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絲為黛,萬木為森,所以本期采訪對象鄧紅林將家族養護發品牌取名?“黛森”,并希望將其打造為中國白發自然生黑領域第一品牌,實現傳統的家族生意向公司化、品牌化的全面轉型。”---咖啡熊
與頭發打交道的清華學霸
“愛美是人的天性,一頭烏黑的頭發更是人們最基本的美感追求。或許作為正常人,我們很難想象那些因為白發而遭遇工作生活中諸多碰壁,甚至喪失自信心的苦惱。但不得不承認,我們身邊這樣的例子真的太多了。”一邊是春熙路日復一日的川流不息;一邊是28樓寂靜的辦公室里黛森CEO鄧紅林不經意間發出的這段話。
如果不是同行的老師提前透露了一點今天這位采訪對象的信息,誰又能想到眼前這位身著黑色休閑棉服的80后感性男子,曾是清華工科學霸,而且主修專業跟現在所從事的“白發自然生黑”頭發養護生意幾乎毫無干系。
據鄧紅林介紹,黛森的白發自然生黑“技術”,主要來自于他的母親馮曉瓊近20年的摸索和研究。1999年,馮曉瓊在成都創辦了第一家白發養護店。在母親身邊耳濡目染“白發自然生黑”技術的這些年,鄧紅林見證過許許多多次神奇的改變,不過最讓他印象深刻的還是關于一位中學老師的經歷。
來自成都某中學的彭老師,在人過中年不久便生出許多白發。一向較為注重自己儀容儀表的彭老師,看到頭上不斷長出的白發,飽受其擾,不僅失去了往日在講臺上侃侃而談的自信,而且最后連門都不想出了,他十分擔心別人看見他的白發。
為了治療這一頭的困擾,彭老師先后嘗試過染發、徒手拔白發等多種方式,但都因為結果不太理想,只好放棄。一次偶然的機會,在一個朋友的推薦下,她了解到馮曉瓊女士的“白發自然生黑”治療法,便親自找了過來。
幸運的是,在“白發自然生黑”方法的治療下,彭老師闊別已久的黑頭發漸漸長了出來,一向焦慮不堪的彭老師也拾回了自信的笑容。
在多年的經營中,黛森“養護”了一個又一個的客戶。為了尊重客戶,公司會簽訂保密協議。“黛森品牌是創始人通過多年實踐經驗,達到一對一專業、精準的白發養護。”鄧紅森介紹,每個人的頭皮健康狀況、白發生長情況等各方面都不一樣,需要判斷之后再做藥方的調配。一開始,是母親馮曉瓊根據配方純手工制作,成本更加高昂,如今黛森早已和代加工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優化了成本結構。
離開國企,回歸家族事業
2006年,從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設計和自動化專業本科畢業之后,鄧紅林沒有立馬投身社會,而是多花了一年的時間,報考清華大學微納電子系研究生,苦心修煉自己。之后,在清華大學電子自動化研究專業過了3年全能學霸生活,他申請進入“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主要從事礦下安全的智能設備研發和管理工作。
“國家用了許多資金和資源來培養人才,我想我應該做出自己的貢獻,為國家建設增添一份力量。因此,我才選擇了到高危的煤礦系統工作。”鄧紅林坦言,自畢業那一刻起,他就懷揣著回報國家的心,走上工作崗位。而急迫的心情的背后,是因為他知道,或許過不了多久,他就要回家接管母親打拼了近20年的事業。
在聊到煤科院工作的時候,鄧紅林感慨地回憶起第一次下煤礦的情景:
“我們凌晨4點的時候,從地面坐著電梯,首先垂直向下1000米,然后乘坐一輛運輸火車橫向行駛半個小時,再經過幾個大閘門,便來到礦產分區的地方。在地下,除了自己腦袋上那盞昏黃不明的礦燈之外,四周幾乎都是漆黑一片。如果距離開礦點比較遠的話,安靜得讓人心慌......”
