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終于來了。
?
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這標志著“珠三角城市群”正式升級為“粵港澳大灣區”。一個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大灣區并駕齊驅的世界級城市群,已經呼之欲出。
?
粵港澳大灣區,以僅占全國0.6%的土地面積,以及4.9%的常住人口比例,創造了接近全國13%的經濟總量。
灣區內,云集了廣深港三大國際性大都市,擁有香港港、深圳港、廣州港等一系列世界級港口,同時還擁有珠江西岸和珠江東岸兩大世界級制造基地。無論是經濟發展水平,還是城鎮化水平,都位居全國前列。
?
珠三角從城市群晉級為大灣區,究竟意味著什么?在大灣區11大城市中,廣深港澳誰為中心城市?深港、廣佛、珠澳將發揮怎樣的作用?未來的大灣區,輻射范圍又有多大?
?
01
“珠三角地區”晉級“大灣區”
?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出臺,標志著珠三角地區正式晉級為大灣區。
?
灣區與地區有著顯著不同,大灣區與城市群更有明顯差異。
?
一方面,灣區代表海洋經濟發展的最高水平,世界上60%的經濟總量產生于沿海城市群。灣區雖然脫胎于城市群,但城市群卻未必擁有灣區作為海洋經濟的開放特征。灣區同樣擁有門戶城市,但城市群卻未必有灣區作為國家對外門戶的高度定位。
?
在輻射范圍上,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輻射東南亞、南亞的重要經濟支撐帶。
?
這就意味著,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將輻射到粵東西北、福建、廣西、貴州、海南、湖南、江西、四川、云南等泛珠三角省域,成為南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引擎。同時,粵港澳也將打造成為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的重要橋頭堡。
?
顯然,如此龐大的經濟腹地,如此廣闊的經濟輻射帶,只有大灣區,才能承擔如此高的功能定位。
?
另一方面,與城市群的單一功能相比,灣區一般都擁有“灣區群”+“港口群”+ “產業群”+“城市群”的四重效應。
無論是科技創新實力,還是城市融合力度,抑或集海陸空為一體的城市群架構,還是面向東南亞乃至國際的強大輻射力,灣區都非一般城市群所能比擬。
?
就港口群而言,粵港澳大灣區擁有香港港、深圳港、廣州港、珠海港等一系列世界級港口,其中香港港、深圳港、廣州港吞吐量均位居全國前十。同時,大灣區還囊括香港國際機場、廣州白云機場、深圳寶安機場等三大國際級機場,旅客吞吐量同樣全部位居全國前十。
在產業群而言,大灣區已經形成強大的金融業、互聯網業、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在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5G和移動互聯網等高新產業的探索上,同樣走在全國前列。
?
至于城市群,在大灣區內部,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等都市圈已經日益成熟,深港、珠澳等城市連通效應正在進一步拓展,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的引擎作用愈發突出。
同時,在功能定位上,粵港澳大灣區比原來的珠三角更為全面:
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
顯然,從珠三角城市群變身為粵港澳大灣區,這意味著大灣區已經超越長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成為代表中國與世界級灣區一較高下的關鍵性力量。
?
02
廣深港澳:誰是中心城市?
?
任何一個世界級灣區,都少不了中心城市的引領作用。
?
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大灣區不同,粵港澳涉及“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因此,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廣州、深圳、香港、澳門四大城市均為中心城市。
?
雖然廣深港澳均為中心城市,但這四大城市定位分工各不相同。
?
香港的定位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航空樞紐,以及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亞太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
雖然唱衰香港之聲不絕于耳,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香港仍舊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僅次于紐約倫敦)、也是全球第二大國際航運中心(僅次于新加坡)、還是全球第三大對外直接投資輸出地(僅次于日本和中國內地),且擁有全球第五的國際貨運機場。
顯然,香港未來仍舊能夠在中國內地與世界之間扮演超級聯系人的角色,這也就是大灣區賦予香港以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亞太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用意所在。
?
