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關村管委會發布《關于推動中關村科技軍民融合特色園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2年,著力培育20個以上輻射帶動作用強的特色園,聚集500家以上優勢民口企業,產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軍民兩用技術成果。
當下冠以“中關村”品牌的國防科技園、軍民融合產業園、創新中心等等實體園區已然很多,科技軍民融合特色園與他們的區別是什么?特色園的建設重點有哪些呢?小編帶您去了解一下吧!
01
構建軍民融合先導區,開拓服務新路徑
“特色園不光是產業發展體現軍工特色,還與中關村提供的服務息息相關。”中關村管委會軍民融合創新工作處處長張曉明在解讀《意見》時表示,中關村示范區的優勢在于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和政策先行先試,相比中關村示范區其他的園區實體,特色園的深遠目標是在運行機制、組織管理、管理服務、創新環境等方面探索促進科技軍民融合的新路徑。
包括中關村國防科技園、中關村軍民融合網絡與信息安全產業園在內的5個擬確定的特色園,產業發展體現集約化,有的覆蓋產業全鏈條,有的涵蓋生產全要素,但都需要著力改進的地方恰恰在于園區的“特色服務”。
《意見》提出,特色園要協調軍方單位、企業、相關機構多方共治,協助企業進入軍品科研生產和維修保障領域,建立科技軍民融合相關科技金融服務模式,開展科技軍民融合政策解讀、成果推介等服務,依靠政策引導、規劃制定、服務執行來打通軍民融合過程中的各種“梗阻”問題。
02
把園區作中轉站,實現集體式供需對接
軍民融合的重點在“融”,難點也在“融”。“特色園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探索集成企業技術成果,打造‘軍轉民’‘民參軍’的融合樞紐,最終形成一條軍地對接的綠色通道。”張曉明表示,打造軍民融合的樞紐,意思是軍民融合從軍方到地方不是單個企業做對接,而是依托特色園為中轉站,實現集約式的供需對接。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軍民融合的積極態勢主要體現在企業為軍方做配套,服務軍工集團。由中國經濟信息社等單位聯合發布的《新華軍民融合發展指數報告》也顯示,當下軍工單位在裝備供貨任務飽滿的情況下,對民品科技開發的熱度有所下降;而民參軍方面,承擔軍品任務的民口企業逐年增多,態勢向好。
特色園要建設成為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的樞紐。一方面園區承接國防建設重大工程和項目,組織企業和相關機構承擔相應技術研發和工程任務。另一方面,如果園區企業完成不了軍方任務,特色園則會與社會組織開展合作,向中關村示范區及京外地區征集解決方案。最終的目的是高效完成軍民需求的對接,促成軍民協作創新的融合。
03
依托政策保障措施,開展融合特色服務
特色園每年會得到中關村管委會的政策資金支持,以及特色園評估機制與專業服務的保障。但是,獲得這些保障措施的先決條件是,評選結果的達標。《意見》提出四項入選標準,首先是園區總建筑規模不低于1萬平方米,長期用于與國防單位開展軍民兩用技術展示對接等活動的公共區域面積不低于800平方米,入駐科技軍民融合相關單位不少于20家,且占全部入駐單位的60%以上。其次是編制具有鮮明科技軍民融合發展特色的規劃。第三則要有科技軍民融合專業化服務。最后,園區要開展科技軍民融合品牌性活動。“有底線標準和保障舉措,才能支撐特色園建設任務的開展。”張曉明表示。
《意見》提出的七項任務中,搭建公共服務平臺、促進軍民兩用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等是目標任務,開展科技軍民融合特色服務則是完成配套任務時的抓手。其中包括協助企業進入軍品科研生產和維修保障領域、建立科技軍民融合相關科技金融服務模式,組織開展政策解讀宣講等。
“通過中關村的政策引導,運用市場化手段,促進軍民融合在特色園高效推進,助推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張曉明表示。
? ? ? ?本文由“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公眾號編輯,資料來源科技日報。欲轉載請關注公眾號后直接回復“轉載”,按照要求轉載即視為獲得授權。
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