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影響十三億人的大新聞!來了!
2月2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35年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圈。
根據意見,未來將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在具備條件的都市圈率先實現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積互認。同時,要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實現公共服務的一體化,允許都市圈內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地區調劑。
從強省會、國家中心城市到都市圈,從城市群到大灣區,中國城市格局正在發生第三次洗牌。誰將從中脫穎而出?
在這揭曉謎底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中國有多少個城市群和都市圈?
在國家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中提及城市群有: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山東半島、海峽西岸、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北部灣、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城市群。另外,還有拉薩為中心、以喀什為中心的兩個城市圈。
這19個城市群定位不同、成熟程度不一,有的規劃已經出臺,有的還停留于概念,有的尚不具備形成城市群的條件。這是19個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
三大世界級城市群:珠三角(廣州深圳)、長三角(上海杭州南京合肥)、京津冀(北京天津)。
南方區域(3個):長江中游城市群(武漢、長沙、南昌)、海峽西岸城市群(福州廈門)、北部灣城市群(南寧)。
西南區域(3個):成渝城市群(成都重慶),黔中城市群(貴陽)、滇中城市群(昆明)。
北方區域(6個):中原城市群(鄭州)、山東半島城市群(青島濟南)、遼中南城市群(大連沈陽)、哈長城市群(哈爾濱長春)、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原)、寧夏沿黃城市群(銀川)。
西北區域(4個):關中平原城市群(西安)、呼包鄂榆城市群(呼和浩特包頭)、天山北坡城市群(烏魯木齊)、蘭西城市群(蘭州)。
那么,中國未來將構建多少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都市圈?
如果按照特大超大城市作為中心城市的模式,我國至少將產生30個都市圈。這其中包括九大國家中心城市,以及15個副省級城市,還有諸多中西部的強省會。
發改委此次意見中所說的都市圈,某種程度上等同卻不限于城市群的概念,都市圈更突出一個中心城市的作用,所以在一個城市群中也有可能包括若干都市圈。在《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中可以看出,發改委在鼓勵城市“建群”。
而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其實只是《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的一小部分,但卻反映了一個中心的意思:打破都市圈內部壁壘。
打破壁壘最核心的內容之一就是市場一體化。放開放寬落戶限制,加快推動的是人力資源市場的一體化,《指導意見》還強調了技術市場、金融服務和市場準入的一體化。
這些加快建設統一開放市場做法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業壟斷、清除市場壁壘,營造規則統一開放、標準互認、要素自由流動的市場環境。與此配套,則是交通、網絡、物流等方面基礎設施一體化,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共保共治等等。
放開大城市落戶限制,意味著什么?
根據發改委文件,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在具備條件的都市圈率先實現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積互認,加快消除城鄉區域間戶籍壁壘,統籌推進本地人口和外來人口市民化,促進人口有序流動、合理分布和社會融合。推動人力資源信息共享、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共建。
簡而言之就是,放開除了北上廣深之外的其他城市的落戶限制,二線城市的戶籍門檻即將進一步降低乃至最終取消。
這對廣大從農村地區來到城市的勞動者而言,也是一個極大的利好消息。
進城務工者落戶城市,大多有勞動合同時間或者繳納社保時間的限制,1到3年不等,有時候在一個城市還沒有達到戶籍準入年限,換一個城市又要從新計算年限,落戶城里總是遙遙無期,而全面放開戶籍限制就很好的補充了這個點。
全面放開落戶門檻,也將意味著未來二三四線城市的戶籍門檻將會不斷弱化,搶人大戰只會越來越發白熱化。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月18日,在2019年發布各種人才引進與落戶等政策的城市已經超過16個。
其中,2月11日至15日,就有常州、海口、西安、南京、深圳等5個城市出臺人才引進新政。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毫無疑問,經過全面放開落戶門檻的推動,或將改寫搶人大戰的格局,并為中西部強省會城市的崛起提供機遇。
是搶人還是拉房價?
中原地產統計了一項數據顯示:過去2年,全國多個城市房價出現了反彈,其中大部分城市都發布了力度空前的人才吸引政策。
也就是說,人才政策的確影響了房地產市場的穩定。特別是部分二線城市,房價上漲加速,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人才政策變相的放開了限購等政策。
因而,本次全面放開落戶門檻或將引起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房價的反彈,帶來了房地產市場的上漲預期。
都市圈時代,這些城市或成大贏家!
這一輪城鎮化,以國家中心城市為引領,以都市圈作為主體平臺,以城市群作為主要形態,最終實現區域經濟增長和城市化的雙重目標。
可見,無論是中心城市,還是都市圈,抑或城市群,在其中都是引領者的角色。換言之,具備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三重概念的大城市,將會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前景。
其一,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地位愈發鞏固,短期內沒有挑戰者。
其二,二線城市地位也會日益強化,為中心城市的擴張奠定基礎。
其三,強省會正在從概念變成現實。除了武漢、成都、西安等既有的強省會之外,南京、濟南、合肥紛紛以提高首位度作為發展目標。
其四,都市圈內部的三四線城市也將獲得新的發展機遇。所謂都市圈,既要實現戶籍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區域發展一體化,也要實現軌道交通互聯互通、產業的分工協作。這就意味著,大都市圈內部的三四線城市發展前景同樣可觀。
當然,無論中心城市、都市圈還是城市群,都只是定位而非成績,是需要把握的發展機遇而非坐享其成的果實。
中國城市格局正在發生第三次洗牌,誰將從中脫穎而出?我們拭目以待!
注: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后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微信編輯:陳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