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寄養 O2O 平臺 “小狗在家” 宣布現已完成千萬級 Pre-A 輪融資,天使投資機構堅果資本繼續跟投。據了解,本輪資金將主要用于完善產品功能、擴大用戶規模、增加寵物保險和醫療保障等增值服務方面。
今年六月上線的 “小狗在家” 是一個 Airbnb 模式的 C2C 寵物寄養平臺,鏈接有寄養需求的寵物主人和愛寵物的寄養家庭。寵物主人可以基于 LBS 定位系統,根據距離遠近、價格高低、寄養服務等指標選擇合適的寄養家庭,然后在平臺上直接聯系和預約。
相對于國外的寵物寄養領域已經跑出了DogVacay、Rover等幾個領先玩家,國內的寵物寄養市場還沒有突圍者的出現,人與人間信任體系的缺乏或許是原因之一。對此 “小狗在家” 創始人王丹雪認為,提高寄養家庭的準入門檻,嚴格管控看護人的專業性是增強信任關系的基礎。
由于 “小狗在家” 平臺上 90%都是業余看護者,為了讓狗爸狗媽們放心,想申請成為寄養家庭需要通過視頻實名認證,并具備半年以上的養寵經驗,據統計通過率僅為 60%。同時,王丹雪發現,即使是那些通過嚴格篩選的寄養家庭,在寵物醫療和意外情況的處理上仍不具備足夠的專業性;因此平臺每個月都會邀請專業的寵物醫生為新晉寄養家庭進行培訓。此外,在寄養過程中,寵物主人每天都可以收到由看護人拍攝的寵物視頻和照片,追蹤寄養動態;寄養結束后,平臺會通過技術將這些視頻和照片按時間軸整合成完整的寄養故事,相當于加入了一個社交的環節。
但做寵物的 Airbnb 不像把房子借給別人住那樣簡單,因為寵物行為相對不可控,更容易發生意外情況。36 氪在以往的文中提到DogVacay 就發生過汪星人誤食襪子的危險事件,而 “小狗在家” 也碰到過相同的情況。針對突發情況,“小狗在家” 的解決方案是先與寄養家庭溝通找出事發原因,再向寵物主人提供醫療建議和賠償方案。截至目前,平臺上這樣的意外只發生過 3 次,賠付成本不是很高。
為了應對突發情況,“小狗在家” 已在消費集中的主要城市與 100 多家 A 級寵物醫院建立合作。寵物醫院為 “小狗在家” 提供 24 小時上門急救服務,相應地,平臺為寵物醫院承擔導流工作。
由于用戶評價體系剛接入不久,我發現現在 APP 上有效的評分較少。王丹雪表示,目前產品功能還不是很完善,未來在評價體系中會加入歷史交易記錄、默認好評等功能,為用戶提供更多參考。此外,” 小狗在家” 暫時還沒有變現模式。考慮到大部分競品都不對撮合抽傭,今后平臺主要會以寵物醫療、寵物保險等增值服務來盈利。
那么,O2O 服務中常發生的 “跳單” 現象同樣存在于寵物寄養領域嗎?王丹雪并不否認此類現象在 “小狗在家” 平臺上發生過,她也試圖分析過跳單原因,究其根本還是產品功能不完善導致用戶體驗下降。她認為,平臺提供的保障性服務是防止跳單的有效辦法,因為就像上文中講的,如果發生意外情況,私人交易就很可能引發事后扯皮問題。
另外,在此次交流中,王丹雪告訴了我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通常我們會以為只有在假期時寵物寄養才會迎來脈沖式的增長,其實不然。根據 “小狗在家” 的運營數據,只有 10%~20%的寄養發生在節假日,發生在周末的有 33%,這表明有一半的撮合是在工作日完成的。經調查發現,工作日進行寵物寄養的動機包括以下幾點:加班太忙、懷孕和因寵物生病需要頻繁上藥、幼犬每日需要進食多次等情況產生的白天寄養需求。
根據團隊提供給 36 氪的數據,平臺上線后已積累了 3 萬注冊用戶,其中已通過審核的寄養家庭約有 3000 家,另外還有幾百家正在篩選過程中。截至目前,“小狗在家” 已在 150 多個城市開展寄養服務,3000 多只寵物通過平臺找到了寄養家庭。
無論什么領域,撮合式玩法的初創公司往往會遇到冷啟動難的問題,通病是沒有用戶基數,在同質化競爭中比拼的更多的是執行力。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像狗民網這樣擁有巨大流量的玩家介入寵物寄養領域后也一直不溫不火,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精力過于分散。說到底這是個拼服務的行當,或許服務質量才是最大的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