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趨勢和政策導向,兩相聚焦的一點,很難不形成一個新的投資熱點。在教育領域,STEAM便占據了這樣一個利好的位置。
上世紀八十年代興起于美國,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培養體系;在日、韓等國家都有相應的扶持政策并完成較高的滲透率。在我國,2015年9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十三五”期間 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到要“探索STEAM教育、創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2016年3月3日,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把創客教育和“STEAM課程”作為加強創新創造教育研究的中心工作。
的確,與STEAM教育相關的新聞此起彼伏,但在投資市場上卻沒有相應的熱度。云投匯數據顯示,2016年,在教育行業將近400起融資事件中,興趣教育占6%左右,位于具體細分領域的倒數第二位,略高于高等教育板塊,遠不如K12、幼教、留學等其他細分領域熱鬧。同一時期最受歡迎的K12教育發生融資80起以上,是興趣教育的將近3倍,融資額更是占據了教育行業總融資的三成。

此外,與其他細分領域相比,STEAM教育的融資輪次更靠前,從某種程度上說明其存活率偏低。以2016年為例,STEAM教育A輪(含)以后的融資事件占比約為25%,同期教育行業的平均水平在60%以上。

根據天天投觀察,教育行業投資人,對STEAM項目多持觀望態度,熱情并沒有像媒體宣傳的那般高漲,這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難以量化的市場規模預期
市場,是投資決策要考慮的第一個因素。所屬賽道的長短對于被投項目的收益規模和投資風險有著難以突破的限制。那么,STEAM教育這塊蛋糕到底有多大呢?
這就不得不重申一下"STEAM教育"的概念問題。最初,這一概念只有字母STEM,Science,Technology,Egineering,Mathematics四個單詞的縮寫。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很容易將其與“理工科教育”聯系到一起。與某一門學科或者某一種技術的培訓不同,STEM的意旨是打破學科疆域,通過對學科素養的綜合應用解決實際問題,培養綜合性的人才。簡單地說,就是"全面發展"。
?STEAM比STEM多出來的A代表"Arts",即藝術。盡管作為一個舶來詞,傳統的的思維方式還是很容易把"藝術教育"與"琴棋書畫"聯系到一起,按照官方的說法,就是"素質教育"。
講到這里,敏感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問題了:既然能找到類似的說法,那么STEAM教育到底算不算一個新概念?再直接一點,STEAM教育能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賽道?
對前文中用來對比的K12、幼教而言,STEAM顯然不能作為一個并列項出現。韓國的教育體制與中國類似,包括6年的小學教育,3年初中教育與3年高中教育等。在與現有體系已經融合地比較好的情況下,STEAM課程的主要接受群體還是以1-4年級的小學生為主。目前,我國STEAM教育市場空間規模預測也多以5-14歲人口為潛在對象,這一點與成熟體系基本吻合。比如03年進入國內市場的STEAM教育品牌小牛頓的課程體系就分為幼兒課程和少兒課程兩個部分。
由此可見,從消費對象看,STEAM教育市場與K12、幼教市場都有重合的地方。從個體的消費習慣看,每個學生的時間是一定的,所以針對同一群體、同一時間段的不同類別教育產品的營業額通常會呈現出此消彼長的狀態。?
