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最愛歷史,作者:最愛君。獲取更多好看文章,請關注最愛歷史。
萊蕪劃入濟南后,山東各市像炸開了鍋。
一直在山東省經濟扮演龍頭老大的青島表示情緒穩定。
千年老二煙臺有點兒慌,一不小心就要跌到第三。
泰安有些惆悵,當年放手讓萊蕪去流浪,轉眼間就被濟南拐跑。有的人出生時是泰安人,長大后是萊蕪人,現在又成了濟南人。
日照一覺醒來,發現原本墊底的萊蕪轉學去濟南,下回GDP排名出來估計就要喜提倒數第一了。
而全國各地的吃瓜群眾可能直到看新聞,才知道濟南邊上原來有個叫萊蕪的小城市。
▲2019年1月,濟南合并萊蕪,設萊蕪區。
作為省會,濟南到底算不算山東的扛把子,這一直是個疑問。2008年,位于濟南的山東魯能足球隊作客青島,主場球迷高喊的那句“中國青島,山東濟南”言猶在耳,經常被拿來調侃,也昭示著青島人的自信。
但是,若讓時光倒流200年,回到19世紀,那時的中國人恐怕都還不知道青島在哪里。
近代以前,山東共設置107個州縣,其中主要城市分布在兩條交通線上:一是大運河沿岸、位于魯西的臨清、濟寧和德州等。直至1855年黃河決口,大量泥沙造成大運河航道淤淺,又遇上咸豐、同治年間農民起義的洗劫,這些城市才“民生凋敝,日見衰落”。
二是沿著魯中山地北麓東西陸路大道分布的濟南、周村和博山等,其中,濟南作為山東省會,是當之無愧的大都會。
至于眾人皆知的煙臺、青島這兩座海港城市,一直到晚清才怒刷一波存在感。
▲2017年山東省GDP排名,青島、煙臺、濟南位列前三甲(數據來自網絡)。
濟南的崛起,始于西周時期一條橫貫齊都的東西大道。
周滅商之后,姜尚受封齊國。不曾想姜太公剛到封地,東方的萊侯就大舉進犯。萊人以為齊國占據了東西交通要道,阻止他們向西發展。
姜尚十分重視這次“友好交往”,三下兩下就將萊人擊潰,牢牢控制住東至海,西至河的交通線,齊國的歷史由此開始。
據考古學家研究,出土先秦齊幣的濟南、歷城、城子崖一直到福山、牟平等地,連成一線,恰好與這條橫貫魯中的東西大道相吻合。到戰國時,齊閔王伐魯,開青石關,由此直趨今萊蕪、泰安一帶,濟南與萊蕪的緣分早在這時就結下了。
濟南,在先秦時稱為歷下,位于魯中山地北麓東西大道的西端,城北有直通渤海的濟水,地理位置優越,既是經濟重鎮,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晉平公伐齊、韓信破齊,都曾戰于歷下。
明代改濟南路為濟南府,設山東行省治所于此,“此省會之始也”。
明初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在德州擊敗“草包”李景隆率領的北伐大軍后,兵臨濟南城下。山東左參政鐵鉉召集殘兵,堅守城池。
朱棣軍千方百計圍攻了三個月,就是沒能打下濟南。情急之下,朱棣決定用炮攻城,鐵鉉見狀,拿出幾塊木牌,寫上“高皇帝神牌”掛在城頭。鐵鉉意思是,我把你爹牌位放這兒,敢動不敢動。朱棣看了,自然不敢動,此后“燕軍南下,不敢復道山東”。
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后,對忠貞不屈的鐵鉉處以磔刑。濟南人慕其忠烈,為他修祠紀念。大明湖畔沒有夏雨荷,卻有鐵公祠。
▲濟南大明湖(攝圖網授權)。
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濟南的山水自古聞名遐邇,引來歷代文人墨客游覽賦詩,正所謂“濟南山水天下無,晴云曉日開畫圖。群山尾岱走東河,鵲華落星清照湖”,李白、杜甫、蘇軾、蒲松齡、孔尚任等,都曾在此留下名詩佳作。
除了美景,濟南的經濟地位也不容小覷,明人張瀚在《松窗夢語》中曾如此寫道:
“洛陽以東,泰山之陽為兗,其陰則青,襟帶山海,膏壤千里…濟南其都會也。西走趙、魏,北輸滄瀛,而川陸孔道,并會德州、臨清、濟寧之間”,并出現了“遠方之貨至,富人爭市以博利”的現象。
明清時,濟南人的生意紅紅火火,日子過得美滋滋。
那時,濟南城中服務業繁榮,靠近官署的院前、院東等大街,直至后宰門、貢院一帶,分布“五星級”旅店、錢莊、金飾珠寶店等高檔場所。過往旅客可先在這里的飯店點幾桌好菜,再找風塵女子聊聊人生。
陪美女共度良宵后,可以到大明湖畔的百花洲,那里有茶館、說書場等娛樂場所,也可以去城西南濼源門內的廟市帶幾份土特產回家。
