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前,中國城鎮化已進入高速增長期,我國規模城市總數達到世界首位,城鎮人口數量已占據總人口數的60%。在取得了這些成績的同時,當前城市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卻愈發突出,宏觀經濟與城市的發展問題聯系也愈加緊密。城市債務增加,金融風險壓力巨大,城市轉型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因此,在當前形勢下,應當如何認識城市的發展規律?如何做好對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務?如何提高城市資源的利用效率?如何增加就業和進行產業的空間布局?如何避免更嚴重的危機和風險的發生?這些一連串的問題都需要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之上,結合中國城鎮化的實際情況,尋找出解決的方法和答案。 于此背景之下,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設立《城市百問》欄目,利用我中心優質學術研究力量,試圖解答城市發展、城市政策、城市規劃等方面的種種問題,并將就城市發生的社會熱點問題,提出我們的分析方法,供讀者參考。
希望所有對此感興趣的讀者在本欄目下留言,提出有關城市的各類問題,以便我們及時解答交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編者
(往期回顧:什么是都市圈?丨城市百問)
總第十二期
本期作者:
潘昭宇?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
都市圈軌道,英語稱Suburban rail或Commuter rail,國際上通常叫市郊鐵路、通勤鐵路、近郊列車,國內通常稱為市郊鐵路、市域快軌、城郊軌道等,主要指都市圈內的中心城區與城郊、外圍新城、中小城市之間的軌道交通系統,下文都稱為都市圈軌道。
都市圈軌道是伴隨都市圈而發展起來的,在英國、美國、日本等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從國外成熟的都市圈來看,基本形成2000公里左右的規模、每天承擔1000萬-3000萬人次的客運量。比如東京都市圈軌道(JR、私鐵)超過2000公里、日均客運量約3000萬人次,巴黎都市圈軌道(RER、Transilien)達到1867公里、日均客運量約350萬人次,倫敦都市圈軌道達到3650公里、日均客運量約700萬人次。與國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截至2018年底,我國統計的都市圈軌道全國僅有約1300公里(包括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統計的市域快軌500公里、利用鐵路資源開行市郊列車的1100公里,二者有部分重疊),還不如國外東京、巴黎等一個都市圈軌道的規模。以北京、上海為例,北京都市圈軌道目前僅有182公里、上海也僅有56公里,與國外成熟都市圈相比差距甚遠。
那么我們需要反思的是,造成我們都市圈軌道發展不足的原因是什么,我們的都市圈軌道究竟差距在哪里、問題出在哪里?
首先,都市圈發展的制度性障礙制約了我國都市圈軌道的規模。國際上東京、紐約、巴黎、倫敦都市圈軌道可以覆蓋50公里左右的都市圈范圍,最遠可達70-100公里,遠大于中心城區范圍,美國前十大都市圈中有5個都市圈都是跨越州界,而我國目前尚未形成都市圈的管理體制。我國的城市都是按行政轄區來管理,軌道交通也是各自管轄范圍內的事情,這就造成同一都市圈但不同行政轄區的軌道難以延伸和通達,客觀上制約了都市圈軌道的發展,比如比鄰北京的北三縣、廊坊等軌道缺失便是例證。同時,我國城市過去以來的土地開發模式也有很大制約,建設用地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且呈現“圈層式”、貼邊往外拓展,對外圍郊區、新城等建設開發引導不足,客觀上制約了都市圈軌道延伸和功能發揮。
其次,我們以延長地鐵來替代都市圈軌道,造成資源浪費和超長的出行時間。都市圈軌道是介于城市軌道與城際鐵路之間的軌道交通,從服務范圍、技術標準與地鐵都有所區別,如下表所示。從國際經驗來看都市圈軌道主要服務通勤圈、覆蓋距離市中心約50-70公里的范圍,地鐵主要服務中心城區、在市中心10-15公里范圍為主。國際上東京、紐約、倫敦、巴黎等都市圈軌道大致是其地鐵規模的4到9倍,日均客運量的2到4倍,比如東京地鐵約300公里、都市圈軌道約2000公里,巴黎地鐵215公里、都市圈軌道1867公里,倫敦地鐵402公里、都市圈軌道達到3650公里。與國際相比,我國目前呈現都市圈軌道與地鐵倒掛的關系,比如北京、上海地鐵分別達到617公里、669公里,已遠超國際一線城市地鐵規模,但都市圈軌道僅有182公里、56公里。這就帶來我們的地鐵不斷向外延伸、線路長度不斷延長。國際上一條地鐵線路一般在10-20公里左右,而我們的地鐵線路40、50公里都司空見慣,使得地鐵承擔了本該由都市圈軌道承擔的功能。相比都市圈軌道,地鐵速度慢、設站間距小、發車頻次高,地鐵往郊區延伸造成一條40-50公里的地鐵線路全線不同區域客流不均衡、運營也不經濟,造成資源浪費。而且更主要的是,地鐵超長線路導致全線速度慢、運行時間長,根本達不到都市圈軌道的長距離、快速度服務要求。比如號稱世界上最長的地鐵上海地鐵11號線全長82.4公里,乘坐全程時間在2小時左右,難以滿足居民1小時通勤出行需要。
都市圈軌道與高鐵、城際、城市軌道的比較
類型 | 服務范圍 | 設計速度(公里/小時) | 平均站間距(公里) | 線路長度 | 供電模式 | 乘坐方式 | 敷設方式 | 平均工程造價(億元/公里) |
高速鐵路 | 跨區域交通聯系 (大于300公里) | 250-350 | 30~60 | >300 | 交流 AC25kv | 座位 | 地面或高架為主 | 1~1.5 |
城際鐵路 | 城市群主要城市之間 (300公里以內) | 160-200 | 5~20 | >100 | 交流 AC25kv | 座位 | 地面或高架為主 | 0.8~1.1 |
都市圈軌道 | 中心城區與衛星城、外圍組團 (50~70公里以內) | 100-160 | 3~7 | 30~80 | 交流AC25kv或 直流DC1500v | 座位為主 | 地面或高架為主 | 0.7~1.5 |
城市軌道 | 中心城區內 (15公里以內) | 80-100 | 0.5~1 | <40 | 直流 DC1500v | 站位為主 | 地下或高架為主 | 輕軌:2~3 地鐵:6~7 |
注:“平均工程造價”包括直接工程費用及車輛購置、不含征地拆遷
?
