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鼓勵和支持北京十大高精尖產業發展,助力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市科委聯合新華網開設了“發展高精尖產業 助力北京高質量發展”專題。專題圍繞北京發布實施的新能源智能汽車、新材料、人工智能、科技服務業等十大高精尖產業指導意見,精選出20家創新主體,專訪了20位“高精尖”代表人物,講述科技骨干投身科研的故事,展現他們積極進取的創新精神和意義深遠的科研成果。
“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公眾號陸續刊載這組報道,以饗讀者。
本期為大家講述“高精尖”的代表人物
郜文
郜
近年來,以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新產業快速成長,正在引領北京經濟轉型升級。創新成果背后是科技創新源頭的不斷優化,成果轉化與落地的不斷加速。
北京首醫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郜文表示,作為首都醫科大學科技園和新醫藥北京市技術轉移中心的運行載體,公司依托首醫大以及附屬醫院豐富的醫學科技創新資源和專業技術人才,構建了一套完善的醫藥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體系。
北京首醫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郜文
郜文將該體系分為三條線——專業技術服務平臺體系、科技中介服務與投融資體系。
他介紹說,作為首都醫科大學成果轉化的執行單位,公司正在著力打造一站式的,從科研成果、專業技術服務平臺體系,到孵化器,再到產業化落地的生態體系。其中,首科醫谷作為公司旗下的專業孵化器,已經完成工商注冊,并注冊了商標,它將為成果的轉移轉化提供空間和孵化服務。
對于實現技術轉移在當前面臨的挑戰,郜文認為,北京醫藥企業承接技術的積極性與成果之所以不容樂觀,原因有三:
★一是體制機制問題。由于高校的項目成熟度或企業對該項目的了解程度不夠,加之項目研發周期長,擁有不確定性,使得企業不愿意接納,造成產學研脫節。
★二是缺乏技術轉化的資金支持。對于科研單位而言,項目研發投入普遍較多,缺乏足夠的經費用于項目的轉化和產業化落地。
★三是缺乏復合型的技術轉移人才。企業負責技術轉移的人員幾乎沒有,且技術轉移機構數量較少,是不爭的事實。
近年來,為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難的問題,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法規,但由于技術專利的所有權問題導致資本無法進入,因此科技成果轉化仍然面臨著“落地難”的問題,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壁壘備受關注。
對此,郜文表示,打通技術轉移的“死亡谷”,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公司正在著力打造北京醫學概念驗證中心平臺,旨在解決“最后一公里”的脫節問題,通過合理的方式實現技術轉移,將項目轉變為項目公司,進行資本介入,完成項目孵化。
在郜文看來,成果落地需要解決好“科學家”與“企業家”的認知問題。需要認清兩類人——探索未知、求真求實的科學家與講誠信、有冒險精神的企業家;需要分清兩件事——科學研究是把錢變成研究結果,成果轉化則是把研究結果變成錢。
對于技術轉移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郜文有著自己獨到的研究與探索。他認為,一要看清大的政策形勢——國家戰略與地方布局,二要明白兩個概念——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三要知曉整個轉移轉化流程。
郜文強調,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二者相互交叉,無法割裂,只是側重點不同?!俺晒D化是指技術形態的變化,由專利變為技術,再變為產品,形成產業化,這需要專業服務平臺對其進行支持,整合專業化平臺是核心;技術轉移是指技術權屬的變化,需要科技中介對其進行技術交易類服務,因此,技術經紀是核心。”
在高精尖產業培育方面,郜文認為,北京市科委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搭建了成果轉化的統籌協調平臺
扶持了高校院所技術轉移機構的建設
支持了技術成果轉化的第三方服務
給予了科創基金的支持
“想讓技術成果轉移體系順利運轉,離不開科創基金這桶‘油’的支持,這對助力北京高精尖產業升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臂恼f。
針對北京如何加快全國科創中心建設這一問題,從自身領域出發,郜文建議,建立“創新轉化+技術轉移”的生態體系,完善醫學概念驗證中心建設,比如:以成果轉化為基礎的醫藥健康孵化基地,包含技術轉移機構、投融資機構與第三方檢測機構等,以便為技術成果轉化提供服務,而非單一的孵化器或眾創空間。
“看病在醫院,科研在學校,轉化在園區。”這是郜文心中的理想愿景。
? ? ? ?本文由“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公眾號編輯,資料來源新華網。欲轉載請關注公眾號后直接回復“轉載”,按照要求轉載即視為獲得授權。
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