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今的世界正在進入大數據時代,大數據也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大數據專家認為,大數據將同蒸汽機、計算機、互聯網一樣,對人類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并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懷著對新事物的好奇,以及對時代洪流的敬畏,兩年前我曾經帶著幾個同事,使用公司內部過去5年的全部HR數據,做了一個“校招質量的預測項目”。結果非常不理想,以至于令我深刻的懷疑大數據到底是否適合應用于HR領域。
前一段時間,一個大數據專家朋友向我推薦了幾本大數據的書籍。看完之后,使我重拾對大數據的興趣。借以閱讀之后的幾點收獲,期望與大家探討一下HR與大數據的關系。
HR離大數據到底有多遠?為什么到目前為止,中國的企業仍鮮有成功的HR大數據的應用案例?我想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數據的問題
數據的問題是首要的問題。對于中國的大多數企業來說(社交、電商等掌握大量數據的公司除外),并沒有足夠多可供分析的數據。主要的原因是,中國企業的信息化歷程大多不超過20年,很多企業的信息化投資優先使用在“客戶管理系統”和“ERP”上,對人力資源的信息化投資往往排在靠后的順序。另一方面,人力資源的數據主要是傳統的“人事數據”,比如員工基本信息、績效信息、薪酬信息和調動信息等,而比較少記錄員工行為化的數據。員工行為化的數據較多的掌控在社交媒體(微信)、電商平臺(天貓)、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和獵頭公司(獵聘網)等平臺上。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這些公司準備啟動出售個人數據的業務(這存在侵犯個人隱私的風險)。
對于企業來說,在HR中運用大數據技術,就必須增加員工個人數據的收集(特別是行為化的數據),這需要進行規劃和籌備。隨著技術的發展,收集和存儲數據的成本會越來越低,成本將不再是障礙,但是我們至少需要開始著手去做了。
數據使用的問題
一旦我們擁有了足夠的數據,我們就可以大顯身手了嗎?或許還不行。首先,企業在使用員工個人數據的時候,需要征得員工的同意,并確保不會濫用,這可以有效的規避侵犯個人隱私的風險(雖然中國目前個人隱私保護的法律和意識尚不完善)。
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幫助企業進行預測和決策,這樣的例子在商業領域已經比比皆是。但是,當用于人力資源預測和決策時,企業需要更加慎重。我們知道通過大數據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一種高概率的預測,而不代表絕對會發生。因此,當我們預測到每位員工有極高的離職傾向時,我們并不能辭退員工,因為該員工的離職行為并未發生,也并不一定百分百發生。即便是我們不去辭退員工,而僅僅對員工施加管理干預,這也可能導致產生極為不利的負面影響。
類似的問題,同樣存在于選拔晉升的決策中。當我們通過大數據分析進行預測,判定某一候選人相對于其他人更適合晉升時,我們并不能給其他候選人以合理的解釋,因為大數據揭示的是一種相關關系,而非因果關系。我們并不能說明本次選擇的準確邏輯是什么,大數據不能給出準確的答案。
管理思維的變化
更大的挑戰來源于,對大數據的使用將會影響到組織的運作和管理思維上的變化。一旦,我們掌握了全部數據,企業中的大部分決策將由數據決定,而非個人或團隊。企業的管理者和具有經驗的專家將被代替,并會失業,企業的組織架構和運作方式將會改變——這或許是大數據被廣泛應用的主要障礙。
另外,至少目前為止,由于受數據和技術的限制,我們管理企業的方式仍然在使用管理模型來簡化管理問題,使用80/20法則、KPI來聚焦核心問題。但是,一旦我們掌握了全部數據,所有的管理模型將被顛覆或者淘汰——這需要我們在管理思維上做出巨大改變,我們已經做好了這個準備了嗎?
不管怎樣,我堅信HR大數據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作為一個HR的從業者,我期望可以早些看到這一天的到來,這將是一個全新的管理世界。當然,我也并不認為,HR大數據會完全的代替人的決策,哪怕人的決策是錯誤的,要知道錯誤也意味著創造力。如我之前的一篇文章所闡釋的,HR大數據會使得HR管理變得更加科學,但是我們仍不能忽略了對人性的管理和把握。管理的未來一定是變得越來越科學,也會越來越藝術。
對于大數據,我們應該合理的利用它,而不是被它利用。引用《大數據時代》一書的結尾句:我們在使用這個工具時,應當懷有謙恭之心,銘記人性之本。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