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的發展方向在哪里?如何挖掘優質的項目?孵化器內部人才如何培養?是時候來一場頭腦風暴了!
孵化器如何實現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
跟當地產業進行緊密對接,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成都科杏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凡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遇到了很多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的問題,我們需要思考:作為孵化器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定位和所扮演的角色,我們能做什么?我們在做的過程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同時,科技成果轉化在評估和協議定價和上還面臨一些困境需要解決,但未來協議定價會成為主流。最后,孵化器要對大企業的資源、高校的專利成果和科技成果進行整合,做好成果轉化持有者、孵化器、成果的應用方之間的橋梁。
首先,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不一定是針對于有高校背景的科技園才能做,民營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只要抓住了當地的產業,然后進行資源對接也一樣能做。但是一定要與當地的政府機關緊密合作,請他們為我們上報企業的成果需求,然后安排專門的工作人員去跟高校做需求對接,梳理院校的成果進行對接匹配。其次,政府出臺的一些獎勵機制能夠極大的推動成果轉化和轉移,促進成果轉化的活躍性。
成都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理事長曾蓉

目前,很多的科技成果都是科技數據,然而不管是從成果變成產品,還是從產品變成商品,期間的周期都很長,但是在這整個過程中,孵化器可以很多有作為的部分。很多孵化器從業人員和運營管理人員都不太關心地方產業,不過作為孵化器一定要對產業的研究相當深入,包括對這個產業的上下游,政府在未來幾年的布局和安排等,我們要通過地方產業研究的需求來做買賣雙方的對接。那么在什么地方去找科技成果呢?我們可以考慮和二級學院進行合作,因為他們可以讓我們的工作很快開展。另外,成都市科學技術局在很早就出臺了技術交易補貼的相關政策,我們對于技術交易補貼直接補貼到中介機構,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
政府引導的種子期基金設立、投入機制是怎么樣?
成都華友匯孵化器有限公司創始人李江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在成都或者西南地區做早期投資的機構比較少,對種子期項目的投資機構就更加稀缺了;其次,在孵化器運營中接觸到了很多比較好的項目,但是這些項目應該找誰幫助?這是一個痛點;另外,我們希望在申請政府引導資金或者政府參與的種子基金時,可以有一個靈活的申請機制,比如對孵化器推薦過來的項目能否有一定的綠色通道作出快速響應?
成都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理事長曾蓉
對于初創型的企業,我們不只有股權還有債權。
在股權方面,第一,孵化器要衡量自己的水平,利用現有的基金,打好和這些基金的渠道,而且孵化器還可以在推薦的過程中收取相應的服務費;第二,利用好政府已經建立的各支基金,在孵化器還沒有能力投項目的時候可以引入基金進行;第三,如果有能力組建一支基金,就需要考慮自己是做LP還是參股GP,需要了解如何跟LP談判,如何在GP中占有話語權和決策權,并且一定要根據孵化器自身的優勢來選擇介入的程度。
在債權方面,作為一個孵化器的管理人員,一定要告訴企業做債權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如果第一次辦理信用卡額度會比較低,但如果你已經辦理過信用卡,并且信用良好,銀行每年都會提升你的信用額度。債權也是這個道理,但是不同的銀行積累的信用不同,國有銀行的信用度高但是貸款周期長,商業銀行貸款的響應速度很快但積累的信用度相對較弱,如果要幫助在孵企業融資的話,一定要研究這家企業適合哪種銀行?

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是離不開資金的,也離不開債權融資,因為債權融資不稀釋股權,成本低。科技型中小企業面臨的痛點是,企業高技術、輕資產,亟需資金的時候不能立刻獲得銀行貸款。在“科創通”——成都創新創業服務平臺上有一款科技金融債權融資服務產品“科創貸”,可以通過政府增信幫助企業用信用、股權、知識產權獲得銀行貸款。另外,企業需要適度的保持與銀行合作,進行充分的信息溝通,包括前期的信用評級和授信,當企業亟需資金的時候才能快速的獲得銀行的響應。
股權投資作為企業的一種戰略性讓利,需要企業清晰定位資金的需求與用途,機構的資源與企業自身的匹配,能使企業更好更快的成長。目前成都市科技局設立了“科創投”——天使投資引導資金,秉持引導性、非盈利性、市場化原則,揮財政資金杠桿效應,撬動社會資本參與支持我市處于初創期、種子期的科技型企業發展。
國有背景的孵化器及眾創空間從業人員如何實現持股孵化?
浙江秀洲慧谷科技創業中心(零一智慧谷)副主任農靜
這個機制的建立對于團隊建設、人員流動、項目黏度等都有著很大的關聯,現在有很多政府引導資金和國有背景的投資公司參與進來,三方一起組建基金和管理公司,從業人員可以通過項目經理的形式進行持股。
成都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理事長曾蓉
第一,可以通過成立基金、團隊進入到GP來參與管理和收益;第二,國家近日發布了有關事業單位人員創新創業的文件,相信這個問題未來會破題的?
在努力奔跑的過程中要學會尊重人才
成都種智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夏春芬
現代孵化器對從業人員的綜合能力要求特別高,既要是“萬金油”又需要具備專業素質方面的能力,這樣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周期很長,所以孵化器的人才流失率也很高。我們可以采用一種崗位邏輯去切割孵化器需要的各類人才:
第一,戰略型人才。這種人一般是創始人或者創始合伙人,他對整個行業的把控能力、敏銳能力都要求非常高,大概需要花10年以上的時間去歷練,需要管理和很多綜合項目方面的經驗;
第二,管理人才。這類人才目前大多采用從大公司或大體系里去挖掘,這類人才已經具備了在成熟的產業鏈中較強的管理能力;
第三,創投和產業型人才。目前,孵化器總覺得自身專業性和黏度不夠,本質上的原因就在于此,這樣的人才需要極高的商業洞察能力和把控能力,對專項能力要求很高;
第四,基礎服務和運營人才。這類人才需要具備吃苦耐勞、勤學好問和服務精神。
然而,前三項人才對品牌能力、創投能力、咨詢能力、企業服務能力、團隊價值認同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學習能力、活動策劃能力等專業性能力要求都非常高,但這些能力不容易被訓練和培養,除非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業務鏈和上下游的伙伴關系。所以我們要接納現狀,如果團隊正處在高成長階段,那么高流失率也是正常的。另外,我們還需要認真反思該如何培養人才,從民營孵化器的角度出發,培養人才基本體現在幾個方面:
1、現代師徒制的教育帶動;
2、需要一個比較標準化和體系化的分配機制;
3、在必要的情況下,真正頂級的人才一定是有股權分享機制。
成都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理事長曾蓉
孵化器就是一門生意,一定要從生意的角度去考慮人才梯隊的建設,在孵化器里最重要的人才就是戰略性人才,核心團隊是一個孵化器不能隨意變動的。管理能力需要緣分,這是需要經過多方的傷痛、挫折、失敗才能不斷的提升,可遇不可求。創投和產業型的人才需要懂得和誰對接,或者渠道是什么,這是渠道和資源對接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