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年開始,網絡綜藝真正進入大眾視野,那時候各大視頻網站全年只有兩檔左右原創大型季播綜藝節目。
2015年,全網制作和播出了近200檔網絡綜藝,各大視頻網站全年有4至5檔原創節目,并且以2014年底推出、2015年爆紅的《奇葩說》為起點,網絡綜藝開始步入黃金時代。
2016年,網絡綜藝節目的數量和質量呈現集中性爆發,各大視頻網站平均推出10檔以上原創網絡綜藝。尤其是以愛奇藝、騰訊、優酷土豆、樂視、芒果TV為代表的主流視頻平臺,每一季度都在調整網絡綜藝戰略,對網絡自制綜藝不斷加碼,網絡綜藝儼然成為了新戰場。
進入新時代的網絡綜藝不僅開始擺脫早期制作簡單甚至略粗糙的印象,制作成本達到千萬、甚至突破億元的節目在增加,節目類型也從早期單一的脫口秀向多元類型拓展,數量越來越多,質感也在提升。大片化、精品化和規模化的制作與運營成為網絡綜藝的發展趨勢。

愛奇藝:領跑網綜市場,臺灣綜藝模式、脫口秀為主
成功推出《奇葩說》的愛奇藝,也成為網綜市場的領跑者。2015年,愛奇藝播出的綜藝節目總檢索量在綜藝市場平臺覆蓋超過59%,自制綜藝達到億元招商量級的節目有4檔,2000萬元到1億元間的有12檔。
2016年,愛奇藝發布了“開放平臺策略”,以《奇葩說》《曉松奇談》《愛上超模》《偶滴歌神啊》等作為品牌龍頭,通過“工作室+節目研發中心+總編室”的方式打造數十檔原創網絡綜藝內容。
從列表可以看出,盡管推出的節目數量、類型不少,但還是以脫口秀節目為主,并且很多都吸收、參考臺灣綜藝模式,啟用臺灣藝人,比如最近推出的《哇!大學生來了》就是臺灣電視綜藝《大學生了沒》幕后團隊制作、模式也基本是一樣的,小S主持的《姐姐好餓》就是《康熙來了》團隊參與制作。
雖然臺灣的談話類綜藝發展多年,由于綜藝咖這一特別的藝人分類存在,談話內容在話題度和趣味性上都比較有保障,但一味沿用臺灣模式,可能會造成審美疲勞。
不過,我們也看到了有一定文化傳承意義的新節目,就是汪涵參與策劃的方言音樂節目《十三億分貝》,以地域文化為起點的這檔“語言+音樂”節目還是很值得期待。
騰訊視頻:對標電視綜藝水準,頂級團隊+熱門模式
騰訊視頻在5月初宣布投入10億元成立“嗨”基金,扶持網絡綜藝原創力。在它公布的節目名單中,既有《你正常嗎》《拜托了冰箱》這些已經收獲成功的節目模式,也有像《約吧!大明星》《Run,看你往哪跑》這樣有開創意義的新模式。
并且,可以看出從制作團隊到嘉賓陣容并不輸給傳統老牌電視臺,比如湖南衛視出走的謝滌葵團隊制作了創下網絡話題討論熱度新高的《約吧!大明星》,《看你往哪跑》是買的瑞典模式版權。
此外,騰訊的自制綜藝也在往國際化方向延伸,比如跨國音樂節目《作戰吧偶像》,就是與韓國三大娛樂公司之一的YG娛樂、韓國SBS電視臺合作,這也和前兩天騰訊入股YG娛樂的新聞有因果關系,不難看出騰訊在綜藝方面打造跨國泛娛樂平臺的野心。
優酷土豆:注重細分市場,電視名嘴、幕后團隊扎堆
優酷土豆今年推出的自制綜藝從類型上看應該是最多元的,脫口秀、偶像養成、喜劇、競技、美食、婚戀交友都有涉及,并且每檔節目的目標受眾群體都比較明確,定位精準。可以看出優酷土豆在自制綜藝的布局,不貪圖大而全,而是更注重細分市場的耕耘。
有意思的是,優酷土豆的網絡綜藝基本沿用電視綜藝團隊或是知名電視主持人,這可以看做是對節目品質的考量,也可能是一種保守做法。不過,就從汪涵的《火星情報局》來看,從前期遭網友詬病不知所云到現在漸入佳境,電視派能否克服水土不服做出有“網感“的節目的確只能邊看邊評。
此外,優酷土豆也善于使用新技術來增加看點,比如在《國民美少女》就是率先用直播方式做偶像養成節目,并且決賽直播使用了VR技術,吸引了超過400萬觀眾同時在線觀看。