也正是這段記憶猶新的礦下體驗,讓鄧紅林再一次意識到安全對于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領域的重要性,對于每一個人的重要性。“礦工朋友都親切地稱呼我們是科學家,這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肯定。”鄧紅林感慨地說。
鄧紅林熱愛那些為了煤礦工人安全而奮斗的日日夜夜,因為這份工作創造了價值,為工人們的生命護航;而如今,創立黛森品牌也是因為能為人們創造價值。“白發自然生黑能夠幫助許多人解決頭皮疑難問題,讓他們能夠健康、開心、自信的生活。這對有頭發問題的人來說,是最大的夢想。”
2013年,隨著“白發自然生黑”事業逐年發展,鄧紅林的母親越來越感覺到一個人經營的心力不足了。于是,她多次提出希望兒子可以幫她一起把自己的事業繼續發展下去。
面對母親的召喚,鄧紅林沒有猶豫太久,他說自己早就知道有一天會回來。從小到大,母親艱辛打拼事業的精神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鄧紅林很佩服母親的堅韌,同時也心疼母親的勞累。“雖然身邊很多人反對,但我還是堅決地回來了。首先,這份事業可以幫到別人;第二,也可以幫到我自己;另外,母親也需要我。”
失眠是創業者的必經路
“剛開始在銷售培訓課程上,為了突破自己,我還干過去春熙路即興演講,赤腳走火橋等等常人無法理解的事情。各種成功學、勵志學的課程,我都參加過。這些東西,你不能說他沒有用,因為確實幫助你突破了自己,幫你更多地提升了執行力。”
離開了昔日自己熟悉的舞臺,即便有清華學霸的光環在身,鄧紅林也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適應期和迷茫期。
“剛回到成都,以前的朋友圈和創業幾乎完全割裂,沒有人可以交流分享,那時候非常孤獨。”鄧紅林說,他當時參加了許多培訓班,一方面是為了快速進入創業狀態;另一方面是為了和其他創業者交流。
“開始你很強,所以突然轉到另外一個領域之后,你依然以為自己很強,才會選擇去急于求成的做這些事情。但時間會讓你明白你其實什么都不會,這個時候你就會迷茫。“鄧紅林在自我總結時如此說。
因為不懂管理,他把剛從各路培訓班上學到的技巧復制到了自己的生意上。以至于“黛森”品牌創立之初,他就大費周章地成立了財務部、人事部、市場部,導致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
更大的打擊是,在鄧紅林接手之前,母親獨創的“白發自然生黑”技術并沒有品牌。為了打造品牌市場,鄧紅林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開創了品牌名,并且把位于麗都路的門店進行了升級加工,又將門店轉向公司化經營。這樣一來,新公司新面孔,反而讓客戶有些陌生,黛森的銷售業績不升反降。
“2014年,只有2個客戶,撐了一年。我當時還有借貸在身,業績又不好,每天睡不著覺。我們第一年的營收基本都是付利息,后面的兩年才慢慢還清這些賬務,才慢慢睡得著了。”
談到剛回歸家族事業的事情,鄧紅林不禁為自己做過的那些傻事哈哈大笑。
在艱難時期,鄧紅林也曾遇到一次融資機會。對方想用幾千萬控股黛森公司,而且買下“白發自然生黑”的技術秘方。融資談了4輪,鄧紅林拒絕了對方。“用3000萬就把家族堅持多年的事業賣了,這個事情不對。就算拿著這3000萬,我接下來又干嘛呢?”