如果逛到趵突泉前門藥王廟附近,正好趕上一年一度的藥材交易會,這里的藥鋪絕對不會讓你失望。創始于萬歷年間的頤壽堂,創始于嘉慶年間的全盛藥店等老字號,還有專制婦科良藥保坤丹的千芝堂,都比某保健品公司的火療靠譜。
哪天要是穿越了,何必非得去清宮里演宮斗戲,做個濟南人也是極好的。
可到了近代以后,濟南還是那個濟南,山東卻不是以前的山東了。
19世紀下半葉,山東城市發生大變遷,盛極一時的運河沿岸城市開始走向衰落,山東半島沿海則崛起了兩座新城——煙臺與青島。
▲青島和煙臺的崛起,降低了濟南的省會城市“首位度”。
山東瀕臨渤海和黃海,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之一,綿延的海岸線上,散落著一些天然海港。
隋唐時,登州、萊州兩港成為與高麗、日本交通貿易的重要港口,宋時,密州港與南洋貿易日益密切,但到了明清,海禁政策讓山東沿海港口一度衰落。
后來,一個條約改變了山東沿海城市的落后局面。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簽訂的《天津條約》規定,開放山東登州為通商口岸。戰爭結束,英國公使派遣領事官馬禮遜到登州籌備開埠事宜。
馬禮遜似乎地理學得比較溜,有先見之明,他發現登州港水淺,地形毫無遮蔽,不適合作為通商口岸。反倒是登州府所屬的煙臺,地理位置極佳,比登州港更具優勢。英國政府一看馬禮遜的報告,就把通商口岸改為煙臺。
▲煙臺(攝圖網授權)。
煙臺,古稱芝罘,早在先秦時期就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秦始皇五次東巡,有三次來到芝罘,漢武帝劉徹也曾經登臨芝罘,并在此泛舟出海。
雖然是秦皇漢武“欽定”的旅游城市,但芝罘一直到宋代都沒有存在感,僅作為一個天然避風港,偶爾有船只停泊。
明朝在芝罘建立所城,抵御倭寇,常年駐軍200多人。駐軍在一座小山上筑起狼煙臺,后來這座山被稱為煙臺山,芝罘之名也漸漸被“煙臺”取代,但這里仍然十分荒涼,只在所城附近,每隔五天會有一個小集市。
英國人的決定為煙臺的發展帶來重大轉折。
開埠之后,煙臺成為山東第一個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憑借著連接中國南北交通的要沖位置,以及其腹地豐富的資源,形成一個對外貿易中心。
這里是中國近代農業的發源地之一。1871年,西洋蘋果首次引進煙臺,經過栽培,結出新果實。當地蘋果園將其產品大量銷往海內外各地。在此后140多年的歷史里,煙臺蘋果一直是這個城市的名片。
這里見證了中國近代工業的興起。始于1892年的“張裕釀酒公司”是中國新式釀酒業的代表。張裕公司創始人張振勛在煙臺開辦酒廠,經過苦心經營數十年,建成了中國最大的葡萄酒廠,“酒既美,價亦廉,南洋諸島將皆購之于我”。
直至今日,煙臺仍經常力壓濟南,總體的經濟發展在省內僅次于青島。
煙臺的崛起,就足以讓濟南感到壓力山大,然而,真正的大佬才剛要出場。
和煙臺一樣,青島的興起與近代百年的屈辱史息息相關。
青島是位于山東半島南側膠州灣畔的港口城市。膠州灣北有群山,可作為天然屏障,水深而寬廣,是泊船的良港。
▲青島(攝圖網授權)。
鴉片戰爭后,膠州灣各口聚集了一些商業嗅覺靈敏的商人,他們敏銳地感覺到時代的變化。到19世紀末,原本默默無聞的青島已經有六十多家商號。
中日甲午戰爭之前,外國的海軍艦船屢次在青島周圍游弋,勘察地形。直到1891年,后知后覺的清廷才在青島設置了總兵衙門,然而并沒有什么卵用。
《馬關條約》簽訂之后,早想在中國攫取一塊地盤的德國,看到清廷如此軟弱無能,心里還有點小激動,整天像一個流氓一般,垂涎著膠州灣的美色。
1897年,大刀會在山東巨野縣的張家莊教堂殺死了兩名德國傳教士。德國政府自然不會放過這一良機,遂以巨野教案為由,悍然出兵占領膠州灣地區,并于次年與清廷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將膠州灣劃為殖民地。
德國政府在接管膠州灣后,將這里作為自由港向全世界開放,進行大規模建設,一座嶄新的現代化城市——青島拔地而起,并徹底改變了山東的城市布局。