與香港不同,澳門經濟結構較為單一,對博彩和旅游的依賴度較高,但澳門在國際化上優勢獨一無二。因此,澳門的定位著眼的是,世界旅游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
至于廣州深圳兩大一線城市,有競爭自然也有合作,兩地在功能分工上不同,體現了各自的城市特色。
?
廣州主要是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的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和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同時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這是基于廣州作為華南國家門戶的區位優勢而言,也是基于廣州作為傳統商貿中心的歷史底蘊而來,更是基于廣州在全球城市的綜合地位而定的。
廣州的優勢是綜合的,因此定位也是綜合的。
?
廣州不僅是華南地區唯一的國家中心城市,也是全國排名首位的交通中心,本專科學生總量已經超過武漢位居全國第一位,在GaWC發布的世界一二線城市榜單中,廣州位列Alpha級(一線),而深圳則位列Alpha-級(弱一線)。
深圳與廣州不同,深圳的經濟競爭力和科創能力一流。因此在定位上,深圳主要是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努力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
在衡量創新指標的R&D投入(研發投入)上,深圳的優勢相對突出。在全國所有城市中,深圳的R&D投入強度,僅次于北京,高過上海廣州。在上市公司方面,目前深圳共有370家上市公司,總市值超過10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二位。這一數字,僅次于北京,遠高過上海、杭州和廣州。
在四大中心城市中,香港澳門被反復提及,分別出現366次和327次,而廣州、深圳則僅出現41次和39次。而在四個城市中,澳門和深圳側重于功能定位,只有香港和廣州被定位為國際大都市。
?
可見,每個中心城市都有自己的獨特優勢,也都有各自的獨特定位。四大中心城市分工協作,相互競合,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全面崛起。
?
03?
深港、廣佛、珠澳:誰是最強引擎?
?
除了四大中心城市之外,大灣區還提出了三大極點,以極點帶動、軸帶支撐打造大灣區的超級網絡空間格局。
?
這三大極點,分別是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
?
先說深港,香港深圳均屬于一線城市,兩地GDP基本不相上下,在金融、航運等方面有一定重合性,難免存在競爭關系。
?
不過,足可互補的是,香港的國際化程度一流,轉運港口的地位牢不可破,在高端服務業上的優勢同樣不容低估,而深圳則在高新產業和科創上具備領先優勢,深港合作,不僅有利于大金融業的國際化步伐,而且還能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
?
再看廣佛,廣佛兩地市中心相距不到30公里,地鐵早已將兩個城市連為一體,城市邊界已經基本消失。換句話說,排除行政邊界,廣佛在事實上已經基本融為一個城市。
?
值得一提的是,廣佛產業具有高度互補性。廣州第三產業發達,佛山第二產業突出。廣州在第二產業上的優勢產業為汽車、石化和電子信息技術,同時在IAB、NEM等高新產業上取得突破,而佛山的優勢則在于裝備制造業,這就為兩地產業融合提供可能。
?
就在一周前,佛山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佛山將與廣州深化產業協同發展,聚焦先進裝備制造、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等產業,共建若干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
至于澳門-珠海,澳門的優勢在于旅游休閑、會展博覽,在于國際化,這就為珠海發展橫琴國際休閑旅游島提供基礎。同時,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也縮短了香港與澳門珠海之間的距離,粵港澳大灣區得以加速融合。
?
在這三大極點中,深港的未來不可限量,而廣佛的現實效應更加突出,珠澳則可以在旅游和特色金融方面做出積極探索。
?
04
珠江東西兩岸:誰是最強產業帶?
?
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中國面向國際的主要橋頭堡之一,還是科技強國、先進制造業崛起的重要支撐之一。
在大灣區規劃全文中,創新、科技和經濟均為高頻詞語。創新出現了139次,科技出現了74次,經濟出現了73次,由此可見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和產業屬性。
在大灣區11個城市之間,產業分工相對明晰。
廣深港澳四大中心城市,均是以第三產業為主,金融業、專業服務業等高端服務業相對發達,而佛莞惠珠中江等城市,則基本都以第二產業為主,大灣區內部存在較強的產業互補性。
在第二產業方面,大灣區沿著珠江,分布于東西兩岸,形成了極其分明的珠江西岸產業帶和珠江東岸產業帶。
?
