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小米創業這7年,我們消滅了山寨機,激活整個手機業界的品質提升,硬件生態鏈還提供了一系列世界級產品,提供了數百種優秀的產品,徹底改變了很多行業的面貌。”2017年1月12日,在小米公司年會上,雷軍沒有提及營收和銷量,而是說了上面這么一段話。
我想,所有分析師都清楚,避而不談的可能是最糟糕的。第一名一定會把招牌亮出來,想想2014年小米春風得意,“互聯網思維”和“順勢而為”,如同“風口上的豬”一樣,那時候雷軍先生提出了8000萬-1億部手機目標時,一定沒有想到,轉折點來得那么快。(以下小標題引自3年前雷軍接受《廣州日報》采訪問題,特此致謝)
3年前,雷軍回答這個問題時說,他“倒是真無所謂”。但是現在,就算他想不介意,恐怕粉絲也不再會把他當成“屌絲領袖”了。
當小米一統山寨機的江湖時,他原本以為自己有機會挾屌絲以成大統,但是他畢竟不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屌絲們的熱情沒有持續那么久,人們就厭倦了消滅山寨機的小米手機。
雷軍不是沒有努力過。
在二次元的網站上,二次元們看著被他們稱之為“耍猴”的雷布斯努力的自說自話,他們接受了雷軍娛樂符號的存在,但是他們并沒有動動手指去下單。這一點上,鍵盤俠們和羅永浩的粉絲并無二致。
我想,對于這些粉絲來講,“你的存在曾經溫暖過我的記憶,難道我就要付出我的肉體嗎?”就算我現在重溫,也只是緬懷自己的青春,或者給你捧個人場。
創頭條(Ctoutiao.com)的各位小伙伴們,你們知道在手機行業里什么最可怕嗎?最可怕的問題是:流失率。
小米被稱為屌絲神器,基本上天然的拒絕了2016年以后消費升級的主力(或者說,小米就是被升級淘汰那個)。小米的產品中規中矩,主打性價比,難道不就是被主流群體邊緣化的那個品牌嗎?
這個被默認的定位,天然的拒絕了向上拓展的可能性。就算推出了小米Mix,其實也沒有爭取到高級用戶,只不過留住了原有用戶中部分人的消費升級需求。
那么,最近兩年小米用戶的數據是多少呢?
2016年全年,國內小米手機出貨量4150萬部,由2015年的銷量冠軍跌至第五。單價就更不用提了。相比之下華為、OPPO、vivo都沖到前面去了。專注小眾市場的起飛,大眾市場的跌落,這是市場飽和的征兆,如果沒能提前轉型,這個定位就會卡死在這里,很不幸,小米正好在這個點上。
2015年,國內小米手機出貨量6490萬臺,注意,第四季度時就僅排第三位,第一名被華為占據。
2014年,國內小米手機出貨量6080萬部。
對比三年的數據,我想大家很容易發現問題所在。蘋果用戶的手機一般是兩年更新一次,粉絲們會一年更新一次;安卓手機用戶一般每年更新,發燒用戶甚至會半年換一個手機。小米沒有給出遷移新用戶以及目前日活用戶的比例。但是僅就2016年來看,三分之一的用戶(或者更糟)已經離開了小米。
這么說可能大家還不會有特別實質的印象。再清楚點表述:對于手機來說,一年就是一代。也就是說,已經有至少2000萬小米用戶離開了小米。
由于小米自認為自己的作用是消滅了山寨機,而且始終強調性價比,我覺得這就好比城鎮化一樣,你們覺得離開了農村的那些人,還會渴望回到村里種田嗎?
