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前,中國城鎮化已進入高速增長期,我國規模城市總數達到世界首位,城鎮人口數量已占據總人口數的60%。在取得了這些成績的同時,當前城市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卻愈發突出,宏觀經濟與城市的發展問題聯系也愈加緊密。城市債務增加,金融風險壓力巨大,城市轉型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因此,在當前形勢下,應當如何認識城市的發展規律?如何做好對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務?如何提高城市資源的利用效率?如何增加就業和進行產業的空間布局?如何避免更嚴重的危機和風險的發生?這些一連串的問題都需要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之上,結合中國城鎮化的實際情況,尋找出解決的方法和答案。 于此背景之下,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設立《城市百問》欄目,利用我中心優質學術研究力量,試圖解答城市發展、城市政策、城市規劃等方面的種種問題,并將就城市發生的社會熱點問題,提出我們的分析方法,供讀者參考。
希望所有對此感興趣的讀者在本欄目下留言,提出有關城市的各類問題,以便我們及時解答交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編者
(往期回顧:春運會形成向大城市的“反向流動”嗎? | 城市百問)
總第七期
本期作者:
潘昭宇?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
都市圈,英語稱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簡稱MCR,國際上也稱都市區或都會區,目前還沒有統一明確的概念,主要是指超大、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口、產業等城市功能向城區外遷移,并通過便捷的交通體系、形成具有較強通勤聯系功能的城市區域。
都市圈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市場規律作用的必然結果,也是城市向外擴散、功能疏解的必然趨勢。隨著中心城市功能持續增強,中心城區生產、生活成本上升,使得產業和居民向郊區和鄰近低成本城市外遷,其中中心城區房價走高是導致居民外遷的重要因素。
都市圈的核心是都市圈內具有通勤聯系,所以國際上通常采用通勤率來界定都市圈區域范圍,一般采用本地到中心城市的通勤人口占本地人口總量的比例,如日本東京采用5%,美國、歐洲等采用15%—40%不等。此外,國際上還有采用人口規模、人口密度等指標來界定,一般人口密度采用超過4000人/平方公里作為都市圈的界定標準。
都市圈的范圍大小由通勤圈決定,所謂通勤圈就是居民每天從家到工作地、或者中小學生從家到學校往返形成的區域,其中距離市中心最遠的邊界就形成一個城市的通勤圈。一般城市規模越大,通勤半徑越大,都市圈的范圍也越大。都市圈的范圍通常與城市經濟水平、房價、居民收入、交通工具運輸效率等因素相關。由于人們對通勤時間是有忍耐性的,一般不超過1小時,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范圍也就相對穩定。需要說明的是,1小時通勤圈并不等于1小時交通圈,比如我國高速鐵路1小時可以通達200—300公里的距離,但由于高速鐵路價格較高,居民難以承擔每天高鐵上下班的經濟成本,所以通勤圈不可能無限制擴大。從東京都市圈、紐約都會區等國際上比較成熟的都市圈來看,都市圈的最遠距離基本穩定在50公里左右。
都市圈是介于“城市”和“城市群”之間的區域概念,都市圈與城市群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城市群是指具有較強經濟聯系的城市集合體,一般以一個或兩個特大城市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環境和交通條件,集聚相當數量的不同性質、類型和規模的城市,共同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城市“集合體”。城市群側重于不同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產業分工與合作,而都市圈則側重于核心城市的功能的外溢和疏解、強調通勤聯系。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核心和一部分,城市群則通過都市圈對其他城市形成輻射、帶動作用。都市圈一般最遠輻射半徑在50公里左右、面積可達到1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2000萬。城市群一般核心城市之間的距離在300公里左右,面積達到幾萬甚至幾十萬平方公里,人口規模也遠大于都市圈。
長三角城市群與都市圈空間格局示意圖
來源:《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6.1
成渝城市群與都市圈空間格局示意圖
來源:《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6.4
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同時,都市圈發展還需要注意與我國國情的差異。中國特有的行政區劃制度、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等,使得我們的都市圈與國際上有一定差異。以行政區劃為例,中國的城市是按行政區域劃分的,和國際上普遍以人口聚集形態構成的城市有很大的差別。由于都市圈尺度較大,往往要跨行政區。如美國前十大都市圈中有5個都市圈都是跨越州界的,其中紐約都會區地跨紐約州、新澤西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等,也是美國統計局定義的地理統計單位,這樣就便于了人口、經濟、社會等數據統計。東京都市圈則是由日本內閣府指定,范圍包括一都三縣(東京都、千葉縣、埼玉縣和神奈川縣)。我國基于行政區劃的城市管理制度,同一都市圈但不同行政轄區的城市,在交通基礎設施投入、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包括房價等存在巨大差異,這也是制約我國都市圈發展的重要挑戰。以北京為例,比鄰北京的河北北三縣與北京市中心距離在30—40公里,每天從北三縣往返北京市區上下班的居民達幾十萬,實際上北三縣已進入北京都市圈范圍,但由于不同的行政區劃,使得北京的軌道交通、公共服務等難以向北三縣延伸,人口、經濟等數據統計也難以統籌。行政邊界的分割大大制約了都市圈的健康發展。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培育發展都市圈,不僅有助于超大、特大城市等人口經濟密集地區有序疏解功能、有效治理“大城市病”,也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城市群建設的重要抓手。北京、上海目前都市圈范圍只有30公里左右,相比東京、紐約都市圈50公里還有較大差距,也有較大發展空間。都市圈是城鎮化進程中產業發展及空間重構的關鍵階段。我國的城市發展要站在都市圈的視角,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加強與周邊城市協作,重點解決好都市圈的范圍界定、跨行政轄區的分割制約、統一的數據統計機制、軌道交通便捷通達、公共服務相互融合等重大問題。
注: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后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微信編輯:竹書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