樂視視頻:內容競爭力較弱,商業變現目標性更明確
從數量上或是內容質量看,樂視視頻自制綜藝的競爭力并不強。但考慮到它將視頻放在”內容——話題發酵——商城購物“這樣的的產業鏈中,自制綜藝作為視頻內容的一種,是作為拉動后續消費變現的載體,商業變現的目標性更明確,對多元節目類型的探索比較少。
但這不代表樂視的自制綜藝創新力不夠,以去年播出的《你看起來很好吃》為例,在形式上就考慮了年輕主流觀眾碎片化的觀賞習慣和不同需求,在每期45分鐘正片之外,還推出3檔衍生節目,《拼命小魚》《有顏有料》和《好吃的秘密》,既有嘉賓在直播平臺擴大節目影響力,也教觀眾怎么做出正片中的同款菜式,和拍攝現場花絮,每一個節目時長很短,但收獲的流量還算不錯。
芒果TV:延續芒果系年輕態路線,類型探索大膽
芒果TV則充分發揮傳統媒體、新興網絡視頻交互平臺的優勢,推出多檔以湖南衛視主持人、藝人為主體的網絡綜藝節目,走年輕態的精品路線。
從表上可以看到,芒果TV在類型的探索上還是比較大膽的,善于融合年輕觀眾的喜好,打造比較個性化的節目類型。比如推理綜藝《明星大偵探》就用游戲的思維做節目,結合網絡傳播在時空上受限較少的優勢,在正片之前上線6個人視角的線索視頻,讓網友沉浸式地參與破案推理的過程,也提高了用戶黏性。
像《愛笑麻瓜秀》《開普勒452B》就融入了角色扮演、星座這些年輕人喜歡的事物來做,《香蕉打卡》則是一檔監督、幫助網友減肥的節目,無不體現芒果TV的”年輕人視角“。
不過,雖然網絡綜藝市場呈現出一片繁榮,但目前網絡綜藝還是稀缺現象級節目,不知道下半年會不會從這些公布的名單中產生一兩個”爆款“。

所謂的“網感”是什么?
尋找和把握"網感"是電視制作人在網絡綜藝探索的第一話題。
對“網感“的解讀,每個人看法不一。有人認為,所謂"網感"就是污、鬼畜、段子手、嘉賓個性張揚乃至出位的表現等,比如《奇葩說》這檔標榜”不嚴肅不正經“的辯論節目,就被視作開創了”不污不網綜“的先河。
由它開始的網絡綜藝,會有意無意地在語境的尺度空間上打擦邊球。比如,何炅在《拜托了冰箱》中被稱為何首"污",《火星情報局》被定位為"值得看的污網絡綜藝"。甚至有一些節目一味追求大尺度效果,走入“污”的禁區,就連對節目尺度很寬容的網友看完也只能大呼尷尬。
但其實,網絡的優勢不是尺度大,而是能更近地聽到每個用戶的需求、更尊重每個用戶的真實感受。對"網感"的把握是要建立在對互聯網用戶充分了解的基礎上,能夠戳中互聯網用戶內心需求、引起用戶價值與靈魂共鳴的感覺。比如,《奇葩說》的核心仍然在于新時代新思維觀點天馬行空的碰撞,以及以人為本的問題思考。
什么類型的網綜才能戳中用戶痛點?
那么,怎樣的網絡綜藝能夠吸引互聯網用戶、戳中用戶內心需求呢?業內人士是這么看的:
首先,針對特定人群的垂直生活服務類節目。眾所周知,在泛娛樂化時代,互聯網用戶都有自己的興趣圈子和社交圈子,比如二次元圈、網配圈、古風圈等。針對特定人群的網絡綜藝特點在于小而美,很多節目可以專門為廣告商定制,比如二次元圈的游戲網綜能夠與游戲公司聯動,資金回收有保障。
其次,注重網友體驗感和參與感的節目。網絡綜藝最大的生命力在于將"全民"代入"好玩"的場景之中,關注的是網友的體驗需求,強調的是一種參與感。以《約吧大明星》為例,"星素結合"得更為徹底,利用互聯網屬性與億萬網友互動,以日常生活場景拉近了節目與網友的距離。
再次,帶有強烈個性與獨特思維的脫口秀節目。90后年輕網友注重特立獨行的個性展示,擅長獨特的話語和思維方式,脫口秀節目最好能夠滿足網友的吐槽需求,關鍵是誰來說以及說什么,“有內涵的明星+思想碰撞的話題+千變萬化的新角度”必不可少。
最后,帶有強烈互動性的節目,比如直播+跨屏。直播的形式本身就極具吸引力,當下,直播APP很受歡迎,網友直播的內容也是五花八門,而在韓國綜藝《點餐吧》已經在直播與美食領域試水。從目前已播的純網綜藝來看,此類節目鮮見,騰訊視頻已有涉足。另外,跨屏幫忙類節目也被認為是可以嘗試的內容。
商業植入哪家強?
相比影視劇,綜藝節目更能展示品牌的寬度和深度,具有更大的植入空間。2016年,《奇葩說》第三季總招商額破3億,《火星情報局》等多檔節目宣布招商過億;寶潔、聯合利華、英菲尼迪等大戶,香飄飄、VIVO、美特斯邦威等老品牌,RIO、有范等新興品牌都選擇在標桿網綜中頻繁露出——這些對純網綜藝市場來說猶如興奮劑。
網綜本身氣質多變,不僅能夠精準定位人群,還有不同于傳統電視綜藝的營銷新玩法。在廣告軟性植入方面,商業品牌常以各種話題、道具、彈幕花體字的形式被自然地嫁接在節目之中,不僅掩蓋原本的商業氣息,還顯得更為幽默詼諧。比如在騰訊視頻的《約吧!大明星》,在播放界面上,節目的贊助伙伴"奇瑞艾瑞澤5"這款汽車的圖標被放在進度條中當作鼠標箭頭使用,脫離節目內容,但仍舊起到醒目的植入效果。
在流量變現方面,"銷售、廣告、節目"三位一體的創新銷售模式提供了新的玩法。比如,在優酷播送的《火星情報局》中,觀眾可以借助網站提供的"自動截圖"功能,框選中意的服飾,在網頁上同步完成自動搜索,并即時進行瀏覽與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