隨著港口設施和通往內地鐵路的建成,青島很快成為山東最大的貿易中心。1900年,青島的貿易總值將近400萬海關兩,到1913年增長到近6000萬海關兩,13年中增長了15倍。
短短十幾年間,青島從一個沿海小漁村變成了享譽世界的“東方瑞士”。直到現在,青島還有不少德國的印記,就連平時喝的青島啤酒也源自德國人的鄉愁。
德國人熱愛啤酒,正如歌德在《浮士德》寫過的一句話,“烈啤酒加烈煙,再加上愛美的小姐,這就是我的行李”。1903年,一些德國商人為了滿足僑民對啤酒的需求,在青島創辦了啤酒廠,這就是青島啤酒的前身。青島啤酒從此銷往全國各地,還在1906年慕尼黑啤酒節上獲得金獎。
相比之下,煙臺開港雖比青島早三十多年,卻缺乏現代化的港口設施和通往內地市場的鐵路,在與青島的競爭中處于下風。
▲青島啤酒博物館(攝圖網授權)。
清末是近代山東城市發展最快的時期之一,青島和煙臺都有出息了,濟南可就尷尬啦。洋人們評價道:“濟南是清帝國最保守的城市之一,明顯的厭惡任何外國事物。”
誠如斯言,濟南作為沿海省份的內陸城市,又是省、府、縣各級衙門的所在地,除了個別的官吏有些許先進意識,大部分都比較保守。在青島、煙臺雙雄并立之時,濟南的工商業發展十分緩慢。
從1840年到1899年,二十多任山東巡撫,只有丁寶楨和張曜二人在李鴻章的倡導下開辦了幾個新式企業,其中僅有山東機器局和中興煤礦取得成績,其余全部破產。
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凱和山東巡撫周馥,為了濟南的發展,也為打破德國的勢力范圍,借著清末新政的浪潮,聯名上奏清廷,請求在濟南設立華洋貿易商埠。
濟南開埠得到準許。作為一個自開商埠,其主權完全由中國掌握,“一切事權,皆歸中國自理,外人不得干預”。與此同時,德國人修筑的膠濟鐵路通車,將濟南與青島緊密聯系在一起,濟南前景大好。
可當要開辟商埠時,濟南卻發現,自己沒錢。從征購土地到基礎設施建設,再到辦事人員的薪資,共需經費七八十萬兩之巨,山東財政無法承擔。
山東當局冥思苦想,只好向青島求助,從膠海關借錢,請求該關將所征洋稅的五成撥交山東商埠總局。
但這一要求并沒有得到允許。清政府答復說,膠海關沒那么多錢。1906年,青島的膠海關所征稅銀不過70余萬兩,還有一大部分要分給德國人,哪還顧得上濟南。
濟南就這樣磕磕絆絆籌辦了兩年,一直到1906年才舉行開埠典禮,沒過幾年,大清就亡了。
辛亥革命后,各方勢力爭斗激烈,山東多次被卷入政治漩渦中。
1912年6月,濟南城發生巡防營兵變,亂軍攻入城內,沿途劫掠鋪戶,縱火焚燒房屋,之后圍攻都督府及各衙署,被毀的店鋪、住戶多達數百家,也讓山東省城人心浮動。
1925年,張宗昌督魯,設山東省銀行,由于濫發紙幣,全省金融秩序一片混亂,“市面之九百萬鈔票,市價跌落至四折以下,省公債二千萬,幾成廢紙,各銀行損失甚巨”。濟南的幾大銀行紛紛停業,工商業頓受挫折。
除了內憂,還有外患。在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日本為干涉中國內政,公然入侵濟南,并于1928年5月3日向中國軍隊進攻,沿街屠殺市民。日軍甚至將山東特派交涉員蔡公時及16名外交人員捆綁起來,割下蔡的耳、鼻、舌,挖去眼睛,再用機槍對這17人進行掃射。
據世界紅十字會濟南分會查明:日軍的暴行造成6123人死亡,1700余人受傷,史稱“濟南慘案”。
這些事件,都使濟南的發展陷入困境。
在日本的威脅下,山東危機四伏,中國政府卻在此時成功收回青島主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趁德國無暇東顧之機,出兵山東,占領青島。在占領青島期間,日本延續德國的城市建設,在青島耗資高達1.2億日元。
他們都霸占了青島的身體,卻得不到她的心。
一戰后的巴黎和會上,日本企圖奪取德國在青島及山東的特權,并以國際條約的形式固定下來。此舉激起全國人民極大的憤慨,消息傳回國內,引發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運動,當時人們高喊的就有“誓死力爭青島主權”,“還我山東,還我青島”等口號。
面對日本蠻橫無理的態度和全國各界的反對聲浪,北洋政府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并通過談判,終于在1922年正式收回青島。