到目前為止,還找不到公開數據對國內STEAM教育市場的明確估值。媒體標榜的數據從200億到1000億,相差甚遠。不論如何,都不是其作用于教育市場實現規模增長的絕對量,很大一部分其實是從其他細分領域瓜分而來的。
不同模式背后居高不下的獲客成本
前文已提及,STEAM教育面向的對象主要是中低年級的小學生人群,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STEAM教育的兩種主要的業務模式:面向小學或對應階段課后培訓機構的內容/硬件提供商,或是直接面向小學生的線下興趣教育培訓品牌,即2B和2C兩條路線。
A股STEAM教育第一股盛通股份收購的樂博樂博教育科技就兼具這兩種模式。2008年,樂博樂博引進韓國機器人學校ROBOROBO的課程,通過直營和加盟兩種方式進行推廣。2014年,樂博樂博獲得真格基金1000萬元投資;2015年再獲新東方教育集團1000萬美元量級的戰略投資;2016年4月作價4.3億元,被盛通股份全資收購。
截至2016年5月,樂博教育在全國25個省及直轄市均有布局,有63家直營店和115所加盟店。 2015 年營業收入 9,081.15 萬元,凈利率為 7.79%,收入來自于課程培訓的咨詢服務費、教具銷售以及加盟費。其中,咨詢服務費為公司對學員的課程培訓、機器人比賽收入,教具銷售收入包括直營模式和加盟模式兩種。
除了面向機構和學員之外,市場上還存在通過與公立學校合作,瞄準義務教育階段素質教育專項經費的2G模式。與前兩種模式相比,2G至少緩解了3個較為棘手的問題:時間、錢和公信力。
時間上,直接進入學校的課程體系就減輕了與課后培訓機構的正面沖突。以北京為例,2014年1月份,北京市教委正式發文,將在全市范圍推行“中小學生課外活動計劃”。北京各區縣、學校可在星期一至星期五15:30至17:00的課外時間安排學生活動,每周不少于3天,每天不低于1小時。
錢和公信力是兩個互相作用的因素。一方面,在現階段,以公立學校作為背書,不存在建立在每個用戶認可接觸上的付費問題。以北京為例,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在“關于在義務教育階段推行中小學生課外活動計劃的通知”明確規定“市財政按照義務教育階段實際在校生人數,城區生均每年400元,遠郊區縣生均每年500元標準將經費撥至各區縣,主要用于學生體育、藝術、科技等活動。包括外聘教師費用、場地租用費、低值易耗品購置費,以及購買社會服務產生的費用等,每年總支出達5億元以上。另一方面,借學校形成品牌之后,后續的比賽、培訓活動也更容易開展。
較早進入國內STEAM教育市場的"小牛頓",就通過與北大附小、清華附小、人大附小、北京理工大學附小、石油大學附小、首都師范大學附小、中關村一小、二小、三小等三十多所學校合作在這一市場上占得了一席之地。比起模式本身,投資人更關心的實際上是其背后的成本結構。較高的獲客成本是教育行業的“通病”,對有搶占賽道嫌疑的STEAM教育來說更甚。
不可回避的市場培育周期
?教育行業投資的回報周期本身就會偏長一些,而在STEAM教育上這一點則更為顯著。市場認知和產品體系是導致這一現象不可忽視的兩方面原因。在高考的指揮棒下,應試教育的思維模式在中國家長的腦海中已經根深蒂固,即使是興趣教育,多也是沖著升學加分的功利目的。新東方素質教育中心主任王立曾公開表示,雖然教育機器人市場前景非常好,但在中國市場還不是剛性需求,學生家長沒有強烈的消費欲望。
另外,在國內市場上,STEAM教育本身還沒有形成成熟的教育體系。"機器人+編程"基本可以涵蓋目前STEAM教育市場上80%以上的內容,教育專家擔心的問題在于,照這個形式發展下去,STEAM教育會不會演化成信息技術領域的奧林匹克競賽?也有家長反映,市場上的STEAM教育機構缺乏完整的教育體系,課程零散、內容膚淺。當然,隨著人才的引入和經驗的積累,這一情況正在慢慢好轉。但不能否認這樣一個機會和風險并存的事實:STEAM教育尚處于一個市場培育階段,無論是產品還是消費者都才起步不久。
尚未成型的品牌壁壘
天天投相關投資人觀察到,目前STEAM教育產品同質化非常嚴重。對于投資標的而言,嚴重的同質化現象投資風險的提升和利潤預期的下降。以下是天天投整理的主打機器人教育或少兒編程培訓的部分項目。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