轉型之路,火力全開
既然不賣,那就要自己干好。
從外部環境來看,染發大興于世,養護發機構亂象頻生,導致行業生存環境日益惡劣。鄧紅林思考再三,選擇深入客戶群體,專注于品牌打造和私人化體驗服務。一邊贏得顧客信任,一邊提高自身服務質量。這個過程實在有些漫長,直到2016年寫年終總結時,鄧紅森對黛森未來的發展才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
在研究營銷和產品服務的時候,鄧紅林發現,“白發自然生黑”技術缺乏對客戶的持續服務。一般情況下,客戶使用了黛森產品一個月就會長出黑發,一年左右的時間就恢復正常的黑發生長狀態。不過,為了保持頭發健康狀態,客戶還是需要到黛森進行護理。于是,許多客戶會認為這樣的治療方案很費錢。
為了打消客戶的顧慮,創造更大的價值,黛森推出了10年免費保養的客戶承諾。加上鄧紅林平時在業務上的營銷拓展,比如參與各種活動和會談,尋找目標客戶,黛森在2015年收納了20多個新客戶。
這只是鄧紅林轉型的一小步,在和蓉漂聊天時,他提出了自己的最新轉型計劃。“養護,養和護之間是相輔相成的。我們深知,幾個月乃至一年的基礎治療只能解決當時的黑發’養’問題,如果你想一直保持這頭烏黑亮麗的頭發,就必須好好呵護它。所以,無論是從客戶的角度,還是商業的角度,我們決定推廣黑發護理洗發水。”
和“白發自然生黑”技術一樣,黛森洗發水也是原有的產品,能夠比普通洗發水更好地養護頭發,但一直沒有進行品牌營銷推廣。鄧紅林要做的,就是改變產品無品牌的現狀,將黛森打造為消費者真正信賴的品牌。
對于新產品的推廣,鄧紅林把第一市場選在了北京。“成都門店基本走上了軌道。2016年,客戶的轉薦率達70%。所以我可以暫時離開,去北京開拓洗發水市場,那里已經有2位客戶。我前期就可以把他們作為市場合伙人,然后通過洗發水推廣,來孕育市場。等到有幾十個,甚至一百個客戶之后,我就可以在北京落一個點,他們可以到我的門店來護理。”
鄧紅林說,他的設想是,今后在北京設總店,改變門店舊有的美容美發風格,打造擁有文化氣氛的養護發第一品牌,甚至是百年傳世的品牌。
后記:做一個“創業博士”
見到鄧紅林的那天,他剛辭退了成都辦公室最后一位員工。
也就是說,他解散了2013年回歸之后親手搭建起來的創業團隊,準備一個人前往北京。“在進行了系統性地管理學習之后,我對團隊有了清晰的認識,梳理之后發現,原有的組織結構不是我需要的,人才和崗位不相匹配。”
這是鄧紅林創業轉型的第四年,他基本完成了個人角色的轉型,也為家族事業轉型開了頭。這些年,他投入時間和金錢最多的就是學習。他自己分析說,接受過兩種培訓:一是非正規商學院培訓,一是正規商學院培訓。在經歷了前期的盲目求醫之后,他轉向了系統性地學習,尤其是在管理方面。
“我以前不覺得管理需要學習,感覺管理就是管人,是非常簡單的。但是學習了林正剛老師的書籍和課程之后,才有了一些思考和沉淀。”鄧紅林口中的林正剛,是剛逸領導力公司CEO、前思科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圖書著作有《正能量》、《創能量》。
要知道,對于營銷、服務、盈利、組織管理,四年前的鄧紅林都是個門外漢。經過四年的瘋狂學習和嘗試,鄧紅林的學霸光環又回來了。
如今,黛森為客戶提供著高價值的產品服務,目標消費者的特點是有需求(想要白發自然生黑),有時間(治療需要堅持),有錢(人均消費:25萬元—30萬元左右,洗發水1688元/瓶)。鄧紅林為顧客提供顧問式一對一銷售服務,許多明星和名人都成為了黛森的粉絲。
黛森的產品,讓人聯想起云南白藥,兩者同樣是持有“秘方”的品牌,擁有無價的“寶貝”。手握秘方的人,無疑是幸運的,但也肩負了重大的責任。如何讓秘方幫助更多的人?這或許是需要他們傾盡一生去完成的任務。
在采訪鄧紅林的過程中,他讓我改變了對學霸的固有印象,比如木訥、清高、固執、不善言辭甚至是難以接近。他是一個勇于嘗試的學習者,他不只是去研究那些高大上的辦法,更多的是貼近市場,去實踐中學習總結,在碰壁中突破自我,獲得成長。更珍貴的是,他是一個有奉獻精神的社會人。
如果說這樣的性格是一個天生的創業者,我想并不為過。在采訪結束后,我想,也許是母親曾經的努力拼搏,給鄧紅林樹立了榜樣,讓他在創業轉型的路上風雨兼程。母親,是一個孩子學習的導師,也是最強大的心靈護佑。
編者注:本文系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圖片來源于黛森.白發養護機構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