日本政府將青島歸還中國時,還要求中國必須償付膠濟路及其附屬產業費用4000萬元,似乎覺得白白給中國搞城市建設,特別虧。
青島順利回歸,濟南緩慢發展。一個近代開埠的國際大港,一個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城,終于站在了同一個舞臺上。
當時,兩座城市給人的印象已截然不同。
濟南依舊讓文人墨客向往,可當無錫人倪錫英來到濟南時,他卻如此描述:“既為商業中心也為政治支柱,可謂是一個熱鬧的城市,但就其虛榮來說,還未擺脫晚清氣息?!?/span>
這里古樸的山水、擁擠的街道、狹窄的古巷,乃至沿街叫賣的小販,都讓來訪者仿佛仍然置身于舊時代。
▲濟南名勝趵突泉(攝圖網授權)。
而青島現代化的城市規劃、豪華的西洋建筑、寬闊平整的的道路和舳艫相接的海港無不彰顯著這座城市蓬勃的朝氣。
梁實秋對青島贊不絕口,曾在《憶青島》一文寫道:“我雖然足跡不廣,但北自遼東,南至百粵,也走過了十幾省,竊以為真正令人流連不忍去的地方應推青島”。他甚至將這里奉為天堂,稱“在全國各都市里,青島是最干凈的一個”。
▲青島八大關航拍(攝圖網授權)。
在此后幾十年里,如此基調一直伴隨著兩座城市發展。
歷經抗日戰爭和內戰,1949年后,山東城市再度發生變遷。
建國初期,中國還未對外開放,青島、煙臺等山東沿海城市失去了國際貿易港口的地位,轉而以國內航線為主,經濟一度停滯不前,猶如晚清以前一樣陷入窘境。
針對當時的主要問題,國家決定優先發展重工業。濟南抓住了機遇,得到扶持。
隨著“一五計劃”實施,濟南的重工業突飛猛進。中國重汽、濟南鋼鐵等企業在濟南誕生,并生產出中國第一部重型載重車、第一臺小機床、第一臺龍門刨床等等。這些成績足以讓濟南人感到自豪,就如東北三省一般,享受著“共和國長子”的榮光。
濟南似乎找回省會城市應有的地位,然而,其取得的榮譽在改革開放后很快成為歷史。
1984年,首批沿海開放城市誕生,青島、煙臺赫然在列。
沉寂已久的青島重出江湖,坐擁國際港口,新建國際機場,手中又有海爾、海信等一批蓬勃發展的新企業,很快趕超發展模式單一化的濟南。到上世紀90年代,青島GDP成功超越濟南。
千禧年后,為爭奪省內第二大城市,煙臺也與濟南一爭高下。煙臺吸引了大量外資,長期占據優勢。近年濟南的GDP與煙臺相比一直略遜一籌,屈居第三,這樣的排名在省會城市中實屬罕見。
濟南因循守舊的氛圍仍未遠去,在風云變幻的新時代總是反應遲鈍。上世紀90年代后,大批重工業企業衰微。本來決定搬遷的濟南鋼鐵廠一直沒有動靜,直到2016年才在政府的決策下搬走。
反觀青島,這里早已成為北方經濟重鎮,也是風景宜人的旅游城市。當青島喊出“中國青島,山東濟南”的豪言壯語時,“青島將成為直轄市”這一街頭巷尾的傳言也成為青島人不變的談資。許多人想到山東,腦海里閃過的,都是對青島的莫名向往。
▲青島海邊夜景(攝圖網授權)。
但是,濟南不會放棄山東老大哥的寶座,其與青島、煙臺之間的差距也在逐步縮小,尤其是合并萊蕪之后,濟南有望在總體數據上超過煙臺。
“物競天擇勢必至,不優則劣兮,不醒則亡”,有競爭,才會有發展。相信山東的雙城爭霸,會讓齊魯大地的明天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東城市變遷史》,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鮑德威:《中國的城市變遷:1890-1949年山東濟南的政治與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倪錫英:《濟南》,南京出版社2012年版
托爾斯藤·華納:《近代青島的城市規劃與建設》,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楊發源:《清末青島、濟南之崛起與山東市場的一體化》,《黃海學術論壇》2015年01期
本文來自:最愛歷史
注: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后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微信編輯:雨影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