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月18日,2018城市發展年度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由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麥肯錫“城市中國計劃”、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以及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聯合舉辦。本文主要內容來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陸大道在本次論壇上發表的主旨演講。
據中國開發區網統計,截至目前:國家級經開區共有219家、國家級高新區168家、國家級保稅區12家、國家級邊境合作區17家、國家級出口加工區63家。
“這些‘新區’,已經成為全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體,使我國經濟不斷邁上新臺階。”1月18日,在2018年城市發展年度論壇上,年近八旬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陸大道,出現在論壇現場。
這位“點-軸系統”理論開創者,在回顧完這些國家級開發區的建設成績后,直言不諱地說:
全國各地的新區新城已經‘飽和’。所謂‘飽和’,不是沒有地方,恰恰相反,是沒有足夠的新要素,許多新區新城發展是不景氣的。
陸大道正在演講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我國各類新區新城建設的主要癥結在哪里?在這場論壇上,陸大道作了題為“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新區新城創新體系構建問題”的演講。以下為演講實錄?(內容有刪減):
如何找準自身定位?
國家級新區新城,要從國家大范圍分析得出科學定位,要看相關區域的經濟潛力——包括工業、財力、經濟對外輻射能力等。比如深圳、浦東得到全國支持,成為國內外溝通的樞紐與門戶,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
1979年,國家根據廣東省建議,建設了四個經濟特區,包括深圳。深圳實際上是香港的“新區”,資金、貿易渠道、技術、設備、外面的市場很多都是從香港過來的。廣東省政府給予了很大物力、財力、人員、政策支持,包括城市建設、城市規劃、港口建設以及人才培養,帶來大量人才、資源要素聚集。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整個長江流域都需要上海這個“龍頭”。可以說,浦東的發展也是長江流域改革開放的大勢,大量經濟要素、各地區派出機構、物流機構一下子涌入進來,浦東利用優惠條件,加上政府有力支持,很快發展起來。
但是,一些新區新城,特別是諸多地區級的新區新城,功能定位不切實際,目標不切實際。不符合區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不可能獲得所在區域的支撐。
這些地區往往是照搬浦東、深圳的定位,幾十棟寫字樓一兩年就可以建起來,代表性景觀也搞起來了,但是它的腹地很小,怎么可能有匯集大量經濟要素的能力?
所以,深圳也好、浦東也好,它們是世界進入中國的門戶,是中國腹地進入世界的樞紐。相比之下,一些城市雖然建得很好,但沒有那么大的勢頭。定位、建設標準、規劃又大大超標,一開始就浪費了,因為你按照功能建設的一些設施根本發揮不了作用。
規模過大,布局過散,也就無法形成合理的集聚效應,對于創造好的生產條件與生活條件也十分不利。
陸大道演講現場 圖片來源:朱玫潔 攝
2
如何確定主導產業?
不少新區新城的產業規劃,普遍缺乏必要的產業支撐,相應的地區經濟增長潛力也沒有實現規劃目標的可能。
產業論證要重點考慮:全國經濟增長的大背景、大趨勢。早在2010年,我國制造業產能就過剩30%。到現在,去過剩產能的任務還遠遠沒有完成。
問題的關鍵是,大家都在講發展,但是,經濟增長空間以及資源、環境硬約束越來越突出,地區能否在競爭與合作中找準自己的優勢和產業分工?如何把各自的發展潛力發揮到最大?毫無疑問,誰找準了自己的優勢,誰就找到了區域經濟科學發展的“金鑰匙”。
同時,新區新城的布局還要考慮: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受海洋吸引是長期趨勢,這將影響到經濟要素、技術與人才在區域間的流向。
另外,在區域性特大城市,如成都、武漢周邊,形成了“主城”或者叫“母城”的特別關系。是否有較強的“母城”經濟輻射能力,成為新區建設的重要依據。
3
如何構建創新體系?
通過新區新城,全力打造一批促進產業鏈快速形成的項目,才能形成產業集聚。通過集聚,建設各種交流平臺,有利于知識、特別是隱形知識的傳播——這是推動創新的一條重要法則。這意味著,各新區新城要建立創新體系。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困難也很多。
什么是創新體系?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及標準。
最基本的標準是:效率、效益、節省、進步、創新(技術、產品、工藝、人才、標準等)。
更進一步說,這包括新思想與新技術,促進資源節約、時間節省、創造財富能力增強,最終歸結為“區域競爭力的提高”。
武漢光谷 圖片來源:攝圖網
為提高區域競爭力,就要優化社會經濟空間組織與空間結構,通過合理集聚確定合理規模。
如何實現優化?這就要求準確了解各種新要素,包括信息、網絡、節點等,還有傳統資金、市場、人才如何發揮作用。最終,形成多層次、多領域、多范疇,彼此連接、更為復雜的結構空間。
在這樣的空間內,不同層次節點和相應的“流”,共同構成空間控制和運作系統。而在管理理念上,包括政府、有關部門及企業管理者也需要做相應改變。
集聚產生效益,產生創新。要通過集聚、接觸、交流,為優秀人才發揮所長創造條件。
要創造鼓勵冒險、容忍失敗的氛圍,搭建好投融資平臺,并培育一批產學研密切結合的研究型大學等,營造知識高度密集的環境。在人才集聚基礎上,通過平臺建設和活動組織,實現接觸、交流,從而帶來新思想、新建議和新動力。
具體而言,需要構建哪些平臺?
這包括信息平臺、金融平臺、物流平臺、供應平臺、銷售平臺、人才平臺等,以企業為中心的包括生產商、供應商、銷售商以及政府、社會組織等綜合平臺。
各種平臺疊加,組成多重含義的“空間”——大都是功能空間與地理空間的結合。例如:一些銀行家,經常以各種形式交換信息、危機判斷與處理等,形成為一種對信貸、匯率、利率、貨幣交易、金融衍生品、風險投資等方面的決策,這就是一種群體決策運作空間。而從政府層面,采取相應制度措施,實現上述設想,可謂之“創新機制”。
來源:城市進化論
文字整理:梁宏亮?朱玫潔
注: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后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微信編輯: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