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西部城事(xibuchengshi0518),歡迎您關注他們!
農歷新年第一天開工,不少地方都放出了大招。有媒體梳理發現,多地新年第一場會議的主題,都聚焦在優化營商環境上。
在東北,吉林舉行了全省“抓環境、抓項目、抓落實”項目建設年動員大會;黑龍江則召開了全省深化機關作風整頓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會議。
在東部,上海市召開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會議。
在西部,成都市召開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年動員大會。
在此之前的“兩會”上,成都將2019確定為“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年”。并提出具體目標:
到2020年底,以企業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力爭涉企事項網上可辦率達100%,辦理時限壓縮50%以上,各領域營商環境指標全面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在全國營商環境評價排名中位居前十強,加快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先進城市。
劍指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看起來“高大上”,但對于成都而言,這并不突兀。
?
01
“國際化營商環境”是“國際蓉”標配
“國際化”的衡量標準和內涵沒有統一的指標,但在全球化時代,一個城市的地位到底如何,“國際化”程度是無法回避的一點。
而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營商環境對于一個城市經濟的發展的重要性,愈發突出。反過來,也意味著各城市間在招商引資上的競爭也將愈來愈激烈。
眼下,大多數地方都將招商引資作為“頭號工程”,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作為國家中心城市,成都所參與的招商引資競爭,當然不只是在全國范圍內,更應該著眼于全球。事實上,世界500強企業的進駐數量,多年來一直是不少城市相互比拼的一個重要指標。
西部城市的營商環境,整體而言本就處于相對的不利狀態。無論是交通、區位等硬件因素,還是法治水平、配套服務等軟件因素,都與沿海發達地區有一定差距。
但是,對于西部頭部城市成都而言,打造營商環境,必須向國際化標準看齊,這首先源自成都的自我定位。
2017年提交的成都總體規劃草案提出:
2035年,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全面建成泛歐泛亞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門戶樞紐城市;本世紀中葉,全面建設現代化新天府,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
去年發布的《關于加快構建國際門戶樞紐全面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意見》也明確:
成都市要圍繞建設國際門戶樞紐、打造內陸開放經濟高地、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和建成“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4個發展目標發力,到2022年,努力把成都建設成國家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和國際友好往來門戶城市,推動泛歐泛亞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不管是建設國際門戶樞紐,還是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事實上都離不開國際化營商環境的支撐。
如果拿不出幾個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品牌效應的企業,一個城市要做國際門戶樞紐和世界城市,自然底氣不足。
與北上廣深、杭州等都有自己的代表性企業相比,目前成都企業世界500強仍未實現“零的突破”,要在這個方面有新的突破,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自是無法繞過的一著。
在很多方面,成都已有“國際蓉”的稱號,但國際化營商環境,卻可能是含金量最高的一個。
?
02
告別“盆地意識”
提及成都,不少人都會很自然聯想到其在各種城市榜單中的身影,但在榜單的光芒之外,作為一座西部城市,成都從來就不諱言仍有諸多需要克服的問題,或說亟待彌補的短板。
這次會議就提出:
要堅決向“盆地意識”“西部思維”“固有舊習”說不,主動走出西部龍頭城市和全川首位城市的“舒適區”和“參照系”,推動營商環境“革命性再造”。
身為強省會和新一線城市的典型代表,成都這些年所取得的進步有目共睹。但是,跳出西部,成都與北上廣深等在營商環境方面的差距,依然清晰可見。
其實,談到成都的差距,2017年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上的一些說法,來得更實在。
如“離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中心城市有差距,與鄰近的重慶相比”:
2016年成都經濟總量、工業增加值、金融業增加值分別只占重慶的69%、75%、84%。
在二產方面,與上海相比:
二產業占比是否突破50%是評判一個城市工業化是否充分發育的重要標志。上海二產業占比最高達到77%,并且占比超過50%的時間長達20年,已進入后工業化階段。
而成都二產業占比在2012年達到46%的峰值,2013、2014年連續兩年保持45%以上占比后,即呈下降趨勢,從未超過50%的“分水嶺”。
在文創產業方面,與杭州相比:
杭州2016年文創產業增加值達2541億元,占GDP的21%,成都兩項指標均不到其1/4。
這些差距,雖然側重點各有不同,但要縮小之,通過優化營商環境,“筑巢引鳳,以環境競爭力大力引進高質量項目、促進有效投資”,卻是共同路徑。
一定程度上說,成都未來的發展上限有多高,就看“盆地意識”“西部思維”的清除有多徹底,看對標的“對手”有多強。
如果只是沾沾自喜于西部龍頭城市的地位,很可能令城市發展喪失應有的想象力。而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營商環境,確保城市在全球的資源配置上站穩腳步,則是立于不敗之地的不二之途。
?
03
營商環境競爭,成都只能贏不能輸?
說到成都近些年的快速發展,一種常見的說法,是認為成都離不開全川的支持,是依仗于強省會的優勢。
這一點當然無須諱言。
但是得看到,雖然目前強省會趨勢越來越明顯,做強省會已成為相當一部分先發、后發地區的共同選擇。但對成都而言,要繼續在“強省會”上挖掘潛力,繼續依賴于川內資源做大做強,空間已越來越小。
無論是繼續邁上新的發展臺階,還是更好的承擔起在省內的“主干”作用,更好的“反哺”、帶動其它兄弟城市,成都都就必須有在全球參與城市和企業競爭的魄力與決心。
而在營商環境的打造上,向國際化標準看齊,是關鍵一步。
另外,近幾年中西部人口回流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成都、西安、武漢等中西部城市也高調發起了“搶人大戰”,這為中西部主力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機遇窗口。
但是,主動“搶人”也好,承接人口轉移也罷,最重要的還是要做大就業蓄水池。這一點如何實現,說到底還是得靠吸引足夠多的大企業、大項目落戶,特別是優質企業、優質項目。
都說城市要搶人才,如果沒有能讓人才可以有用武之地的崗位,拿什么“搶人”“留人”?
不只是成都,近年明確提出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目標的城市已有不少。連以國際化著稱的上海,都把營商環境建設擺在了突出位置,其它城市又有何資格淡定?
種種跡象表明,新一輪的城市競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市場營商環境的競爭。成都在新的全球經濟周期中,要“穩住”,乃至有新的超越,在這個方面,只能贏不能輸。
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后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微信編輯:竹書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