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山東省“擔當作為、狠抓落實”工作動員大會在濟南召開。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給山東的各級領導干部立下了不少規矩——
要求今年全省各級會議數量減少1/3以上;副省級以上領導干部每年在基層調研不少于2個月;大膽使用“李云龍式”干部;遇到急需解決重大問題,縣委書記可直報省委,建立縣委書記、縣長與廳長直接溝通機制……
山東是焦慮的。這幾年,山東新舊動能轉換落后導致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即便不和南方諸省相比,周邊省份如河南的發展,就曾讓劉家義在去年發出“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感嘆。
雖然在十多年前,山東的經濟總量曾超過江蘇居第二位,但近年來,其與粵蘇兩強的差距在不斷拉大。目前,山東與廣東的差距超過了2萬億元,與江蘇的差距也在1.6萬億元左右。
對山東來說,與前面標兵的差距越來越大,而后面追兵的腳步卻越來越近。第四經濟大省浙江的經濟總量雖然只有山東的73%,但2018年,浙江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6598.08億元,增長11.1%,超越山東躍居全國第四。其中,稅收增長了11.6%,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為84.7%,財政收入質量較高。
浙江的主體稅種增速都比較高,分析背后原因,數字經濟等產業的帶動十分關鍵。浙江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浙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5548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占生產總值的9.9%,比重比上年提升0.4個百分點。
同時,數字技術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數字產品、智能產品生產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較快。數據顯示,2018年,浙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比上年增長17.6%,比工業總產值增速高6.3個百分點;新產品產值率為36.4%,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
山東與粵蘇經濟總量差距擴大,其財政收入又被浙江趕超,恰恰是近年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大格局的一個縮影,即自2013年迄今,我國經濟增長由“西快東慢”轉變為“南快北慢”,南北分化十分明顯。
尤其東北、華北的不少省份,經濟以重化工業、大型國企為主,能源重化產業占比太大,2013年以來宏觀經濟增速放緩,能源、原材料價格隨之下行,這些省份的經濟增速也隨之放緩。
目前,經濟增速較快的省份基本來自南方地區,增速前十名的省份中,除了位居第六的陜西之外,全部來自南方。增速靠后的省份主要來自華北、東北、西北等地。例如增速排名后五位的省份分別是天津、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和遼寧,都是來自東北和華北。
南北方經濟差距拉大的背后是傳統產業與新經濟之間的比拼,是開放創新快與慢的差別。這一區域經濟格局的變化在雙創領域也呈現出同樣的表現,即南北差距正在拉大,創新驅動正在成為經濟轉型的主要抓手。
不過,經過近幾年的調整和轉型之后,部分能源重化省份逐漸走出低谷,重新煥發活力。
從發展階段來看,地處西南的云貴地區山地多、平地少,是我國經濟發展較為滯后的地區之一,工業化、城鎮化、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公共服務的發展水平都比較低。雖然云貴地區目前總體仍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初期、中期,但未來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其經濟仍將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
除了云貴,2018年,位于長江中上游的江西、安徽和四川的經濟增速也都達到或超過了8%,湖南和湖北的增速也都位居前十位。
長江中上游地區水資源豐富,氣候適宜,勞動力充足,優勢十分明顯。隨著交通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近年來承接了珠三角和長三角大量的產業轉移落地,經濟也隨之高速增長。
注: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后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微信編輯:陳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