對東北有著戰略需求,至少可以作為東北振興的一個支點。明確支點,可以避免東北幾大城市各自為戰,導致資源過于分散。
?
而對東北來說,國家中心城市作為城鎮體系規劃設置的最高層級,不是徒有其名。城市之間的資源分配,向來都有著嚴格的等級差序格局,而且是按名頭和身份。
?
比如計劃經濟時代,計劃單列市被重點關照,生產分配和物質調撥,由中央直管,直到今天還享受省一級的經濟管理權。
國家中心城市不會改變原有的行政等級,不過收獲這個身份的城市,在一些政策試點、創新舉措上,往往會被優先考慮。去年西安和鄭州拿到第五航權,是一個例子。
?
東北的問題,在于傳統產業結構的慣性太大,大船轉身難。東北要搞活,恰恰需要這種創新前哨站的特殊加持,給一些前瞻性政策,然后讓它放手去試驗探索,打造各種中心。
?
除了政策和資源傾斜外,國家中心城市對影響力的提升,對發展信心的提振,同樣有助于改變人口、人才流失的局面。
?
2017年遼寧的常住人口4368.9萬,2018年是4359.3萬,同比負增長。沈陽2015—2017年的人口總量分別是829.1萬、 829.2萬、829.4萬,增長可以忽略不計。
?
西安在搶人大戰至今,已經有百萬新增落戶戶籍。高調搶人和營銷,很大程度上也是有國家中心城市的光環在。就像西安克服城墻思維,東北告別暮氣沉沉,同樣需要一針強心劑。
?
03? ?東北四大城市誰最有資格入圍
?
前面分析了東北對國家中心城市需求度,以及它能夠產生的提振效應。如果真的應驗,如此前西部城事在推文《第十座國家中心城市,給誰?》判斷,東北四大城市中,沈陽的概率最高。
?
首先從時機來看,沈陽是比較早出擊的。去年十月底的遼寧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上,遼寧首次提出“積極推動沈陽創建國家中心城市”,目力所及,遼寧是旗幟鮮明打響東北第一槍的省份。
來源:《促進東北地區新一輪振興的空間發展策略》
?
當然沈陽的經濟數據并不占優勢,東北GDP最高的是大連,2017年大連是7363.9億,長春6530.03億,哈爾濱6355億,沈陽5865億。
?
沈陽和大連的差距不算小,不過如果名額只有一個,在遼寧省內,要推首選當然是沈陽,前面省府層面“積極推動”已經說明問題了。
?
從全國來看,大連在考察序列中相對靠后,也不奇怪。關于這點我們可以看國務院在批復各城市規劃時的措辭:
?
沈陽和哈爾濱都是“東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長春是“東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大連則是“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
?
可以理解為,大連在東北的戰略定位層次要略低一些,所以前綴是“北方沿海”,事實上民間也一直有大連人不是東北人的相關話題,就輻射和帶動能力這一關鍵項上,和沈陽還是有不少的差距。
來源:《我國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能力評價與對策研究》
?
沈陽和哈爾濱、長春的較量中,不僅經濟總量更低,人口也不占優勢。2017年哈爾濱常住人口是1092.9萬,長春戶籍人口748.9萬。而沈陽戶籍人口737萬,常住人口829.4萬,同樣排在三者的末尾。
?
不過前面分析過,國家中心城市不只看經濟,還要看金融、交通、文化等綜合層面的區位條件,以及參與全球競爭的對外影響力。
?
哈爾濱GDP高、人口總數多,進出口總額卻不到沈陽的一半,不到長春的四分之一。旅客運輸量、貨物吞吐量、國際航線數量,沈陽都是處在領先地位,交通樞紐位置毋庸置疑。沈陽的領事館數量,在全國都可以排進前十。
?
從經濟增長模式看,沈陽雖然總量低,但也有明顯優勢。2017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哈爾濱是5395.5億,長春5194.8億,沈陽只有1484億,對投資的依賴程度更低,產業轉型的壓力和陣痛更小。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東北三大省會中,沈陽目前是唯一擁有自貿區的城市。而目前已經獲批的國家中心城市,除了北京,其他都有自貿區,這種耦合關系,也說明沈陽的概率相當大。
來源:網絡
當然一方面國家中心城市的數量,目前都沒有定論,東北有沒有,有幾個,這些都有猜測的空間,沈陽只是概率最大(可能呼聲也最高?)。
?
另一方面,沈陽目前的短板也不少,前面提到的固投總量低,說明投資信心相對不足,這和營商環境有待優化脫不開關系。
?
而且2016年沈陽的增速,一度下滑到負增長5.8%,創下歷史新低。要擔綱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甚至說激活東北的重任,這種缺乏穩定性的經濟結構,顯然還有很大的提升余地。
本文來源:西部城事
注: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后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微信編輯:一米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