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在“部長通道”接受采訪。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3月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
科技日報記者:
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提出,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活動。請問部長,接下來我們國家準備在哪些方面開展措施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扎實地推進科技創新?謝謝。
科學技術部部長 王志剛:
謝謝你的提問。這個問題一直是科技部要回答的。去年我參加部長通道回答問題時,也談到科技活動主要依靠科研人員,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人才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走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活動。
確實如此,科技活動本質上就是人的活動,是具有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習慣的掌握知識技能的一批人,因為有科學理想方面的追求,有科學報國的使命感,所以兢兢業業、心無旁騖、潛心從事研發活動。我們黨和國家高度關注這些從事科技活動的人,也就是我們的科技人員。科技部的主要工作就是要緊緊依靠這些科技人員,服務科技人員和科研團隊,服務大學、院所、企業等科研機構,為他們積極營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社會、文化環境,這是我們做好工作的最基本理念。
過去一年里,我們積極服務科技人員,努力讓廣大科技人員有更多的獲得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報國的使命感,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在營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環境方面,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讓科技人員以知識價值參與收入分配。深入落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加大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力度,讓科研人員成為科研的主體、成果轉化的主體,拿到他所作貢獻應有的報酬。
二是,在減輕科研人員負擔方面,前一段社會上反映“帽子”多、“牌子”多、“檢查”多等問題,還有就是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問題比較突出,我們去年開展了減輕科技人員負擔七項行動,就是要在政策制度上能夠使我們的科研人員不為這些表格、報銷、“帽子”、“牌子”等所困擾,能夠沉下心來一門心思地搞科研,真正用科研來回報社會,真正把時間用在科研活動上。
三是,在加大科研人員激勵方面,我們做了一些調查研究,找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數學家和企業家一起座談,及時了解他們新的訴求,使我們的改革更有方向、更有針對性。我們改進了評價獎勵,突出了質量、績效、貢獻導向,激勵科技人員投身科研活動,通過科研實現人的價值,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作出貢獻,同時能夠有尊嚴地、體面地生活。
四是,在改進學風作風、倡導科學精神方面,我們也做了一些工作。科研人員本身也是人,去年發生了一些事情,像論文造假等引發社會關注。科技部的態度非常明確,哪些屬于科研活動中應該禁止的,必須遵守的,政策制度都有明確的規定。
總的來講,我們就是要在工作層面把黨中央、國務院的一系列決策部署落實好,把新發展理念和科技工作結合好,把科技強國與國家強盛聯系起來,把從事科技創新活動的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調動起來,使他們能夠心無旁騖,做好工作。
下一步,我們的改革、資源配置、評價工作等都要圍繞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來開展,要尊重科學規律、弘揚科學精神,要聚焦黨和國家的事業,要面向提高綜合國力的目標。我們要緊緊依靠科技人員和科研機構,緊緊依靠這支科技創新的力量,推動科技工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一點點提升科技人員的獲得感,一個個解決科技發展難題,使我們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競爭力能夠得到提高,最后走向科技強國,加快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謝謝大家。
美聯社記者:
有很多人認為中國的人工智能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但是有很多人擔心人工智能技術會為一些違法行為提供便利,比如一些侵犯個人自由和隱私的行為。請問,中國如何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的健康發展?同時是否會為一些技術開發人員劃定紅線來保障個人隱私呢?謝謝。
科學技術部部長 王志剛:
這個問題確實是一個很熱門的問題,人工智能的發展應用是科技的發展,也是交叉學科的發展,更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重要趨勢。正如剛才這位美聯社記者所說,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確實走在第一方陣。在推動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中國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出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制定相關技術標準和法規,大學、企業、科研院所都把人工智能發展作為一個重點。下一步,中國仍然會努力推動人工智能的積極健康發展。
在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中,大家也有一些擔心,就是人工智能對社會治理、倫理道德、隱私保護等方面會有哪些挑戰?在這一點上,人工智能和其他學科、其他技術發展一樣,沒有什么特殊之處。人工智能發展60多年來,幾起幾浮大家都沒有關心這件事,為什么現在大家都關心,各國都在關心,并且開始聯手討論人工智能在隱私等方面的隱患和危害。在研究階段大家可能不會關心這些事情,現在人工智能已經不再是科學家實驗室中的內容,而是開始走向社會、走向應用。這種應用,一方面會推動產品、產業和社會進步,帶來一些人們生產生活以及社會治理方面的變化;另一方面,一些技術廣泛應用后,比如人臉識別、聲音識別等,就和法律、社會公德、倫理聯系上了。人工智能和其它前沿技術一樣,技術發展走在前面,法律規范、社會公德、人們的習慣、社會治理方式相對滯后,要加快跟上。
人工智能發展是一個學科,是一門技術,是一個系統,是一個工程,是一個跟人們生活、生產密切相關的新的領域。技術對大家來講相對都是平等的,國際社會應該加強合作,在這一點上,我們希望與世界各國一起趨利避害。第一,要加快推動人工智能在基礎理論、算法、計算能力、數學模型等方面的進步;第二,要加強芯片、器件、部件方面的研發;第三,要加強設備、系統等方面的協作。特別是我們希望國際社會加強人工智能在隱私、倫理、法律法規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國際治理和行業自律,宣揚好的社會公德和倫理道德,推動人工智能更好地造福人類。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