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這一今天司空見慣的東西并非一開始就有,而是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升級而產生的。整個世界的近現代史,更是與辦公室的發展有著緊密的關聯。辦公室這小小的一方空間內,也經常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記,反應著當時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特征。
今天納什空間就帶著大家擼一擼辦公空間的歷史,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今天的辦公空間所蘊藏的人文內涵。
個人辦公空間和辦公家具的產生
提起辦公室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歐洲的中世紀,當時具有很高社會地位的修道士可算是辦公室的發明者,每天教堂里的鐘聲就相當于這些神職人員的“上班打卡”。所以,辦公室最初具有著很高的文化光環,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隨便享用的:

辦公室的另一個使用群體就是公證人了。所謂的公證人,在當時的社會中扮演著多重角色——檢察官、稅捐代收人、律師、生意人,甚至是銀行家:

個人辦公空間的發展,也帶動了個人辦公家具的發展。這是1789年的一臺辦公桌,這臺辦公桌的配置不可謂不拉轟,材質為紅木,頂蓋可滑動,臺面是皮質的且可抽動:

有創意的辦公者當然也會選擇自己開腦洞設計辦公家具。這是美國第三任總統杰斐遜為自己設計的一套辦公桌椅,看起來很舒服的樣子,但為什么會讓人聯想到坐老虎凳呢(黑人問號臉):

真正奇詭的還要屬拿破侖在戰場上使用的便攜式滾筒型桌椅,由Giovanni Socchi 在1810年設計。這套桌椅完全打開時就成為了一個完整的工作站,不僅有臺面、寫字板、座椅,下面更設計有側架來增加放置文件的空間:

還值得一提的是,那時候已經出現了會議桌。下圖是1799年拿破侖在意大利Malmaison的辦公室兼圖書館,最前邊被幾把椅子包圍的就是會議桌了:

可升降座椅在當時也已經產生,在普魯士威廉二世的多功能辦公室中,就有一把可調節高度的座椅,并且用了馬鞍型的軟墊,今天看起來好像也很智能的樣子:

最了不起的還要屬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了,她在印度乘坐的火車上配置了一間可移動的辦公室,移動辦公的概念那時候已經產生了,真是細思極恐:

想來,那個時候,中國的統治者們還在乘坐著馬車出巡吧。
泰勒科學管理時代的辦公室
第一次工業革命后,隨著工廠的發展壯大,如何管理工人,提高他們的生產效率成為了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于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應運而生。
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強調秩序、階級組織、監督及群眾利益。這種所謂的科學式管理其實是把人視作了生產線的螺絲釘,這一點從當時的辦公環境中就可以明顯感受得到:

當時的一個卷雪茄的工廠,工人們時時刻刻在監督下勞作:

為了提高工作熱情和效率,有些工廠每天都有一位念新聞和說故事的人來娛樂大家:

這是1900年,應用泰勒理論的典型辦公室環境,閉塞而壓抑,一切以效率為上:

19世紀末的女打字員,可謂是白領的雛形,但她們的工作是非常程式化的,每小時都被作出規定,要打多少個字才算合格,機械而重復的勞作,讓人完全沒有自由感:

這是1960年英國喜劇片《叛徒》當中的一幕,諷刺了在辦公室上班的職員像機器一樣,就連使用計算機的角度都完全一致,看后讓人唏噓:

1967年的法國電影《Payment》,用超現實的手法諷刺了這種讓人失去自我的辦公文化。在這個場景中,Hulot先生在由一個個完全相同的獨立工作單元組成的迷宮中茫然地尋找著某人,人們對這種工作方式的反感可見一斑:

如何提升效率是那個時代的人們絞盡腦汁思考的問題,為此也開了不少腦洞,比如這個軌道式的滑動椅,可以自由平行移動,以此提高效率:

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對當時的社會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極大提升了生產效率。但其壓榨工人,把人完全當成機器零部件的非人性化管理方式,也受到后世的詬病。其實直到現在,很多公司還在部分延續著泰勒的科學管理方式,卻不知,時代在變,當時以為科學的,現在早已不再科學。
寫字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分離
隨著工業革命的不斷深化,催生了一大批腦力勞動者,于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逐漸分離。
說起寫字樓,萊特堪稱是先驅式的代表人物。這是美國現代主義大師賴特在1904年設計的拉金大樓,大樓的主人拉金兄弟是郵購業務的發明者。這棟辦公大樓一建成,就成了當時代表泰勒理論最先進的大樓。

在這棟建筑里,賴特創造了一個有別于以往的,有自然采光和中央空調的開放式辦公空間,四個或六個員工可以同時坐在一張工作臺前工作:

拉金大樓里還有不少當時最先進的辦公家具,比如下面這把看起來很熟悉的椅子,采用的就是十字爪型的支撐腳,下面甚至還使用了萬向輪,它的設計者也是萊特,可謂奠定了現代辦公座椅的基石:

寫字樓的產生雖然也是為了提升職工的工作效率,是社會化分工日益精細的產物,但已經不像工廠那般充滿著對工人的殘酷壓榨,相比而言已經人性化了很多。
寫字樓的另一個貢獻是,催生了大量個人辦公室的產生,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分離以后,管理者和執行者也逐漸進行著分離。個人辦公室其實是辦公室階級的象征:

個人辦公室的發展,也催生了私人秘書的產生。這是1940年的油畫《夜晚的辦公室》,老板仍在處理公事,秘書因為沒有辦法下班而表現出一臉無奈:

當年的大美女瑪麗蓮·夢露在電影《家鄉的故事》中,也扮演了一個專心、高效的職工:

現代辦公文化中的自由、開放和平等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開放,辦公形態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主張效率至上的傳統辦公形式也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的需要。于是,開放式的辦公空間產生。
這是1960年德國辦公家具制造商Schnelle兄弟創造的開放式的辦公空間:

開放式辦公空間的家具布置不再有明顯的位序感,階級的概念在這個空間中被最大限度模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德國民眾的社會主義理想:

到了21世紀,在開放式辦公空間的基礎上,其升級版聯合辦公空間也順時而生,眾多公司處在一個共享的空間中,讓員工更開放、更自由、更平等地進行工作和溝通,壓抑感被最大程度釋放:

▲圖為納什空間望京聯合辦公區的開放工位,此處曾為納什空間總部所在地,正在招租中

▲圖為納什空間石景山聯合辦公區的開放休閑區,入駐企業的員工可以在此處聊天喝咖啡

▲圖為納什空間博泰國際聯合辦公區內的工位和沙發,處處顯示著平等和自由
在新時代的辦公理念中,辦公空間不再僅僅是一個空間。我們會期望著在這一方空間內創造更多的可能性。聯合辦公空間讓我們在工作中拓展人脈、加快學習速度、增加靈感來源,而且比在格子間里可以獲得更大的控制權。
在納什空間的理念中,工作從來不僅僅是工作,而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媒介。所以,員工需要處在一個舒適、沒有壓抑感的空間中,需要處在一個可以激發個人創造力,實現個人價值的空間中。納什空間的超級工作室也正是為了做到這一點:


▲納什空間超級工作室,將生活融入工作,頗受市場歡迎
我們發現,傳統的工作形態正在逐漸消失。曾經,工作把人從生活中剝離出來,而今天,工作和生活將再次走向融合。現代化的辦公空間要重新尋找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點,在空間內融入更多的個性、自由、互動、溝通、彈性、精致、機動、趣味、休閑娛樂等機能,而這,正是納什空間在做的事情。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