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試圖記錄下最真實的投資決策心理過程和發生的故事,一方面是因為想做些文字創作的欲望特別強,一直到最近幾年,我才強烈意識到語言、文學才是人類最偉大的學科,也是最有價值的學科,哪怕用現代功利的角度出發,也是對人的成長最有用的學問。
想想看,要能用準確的詞語來表達特定的人物性格、表情、狀態、動作,栩栩如生,是多么有趣的事情。
另外一方面,是因為我發現國內互聯網領域投資決策過程的真實記錄特別少,缺乏分享,這些投資大佬還在忙著繼續賺錢,沒工夫寫幾筆,同時這里面涉及太多的商業機密,又有哪個老師傅愿意寫出來,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呢。
最近幾天,好消息和壞消息同時來到,好消息是阿里巴巴螞蟻金服領投了趣分期的D輪上億美金的投資,趣分期估值已經接近10億美金,距離上輪我投資還不到半年。
壞消息是總有一群人為了阻止一畝田的新一輪融資,在黑一畝田,但我不管別人怎么看一畝田,我堅定的認為一畝田一定會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
我開始做投資,是從去年11月昆侖(昆侖萬維,以下簡稱昆侖)過了發審會之后開始的。我自己,覺得難得終點又是起點,我和昆侖都應該借這個機會把全世界都看看,再來規劃未來10年,20年的長遠計劃。
但那個時候,我連投資領域最基本的常用術語都不知道,什么PRO rata,Veto CB之類的詞,我都不知道啥意思,也迸不出來(常用的詞只知道pre和Post)。
雖然我自己也幫公司做過很多輪融資,在千橡(人人網)的時候也干過找投資項目的活,但無奈我自己創業那個時候簽的都是中文協議,跟我們談的投資人也都是人民幣投資人,不太愛耍英文詞匯,在千橡找到項目,談好價格,活都扔給后面的團隊和律師干。
只能怪自己之前不好好干活,所以以后的日子我會特別留意VC們時不時蹦出來的英文單詞,然后弱弱地下來問問人How to spell,然后百度一哈。
剛好那個時候,曹同學(曹毅,源碼資本創始人,原紅杉中國副總裁)有一天突然在微信上問我,“hi,亞輝,有一個跟投的機會,看看你那邊有沒有興趣。”
這個機會就是趣分期,曹毅是這么跟我吧啦的,“這公司,我們在互聯網金融里面投的一家公司,應該是成長非常快,也是我們很看好的一家公司,叫趣分期。他呢,主要是給大學生提供消費金融的,目前在這個細分里面是第一名。
簡單點,大學生買iPhone,買小米手機,找他們可以來做分期。12個月,18個月,年化下來利率在40%;另外一端他們把資產賣掉,通過P2P,成本是在15%以內,這個里面就會有25個點利差。然后違約率極低,他的壞賬只有3-4筆,總共他的量已經做得很大了,目前一天放款六七百萬了,年底預計一個月能做到小10個億。
這是非常快速增長的公司,資產類型也很好,并且形成了閉環。我們源碼A輪投了300萬美金,占不到10%,目前會有一筆B輪要做,估值在1.x億美金左右,***要投5000萬美金。那我們源碼有權利可以跟投500萬美金,我們源碼Fund I去跟的話,這么大金額我們跟不了。”
曹毅繼續跟我說:“他這個公司從價值來講,目前估值還是很低的,怎么來看呢,一個是跟人人貸比,人人貸當時融資在估值6億美金的時候,基本上每天的放款量也就是500萬人民幣不到,趣分期已經700萬了。第二個他資產類型比人人貸更好,違約率更低。如果跟電商比,當然跟電商有點不太一樣,毛利跟電商差不多的,如果從純利來說,比電商還高,10%凈利。從這個角度來講,他跟聚美比,聚美現在銷售額也就不到10個億吧,所以他的銷售額已經超過聚美,凈利率差不多。”
“所以對比看來,趣分期現在其實是非常低的一個估值。我個人認為啊,(曹毅凡事最后一定要加這一句,我個人認為呀,我個人意見呀)當然他現在處于VC和PE中間,VC投有點大,PE投正好,決策速度偏慢,導致我們現在不想一個高估值,在速度和估值找一個平衡。”
“這個公司50億美金有機會,你投嗎?”(曹毅原話)。