珠江東岸,以深圳東莞惠州為代表,優勢產業在電子信息制造業、生物醫藥和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珠江西岸,以佛山中山珠海江門為代表,優勢產業在于汽車制造業、家電制造業和先進裝備制造業等等。
因此,這一次,規劃綱要明確提出:
以珠海、佛山為龍頭建設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以深圳、東莞為核心在珠江東岸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等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
?
而對于廣深港澳四地,則要發揮科研資源優勢、高新技術產業基礎,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發展壯大為新支柱產業。
?
事實上,早在2000年前后,珠三角就形成國內最全的工業門類體系。從2008年開始,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珠三角在保持傳統制造優勢的同時,在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高科技領域率先邁出探索。
?
這些探索,不僅讓廣東得以在新經濟周期中繼續拔得頭籌,也讓粵蘇兩省長達30年的爭霸塵埃落定。
?
05
大灣區VS長三角VS京津冀
?
中國共有19個城市群,但能談得上成熟的只有三個:粵港澳、長三角和京津冀。
?
這三大城市群,將北上廣深港五大一線城市收入旗下,總體面積約僅為全國的1/16,但經濟總規模卻高達全國的40%左右,生動體現了現代化時代大城市群的聚集效應。
?
這三大城市群,各有優缺。
?
京津冀城市群坐擁首都一線資源,資源集聚能力一流;
長三角橫跨江浙滬安徽等四省市,遍及26個地級市,經濟腹地最為廣闊;
而粵港澳大灣區則囊括三大超級城市,城市發展水平最高,對外開放水平一流。
?
這是三大城市群簡單的經濟指標對比:
雖然粵港澳大灣區在總面積、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上排名不是第一,但在更能代表發展水平的人均GDP、地均GDP以及城鎮化率上,粵港澳大灣區都擁有碾壓性的優勢。
?
粵港澳大灣區,以僅占全國0.6%的土地面積,以及4.9%的常住人口比例,創造了全國13%的經濟總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均GDP,超過長三角30%,同時是京津冀城市群的2倍有余。
?
相比而言,京津冀的短板在于城市融合不足、整體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長三角的短板在于經濟腹地過大、融合度相對不足,上海都市圈規劃的可行性超過長三角整體,而大灣區面臨的問題則在于制度存在差異的粵港澳三地如何融合。
?
06
灣區時代到來
?
灣區時代已經到來。
?
灣區是海洋經濟的最高形態,也是城市群模式的升級版,更是一個國家不斷對外開放、參與世界競爭的主要力量之一。
?
在世界上,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大灣區,是公認的三大灣區。放眼于國內,能夠與這三大灣區一較高下的,目前還只有粵港澳大灣區一地。
前兩年,杭州灣大灣區的概念突然火熱起來。但這一設想,目前只有浙江一地較為積極,作為長三角龍頭城市的上海,對此則不置可否,其精力則集中于構建上海大都市圈。
?
更關鍵的地方在于,粵港澳大灣區是珠三角城市群的升級版,而杭州灣大灣區則無法覆蓋長三角的所有經濟腹地,尤其是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都相距甚遠,這讓其灣區效應大打折扣。
?
至于渤海灣區、北部灣區和膠州灣區,雖然有了灣區的雛形,但要么覆蓋范圍極其有限,要么經濟體量過于弱小,要么城市群都尚未形成,短時間內難有發展為世界級灣區的可能。
?
顯然,借助于灣區的海洋經濟、開放經濟和國際化特色,粵港澳大灣區將會獲得更大的發展優勢,成為國內最具競爭優勢的大城市群,進而成為國際競爭中最不容忽視的一股力量。
本文來自:國民經略
注: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后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微信編輯:雨影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