再次,我們已經運行的都市圈軌道距離真正的都市圈軌道還有不小差距。我們與國外的差距不僅是都市圈軌道規模小,還在于全國已經開行的這1000多公里大部分都達不到服務水平要求。都市圈軌道的特殊性在于覆蓋范圍廣、居民乘坐距離長、早晚高峰出行非常集中。由于人們對通勤出行時間要求一般不超過1小時,所以都市圈軌道要求速度快、早晚高峰發車間隔不能太長。國際上一般都市圈軌道的最高速度達到130-160公里/小時,早、晚高峰期發車間隔都小于10分鐘,如日本東京都市圈軌道JR(Japan Rail,日本國鐵)最高速度達到130-160公里/小時、高峰最小發車間隔僅2-3分鐘,巴黎都市圈軌道RER最高速度達到140公里/小時、高峰發車間隔也僅3-5分鐘。反觀國內,除上海金山線、成都成灌線、溫州S1線等新建線路外,受制于線路、車站能力,國內的都市圈軌道普遍運行速度慢、發車間隔長,難以滿足居民通勤出行需要,也就導致客流吸引力不足、客流效益較差、運營虧損嚴重。如北京S2線全線77公里、全程時間需要近2小時,高峰期僅發送2趟、發車間隔超過1個小時,全天乘坐的旅客僅有幾千人,距離真正意義上的都市圈軌道差距甚遠。
最后,我們的都市圈軌道的發展模式還需要改革創新。國外都市圈軌道大部分是利用鐵路線路,通過適當改造、新建、延申成為都市圈軌道,并且近郊及城區大多都采用專用的軌道線路和車站,盡可能實現都市圈軌道與城市軌道融為一體,如日本、德國部分城市將都市圈軌道與地鐵的信號系統、車輛制式、供電模式、建筑限界等進行統一,實現都市圈軌道與地鐵的跨線直通運行,從乘客乘坐的角度基本上體會不到二者的區別,大大提升服務體驗。我國目前開通運營的1300公里都市圈軌道,除成都成灌線、溫州S1線等個別地方為新建軌道外,絕大部分都是利用干線鐵路開行市郊列車,由于當前階段我國干線鐵路還承擔相當一部分的長途運輸功能,利用鐵路開行市郊列車能力就嚴重受限,所以出現上面提到的早晚高峰發車間隔不足。此外,我國的鐵路都由鐵路總公司主導,而都市圈軌道主要是地方事物,鐵路企業與地方之間的溝通協調也存在一定體制性制約。
?
東京地鐵與都市圈軌道(JR、私鐵)跨線直通情況
?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都市圈是城鎮化進程中產業發展及空間重構的關鍵階段,都市圈軌道是支撐都市圈發展、解決出行難題、緩解交通擁堵的必然選擇,也是帶動產業發展、完善公共服務的重要紐帶。2017年,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已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市域(郊)鐵路發展的指導意見》(發改基礎〔2017〕1173號),從國家層面已經明確都市圈軌道的基本概念、發展方向、規劃建設要求等,國內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重慶等也在持續推進,北京平谷線、廣州18號線等一批真正意義上的都市圈軌道正在有序開展。未來我們應站在都市圈的視角,首先是要建立完善的都市圈行政管理體制,其次要不斷總結國際經驗和我國的實踐探索,盡快建立適合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要求的都市圈軌道發展模式,重點解決好都市圈軌道的規劃布局、運營服務、與地鐵的便捷銜接、與城市的融合發展等關鍵問題。
?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潘昭宇
2月20日
注: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后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微信編輯: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