你一上來就說未來其實幾十億美金。我想了想,回了句,“可以,可以多投嗎?我們投1200萬美金”。(也是原話)
我倒不是被他給忽悠到,而是想了三點:第一互聯網金融,多大的行業呀,而且這公司聽起來增長還挺快;第二,陳一舟給我說過投了美國的大學生金融公司SOFI,上次聽他說值10億美金;第三,這公司團隊要不行了,我跳進去做,我這能力,這么大行業怎么也能折騰出來個30億美金公司。對我來說,不就缺一個進入的機會嗎,就當給自己交了上學的學費。
在2013年時,我曾經歷過場痛苦的涅槃,那個過程對自己的提高挺大的。從那以后,我對自己的能力從內心來講也非常自信。
但當時我還有個顧慮,我曾以為趣分期的CEO是一個我認識的人(曹毅沒告訴CEO是誰,只說了公司背景),因為我聽李建良跟我說我們認識的一個人在創業做大學生金融貸款,我以為是同一個公司,我覺得這個人挺肉的,我不太相信這個人能做起來。
后來的日子,也就是緊接著一個周末,我、曹毅跟趣分區CEO羅敏見了面,我看了看人就定了一半,首先確定了不是我認識那人,其次羅敏看面相,看談吐,看肢體語言都比較老練,有些氣場,像是個下手比較狠的人。羅敏跟我講了他們的競爭對手分期樂,以及他怎么在14年9月開學后反超分期樂的。以及對于萬分之幾壞賬率的控制是怎么做到的等等。
曹毅則提出這次以可轉債的形式先借款,等下一個投資人確定了再確定股份,按下一輪的75折或者最高1.x億美金,哪個低按哪個做Pre估值(這就是所謂的CB),還說下一輪lead已經基本定了,風險很低。反正我骨子里已經認為借貸是個好生意,已經決定投資,他們越講我信心越足。
再后來的日子,我去他們公司看了看,一個大開間沒有隔斷,一堆人在一起鬧革命,跟我們08年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挺像的。我覺得好,但同去的有人覺得不好,說像個騙人的傳銷組織。不過總體來說大家工作熱情蠻高的。
最關鍵的時間點到了,我得去看看競爭對手分期樂吧,在聯系分期樂的過程中我知道了分期樂也正在融資,我很快用我的人脈網絡得知DST確定要領投分期樂5000萬美金,估值Pre2.5億。得到這個信息,我就100%確定要投趣分期了。
兩家公司業務量差不多,分期樂估值都2.5億了,我投趣分期的估值才1.x億,這個下行風險挺低的,除非資本市場發生重大變化,要不這個投資性價比挺高的。
這個消息感覺羅敏好像還不知道,我也沒有把這個信息完全告訴羅敏,只告訴他DST要投分期樂,讓他趕快把下一輪融資搞定,不然競爭壓力會很大。我怎么能把價格告訴他呢,他知道了要漲價我就虧了。
后來我確實也遇到過好幾次創業團隊談好了又漲價的情況,也碰到投資人做完DD又砍價的情況(據說每一家VC都有過),某種程度來看,現在整個中國的商業社會就跟1930年代的上海灘有些類似,人心太活,發生這種事也很正常,說好說壞都可以。
不過現在回頭再來看,以當時的情況,老羅同學不太會漲價,或者漲價也很容易被我摁回去,為什么呢?這個后面會講到。我也就沒去看分期樂,最主要是懶的,第二是DST都投了,價格又這么貴,這個價格我也不會跟投,何況分期樂業務已經被趣分期反超了。去看了,團隊好與壞,沒啥意義,懶了一哈沒去看。
再后來就簽協議,打錢,就這么投了趣分期1200萬美金。中間缺少很多行業調查,企業調查DD的過程,完全就是直覺和熟人信任,當然那個時候我一個新手,對VC投資對互聯網金融都是新手,加上時間窗口期這么短,從見面到打錢就一周,其實讓我看我也很難看出門道來。
所以我下判斷的邏輯基礎就變成了跟曹毅這個人的信任,羅敏接觸下來給我的感覺不錯,大行業加上DST投分期樂以及如果這公司不行,我跳進去,我自信我肯定能搞起來等這五點。DST比我牛逼多了,他投分期樂總是有理由的,琢磨這幾個關鍵點,其他都變得不重要了。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轉自昆侖萬維CEO周亞輝自述,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