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Twitter的投票功能(Twitter Poll)在用戶褒貶不一的意見聲中上線了。
據稱,Twitter 線上投票功能正式啟動后,將提供 Twitter 用戶一個了解公眾意見最理想的途徑,Twitter 用戶可針對各式各樣的事件征詢大眾的想法,例如:家中小狗該取什么名字、今晚的球賽誰會奪冠,又或是大家最關注的選舉議題等。
實際上,以“兩個選項”為特點的投票方式,早已在8090后等互聯網原住民群體中悄然流行。比如在上半年上線的“爆炸投”,與Twitter的玩法類似。
自從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雅典民主以來,投票一直是民主的必要特色。文獻記載中最早的雅典投票屬于多數決策的陶片放逐制,只不過這種投票的“當選”是負面性的,因為市民要投票決定驅逐哪個市民離開。
除去政治生活中使用投票來決定選舉結果,企業在生產經營中也常常通過投票等方式來了解其用戶的想法,獲取數據,并為公司產品和經營活動提供決策依據。對于普通用戶來說,群體的選擇結果,會給他們做決定提供很好的參考。
在傳統投票模式下,投票的個人表達含義較弱,被隱藏在海量數據背后。但實際上,在互聯網尤其是社交時代,任何人都可以基于個性喜好發起一個“輕投票”:比如“天冷了要不要穿秋褲”這樣的話題,讓自己的好友來參與。不管是發起者,還是投票者,都可以鮮明的表達自己的態度和立場。

相比以往,80后作為互聯網原住民,已經不再尋求“大多數”的認同感,而是以“少數派”及個性化作為個人標簽,這也為“投票”提供了更多樣化的玩法的土壤。
實際上,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投票,已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社交場景。擁有相似觀點的用戶,可借助投票平臺的溝通機制,完成一次輕社交的行為。
在人們傳統的思維中,似乎投票設置的選項越多,越能反映參與投票者最真實的想法,投票結果也越精準,對于決策也更有利。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設置投票是為了幫助投票設置者做決策。但是在快餐化的網絡時代,網民是沒有多少耐心看完全部問題和選項,并經過深思熟慮后做出選擇的。更何況,還有“選擇困難癥”這個詞的存在。大部分的投票設計者會發現,對于有很多選項的投票,第一個選項往往是得票數最高的,這時,投票結果是否是投票者真實的意思表達,其準確度令人懷疑。
有一種投票只給出兩個意見相反的選擇,投票者只能選擇其一,非此即彼。人們在面臨很多個選擇時往往會無法抉擇,但如果面對只有兩個選項,而且不得不二者擇其一的時候,反而能很快做出選擇,這時投票者的選擇也往往是其最真實的意思表達。
網絡投票在國內已經不是新鮮事物。早期基于PC端互聯網的問卷星等,為大多數企業所熟知,經常被用在品牌調研中。
社交網絡興起,投票,更是成為了社交平臺及其用戶提升賬號活躍度、與粉絲互動的必備功能。國內兩大社交平臺微博和微信,早已內置投票功能,用戶可以根據需要,自己設置問題和選擇,發起投票,甚至可以組織簡單的問卷調查。
隨著社交網絡功能的細分,誕生了一批專門以投票為核心訴求的社交應用。國外如OVOTO,國內如爆炸投,真果等。
以爆炸投為例,這是一個專注于80、90后的趣味投票社交平臺。它基于移動端的投票社區,主要通過及時性的輕數據應用,為網友提供一個投票表達以及輕社交的新型場景。它區別于其它投票應用也即其特色就是:一、投票只有兩個選項;二、內容有趣;三、投票即社交。
有意思的是,爆炸投所有的投票都只有兩個選項,以方便用戶選擇,提高決策效率。爆炸投的投票內容都是適應網絡用戶習慣而設置的有趣的投票,如:打完籃球口渴,向同學借水瓶喝水,結果發現里面有片蔥花,是假裝沒看見還是告訴同學;把X戰警和復仇者聯盟一起扔進籠子里,是會兩敗俱傷還是贊籠子很牛X?……諸如此類。
網絡上有部分聲音,認為像微博、微信投票這樣的社交投票,除了娛樂大家,再無實際意義。其實不然。當人們面對網絡上量的信息無法做出選擇時,信息就是無效的。而有了爆炸投這樣的投票應用,輔以大數據,則可以將看似雜亂無章的信息進行數據化,從而為人們做決策提供依據。
正如爆炸投創始人劉浩的所認為的:“爆炸投最大的價值,就是能夠給用戶提供有價值的數據和信息,通過投票,了解大多數人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判斷與傾向;通過投票,可以為自己的陣營發聲,感受到多元意見的交鋒和碰撞;通過投票,可以找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即使是少數派;通過投票這種表達渠道,更可以進行多元化的價值表達,推動社會的一小步進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