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歐網16日獨家消息,此前億歐網采訪素剪CEO阮洋時,其向億歐網披露,素剪已經完成數百萬元的融資,投資方為民間私人投資,該筆融資將主要用于其它城市的業務擴展和營銷工作。
據億歐網了解,素剪成立于2014年11月28日,CEO阮洋,隸屬于杭州快剪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素剪是一家以男性消費者為主要目標群體的項目,以15元的固定價格在10分鐘的時間里向用戶提供剪發服務。目前服務范圍包括其大本營杭州和北京上海等10個城市地區。素剪創業時的定位是專注于B端的上門美發平臺,但是也逐步在各城市設立線下體驗店,今天素剪北京中關村創業街店剛好開業,阮洋表示,線下店的目的是讓用戶免費體驗快剪服務,好吸引B端企業級別的用戶客流預定上門服務。
群狼環飼,核心優勢在于B端+上門的模式
從行業上來講,單說快剪這一模式,其實并不新鮮。億歐網了解到,快剪雖是近兩年才在國內出現,但這一模式在1995年就被日本企業QB Net驗證,其旗下QB House就是一家快速剪發的理發店,也是主打每單10分鐘左右,只提供最基本的剪發服務,不涉及燙染業務;再看國內市場,素剪之外還有快剪品牌星客多快剪和臺灣連鎖快剪品牌CQ2,都是主打10-15元快剪的概念。
面對群狼環飼,也是主打快剪模式的素剪優勢在哪里?阮洋認為,相對于其它快剪模式的服務項目,素剪更為擁抱移動互聯網+,提供的是面向B端用戶的上門服務,這個定位使得素剪得以避開美發行業內常遇的幾個阻礙。阮洋表示,一方面平臺可以避免因為客流量不足而去燒錢,素剪上門2小時的服務人次是8-10人,所以用戶的數量基本上是能夠確定的;另一方面,上門服務提高了用戶和理發師的效率,優化了服務者和被服務者雙方的體驗。素剪上門到公司為企業員工服務,用戶在上班的間隙花10分鐘理個頭發,不用等也不用花多少時間;而平臺上的理發師每次2-3人一起服務于一家公司,每天完成2家公司左右的單量,工作時間和白領相差無異,不用再像在傳統理發店那樣工作到晚上12點之后。
阮洋對億歐網透露,目前市場上的其它的競對項目,雖然依靠快剪這一模式解決了傳統理發會員卡推銷、美發價格不透明、暴利等痛點,但是大多還是選擇了到店模式,有時候用戶依然避免不了等待的過程;且對于理發師來說,每天的工作量負擔依然不小。
主打男性快剪,市場重度垂直
“素剪以B端男性和兒童作為目標人群,服務的對象也是那些對剪發需求便捷簡約的人,但是重度垂直的市場依然有很大的體量。”阮洋說,從素剪的用戶面來考慮,除了企業里面的員工團隊自發的剪發需求,也有兩個企業用戶的入口: ①企業將服務作為一種員工的福利;②企業為自己的客戶提供福利,素剪會和一些早教機構合作,定期為旗下兒童提供服務。這其實已經能夠保證用戶基數了。
在阮洋看來,重度垂直模式的確排除了其它美發用戶,但是就其本身的市場體量足以讓企業好好發展。阮洋透露,目前平臺上服務的企業周期為一個月一次,他認為目前快剪服務還沒有完全覆蓋這一塊市場,就QB House來說,其一個月服務人次是130萬人次,且在成立幾年內就實現了年收入40億日元,素剪服務的用戶僅僅是一小部分。所以他希望這個行業出現更多的創業項目,能夠把市場消費培育起來,把整個市場做大,這樣對素剪而言,發展的環境會更好,空間也會更大。
低單價背后的盈利空間
素剪目前平臺上的理發師構成有兩種:①平臺自營的理發師資源;②整合理發店的理發師資源。據阮洋介紹,現在全國范圍內服務的理發師有500多人,尚有很多理發師資源還沒有利用,而全職理發師占比是10%-15%左右。阮洋說素剪只和理發門店合作,理發師由門店老板統一管理,老板根據具體情況派出理發師提供上門剪發服務,來增加門店收益,而素剪則通過和理發門店分成的方式來獲得盈利;平臺上的自營發型師也是通過與素剪平臺各自分層來計算收益。阮洋給出的數據是:平臺通常會提取15元的10 %到15%的分成,剩余部分歸美發師和美發店所有。
雖然客單價的確很低,但是整個服務項目的成本低,平臺基本上不需要大規模的支出,唯一的成本可能消耗在線上的運營和新城市業務初期的拓展上面。“盈利還是很有空間的,目前已經基本實現了收支持衡”阮洋說,素剪已經度過了創業的第一步——生存,接下來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的發展。所以前期對融資的需求并不迫切,此次融資資金,不是用來維持生存的,而是用來做的更好的。
與現下受歡迎的“海底撈”精細化服務模式相比,快剪模式的確顯得更簡單粗暴,用戶對這種服務也是褒貶不一。但是,創業不就是這樣,能夠抓住市場的空白,能夠抓住核心用戶的需求,就有生存的空間,也有存在的價值。億歐網認為,評判創業企業時,不要偏執的給其定下一個標尺,去說這個模式好,另一個模式不好。只要是能夠對生產關系發生良性作用,能夠把握用戶消費痛點,它生存下來了就是它的本事。而素剪到底會走的哪一步,億歐網也會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