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股權的持有人,主要包括合伙人團隊(創始人與聯合創始人)、員工與外部顧問(期權池)與投資方。其中,合伙人是公司最大的貢獻者與股權持有者。
既有創業能力,又有創業心態,有3-5年全職投入預期的人,是公司的合伙人。這里主要要說明的是合伙人是在公司未來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能全職投入預期的人,因為創業公司的價值是經過公司所有合伙人一起努力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后才能實現。因此對于中途退出的聯合創始人,在從公司退出后,不應該繼續成為公司合伙人以及享有公司發展的預期價值。
在談合伙人的股權該如何分配之前,我們先看一下哪些人不應該成為公司的合伙人:
第一類人是資源承諾者。創業者在創業早期最容易給早期的資源承諾者許諾過多股權,把資源承諾者變成公司合伙人。但實際上,不全職參與的人,建議優先考慮項目提成,而非股權綁定。
第二類人是兼職人員。對于技術NB、但不全職參與創業的兼職人員,最好按照公司外部顧問標準發放少量股權。如果一個人不全職投入公司的工作就不能算是創始人,畢竟他們并沒有冒其他創始人一樣的風險。
第三類人是天使投資人。創業投資的邏輯是:a、投資人投大錢,占小股,用真金白銀買股權;b、創業合伙人投小錢,占大股,通過長期全職服務公司賺取股權。簡言之,投資人只出錢,不出力。創始人既出錢(少量錢),又出力。因此,天使投資人股票購股價格應當比合伙人高,不應當按照合伙人標準低價獲取股權。
第四類人是早期普通員工。給早期普通員工發放股權,一方面,公司股權激勵成本很高。另一方面,激勵效果很有限。在公司早期,給單個員工發5%的股權,對員工很可能都起不到激勵效果,甚至認為公司是在忽悠、畫大餅,起到負面激勵。
現在你終于找到了合適的合伙人,那么股權應該怎么分配呢?
一個是如何利用一個合理的股權結構保證創始人對公司的控制力,另一個是通過股權分配幫助公司獲取更多資源,包括找到有實力的合伙人和投資人。
許多創業公司容易出現的一個問題是在創業早期大家一起埋頭一起拼,不會考慮各自占多少股份和怎么獲取這些股權,因為這個時候公司的股權就是一張空頭支票。等到公司的錢景越來越清晰、公司里可以看到的價值越來越大時,早期的創始成員會越來越關心自己能夠獲取到的股份比例,而如果在這個時候再去討論股權怎么分,很容易導致分配方式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預期,導致團隊出現問題,影響公司的發展。
一般情況下,參與公司持股的人主要包括公司合伙人(創始人和聯合創始人)、員工與外部顧問、投資方。在創業早期進行股權結構設計時的時候,要保證這樣的股權結構設計能夠方便后期融資、后期人才引進和激勵。
當有投資機構準備進入后,投資方一般會要求創始人團隊在投資進入之前在公司的股權比例中預留出一部分股份作為期權池,為后進入公司的員工和公司的股權激勵方案預留,以免后期稀釋投資人的股份。這部分作為股權池預留的股份一般由創始人代持。
而在投資進來之前,原始的創業股東在分配股權時,也可以先根據一定階段內公司的融資計劃,先預留出一部分股份放入股權池用于后續融資,另外預留一部分股份放入股權池用于持續吸引人才和進行員工激勵。原始創業股東按照商定的比例分配剩下的股份,股權池的股份由創始人代持。
一些創業公司在早期進行工商注冊時會采取合伙人股權代持的方式,即由部分股東代持其他股東的股份進行工商注冊,來減少初創期因核心團隊離職而造成的頻繁股權變更,等到團隊穩定后再給。
創業公司股權真實的價值是所有合伙人與公司長期綁定,通過長期服務公司去賺取股權,就是說,股權按照創始團隊成員在公司工作的年數,逐步兌現。道理很簡單,創業公司是大家做出來的,當你到一個時間點停止為公司服務時,不應該繼續享受其他合伙人接下來創造的價值。
股份綁定期最好是4到5年,任何人都必須在公司做夠起碼1年才可持有股份(包括創始人),然后逐年兌現一定比例的股份。沒有“股份綁定”條款,你派股份給任何人都是不靠譜的!
創業早期很多創始團隊成員選擇不拿工資或只拿很少工資,而有的合伙人因為個人情況不同需要從公司里拿工資。很多人認為不拿工資的創始人可以多拿一些股份,作為創業初期不拿工資的回報。問題是,你永遠不可能計算出究竟應該給多多少股份作為初期不拿工資的回報。
比較好的一種方式是創始人是給不拿工資的合伙人記工資欠條,等公司的財務比較寬松時,再根據欠條補發工資。
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解決另外一個問題:如果有的合伙人為公司提供設備或其它有價值的東西,比如專利、知識產權等,最好的方式也是通過溢價的方式給他們開欠條,公司有錢后再補償。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轉自hiStarter,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