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前,中國城鎮化已進入高速增長期,我國規模城市總數達到世界首位,城鎮人口數量已占據總人口數的60%。在取得了這些成績的同時,當前城市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卻愈發突出,宏觀經濟與城市的發展問題聯系也愈加緊密。城市債務增加,金融風險壓力巨大,城市轉型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因此,在當前形勢下,應當如何認識城市的發展規律?如何做好對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務?如何提高城市資源的利用效率?如何增加就業和進行產業的空間布局?如何避免更嚴重的危機和風險的發生?這些一連串的問題都需要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之上,結合中國城鎮化的實際情況,尋找出解決的方法和答案。 于此背景之下,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設立《城市百問》欄目,利用我中心優質學術研究力量,試圖解答城市發展、城市政策、城市規劃等方面的種種問題,并將就城市發生的社會熱點問題,提出我們的分析方法,供讀者參考。
希望所有對此感興趣的讀者在本欄目下留言,提出有關城市的各類問題,以便我們及時解答交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編者
(往期回顧:什么是都市圈?丨城市百問)
總第八期
本期作者:
李鐵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
徐勤賢?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研究員
近些年許多觀點都認為,中國的城鎮化道路一定要遵循國際的城市化規律,要走特大城市的發展路徑,才有可能實現規模化、集約化和效益最大化。從表面上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持有這種觀點的學者用東京、首爾、紐約和倫敦等城市舉例。當然對于一些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特大城市還真是比較普遍。例如印度的孟買、德里、加爾各答、班加羅爾以及巴西的圣保羅、墨西哥的墨西哥城、埃及的開羅等都是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好像發展中國家特大城市的發展路徑更為明顯一些。
暫時先拋開發達國家的案例不說。僅就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特大城市的發展來看,出現的問題確實不少,帶來的城市病問題,比如城市貧困、貧民窟、公共衛生和安全問題、黑社會、環境嚴重污染等等,甚至影響到了這些國家的發展,教訓慘痛。在一些經濟學家眼中,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也是這些國家的人口過度向特大城市集中所導致的。如果從吸取教訓的角度出發,中國在城鎮化道路的選擇上,似乎應該避免這種發展路徑。
我們研究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和城市發展問題,絕大部分觀點是贊同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的。我們可以把歐美發達國家的城市規模拿來分析,可能得出的結論與以往的主觀臆測有很大的區別。例如,美國人口3.27億,但是最大的城市紐約市的人口862萬,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10個。歐盟國家沒有千萬人口以上的城市,英國人口6600萬,最大的城市倫敦的人口為870萬,其他百萬人口的城市只有一座109萬人的伯明翰。德國人口8270萬,最大的城市柏林約350萬人口,人口超百萬的城市只有4座。法國人口6712萬人,雖然巴黎大都會區人口約1200萬,但巴黎市僅為248萬。如果再看看東亞國家,日本、韓國也經歷過城市化高速增長期,東京確實是千萬人口以上的城市,而首爾市有976萬人口,接近千萬,兩市主城區人口和北京、上海差不多。日本沒有500-1000萬人口的城市;日韓300-500萬人口的城市分別只有1個橫濱(373萬人)和1個釜山(344萬人),100-300萬人口的城市分別只有10個和8個。其他都是中小城市。
當然我們還可以在這些國家的人口總規模下來看看不同規模城市的數量,這樣比較可以更清晰地對城市發展路徑做出判斷。例如,英國、法國、德國的總人口均不到1億,而日本總人口僅為中國的約1/10;我們再看一下他們的城市規模,英、法、德沒有1000萬以上的城市,而100萬以上的城市分別是2個、4個、4個,人口50-100萬的城市分別有5個、7個和9個;日本1000萬以上的城市僅1個,300-500萬的城市1個,100-300萬的城市10個,而50-100萬的城市17個。從中小城市的數量看,英、法、德20-50萬人口的市分別為18、20和26個,5-20萬人口的市分別為26、87和147個;而日本有80個人口20-50萬的市,410個人口5-20萬的市。可見,這四個國家中小城市的數量比較多。相比之下,中國的設市城市僅僅為674個,以14億總人口、8億城鎮人口為基數,即使算上1000多個鎮區人口超過5萬人的小城鎮,中小城市數量還是太少。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一是特大城市并不是城市化道路中唯一可選擇的發展路徑。二是數量眾多的中小城市才是發達國家城市化格局的主要載體。三是中國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相對人口規模的比較下,數量明顯偏多。四是中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在城鎮化高速增長期所發揮的作用還有待大幅度提高。
其實研究發達國家的城市化路徑,最值得借鑒的是圍繞著大城市形成的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格局。學界也把這種現象普遍歸結為城市群、都市圈,在沿海集中的城市群,也被稱作“灣區”。無論是哪一種現象,不外乎是在一個相對較大的空間范圍內,一批不同規模的城市,相互間通過產業和功能的互補發生聯系。這些城市群或都市圈,有的圍繞著特大城市,利用周邊的中小城市疏解功能和實現產業以及居住的外溢,有的是真正按照市場規則,依托原有的城市格局,實現了合理分工。在這種格局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就是當人口和要素向一個較大空間范圍內集中的時候,既可以促成特大城市的產生,也可以形成不同規模的城市聚集。當然,按照城市發展規律和市場規律,這種規模化集聚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最重要的作用是能夠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降低發展成本。只要是尊重了市場規律,而不是按照行政權力來集中要素和資源,城市化路徑的選擇可以是多樣化的。在這方面,我們更愿意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形成不同規模的城市以“群”或者“圈”的模式實現協調發展,而不愿意重蹈發展中國家特大城市“城市病”的覆轍。
注: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后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微信編輯:竹書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