在2017年的年會上,雷軍認為,2016年是小米的“補課元年”,不過小米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前幾年我們沖得太快,創造了現代商業史上的成長奇跡,但也提前透支了一部分成長性。所以,我們必須放慢腳步、認真補課,而且早補要比晚補好,文火慢補要比急火猛藥好。”
然后雷軍定下了小米在2017年的小目標,那就是整體收入突破千億,并聚焦5大核心戰略:黑科技、新零售、國際化、人工智能和互聯網金融。
不過,當雷軍說2017年要做到“整體收入突破千億”這個模糊的目標時,我想雷軍現在已經進入到危機的最深處了。因為這個目標幾乎沒有任何意義,現在是為了激勵大家,將來則可以把所有相關收入籠統的歸入“整體”,有目標無方法=沒說。
細看五大戰略,早已不再專注小米手機了——黑科技應該還是在做口碑;國際化希望產品更廣泛銷售;新零售其實是全新的業態,1000家線下店說是專注小米手機我是不信的;人工智能是全新的方向了;互聯網金融如果說搭上邊,那也就是可以把小米已有用戶的需求挖掘出來。
雷軍最近還在說華為的互聯網思維是來自小米的啟蒙。但是,這不重要。大家都是被蘋果啟蒙的,但是并不會收蘋果稅,蘋果也不會因此覺得自己是贏家。我覺得雷軍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小米還沒有輸。但是這種表述卻能看出,雷軍的心態不是很好。
2015年,沒能實現預期目標,這就已經是很大的問題了:要么就是雷軍的戰略能力出問題,要么就是小米的執行能力出問題。但是,從現在的結果來看,小米對這個問題顯然沒能找到根源。
但是當時雷軍身后PPT上寫著的“小米依然第一”,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張PPT就像是過去的小米對今天小米的一種微笑——就像90后00后們互發的那種微笑臉。
那么,到底哪里出了問題呢?在創頭條(Ctoutiao.com)撰稿人馬后炮的回來看,就是三個字:節奏感。
創業不同階段需要有不同的節奏,小米在創業以后一直一路狂奔,沒有留意到形勢已變化。這就是我在5年前說的那樣:市場沒有飽和、市場接近飽和和市場飽和的時候,大家的需求是不一樣的,產品的策略也需要隨時調整。
但是雷軍始終堅持了定價基于成本。但是這樣就意味著企業只能走無風險的模仿跟進,不可能有核心的挑戰。
我們先看一下三個不同階段:
市場沒有飽和時:企業之間根本沒有實質競爭,各自跑馬圈地。從用戶需求角度來看,性價比是最重要的。這時候:有,就很酷。
市場接近飽和時:企業之間開始差異化競爭。從用戶需求角度來看,既然大家都有了,那么就要找到能凸顯我個性的東西。這時候,大家都說很酷,就很酷。
市場飽和以后:行業自上而下開始淘汰賽。從需求角度看,“能用就成”和“選自己想要的”開始分化。這時候,我覺得酷,才很酷。
那么小米在早期是革命性的。因為市場沒有飽和時,小米能以別人一半的價格提供同樣品質的產品,這讓它成為了年輕人(也包括屌絲群體)的偶像。如果沒有小米的努力,現在我們不可能花幾百塊就買到大屏智能手機。
但是,這個模式到后期就會失效。一旦大家都有手機了,大家就會尋找差異性。但是基于成本的手機,性價比就是它的差異性,就不會體現出額外的差異性了。
等到市場飽和以后,大家關注的重點已經不再是手機,而是我用手機做什么,能否做到最好的!
所以,后來OPPO和vivo以及華為的崛起,都是在外觀、軟件等方面考慮用戶更深的需求,因為手機本身已經不重要了。想想看,大多數人拿到手機,可不就是柔光自拍發個朋友圈嘛。一堆黑科技其實也不如這一個管用。
“小米的定價策略就是基于成本,目的是讓更多人享受到科技的樂趣,我們會一直堅持下去,并且堅持得夠久,就一定會贏得更多人的喜愛。”
所以,當雷軍說這句話時,就證明小米對這種節奏感沒有最基本的認識。失敗也就難免了。如果當時及時調整這個錯誤觀念,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那么會有新的轉機也不一定。因為雷軍自己也說過:“今天看起來很有逼格的一些公司,在他們成長的初期都強調高品質和高性能。我們回來看,優衣庫、無印良品、豐田和三星早期(都是這樣),三星可能在 80、90 年代階段性停用了性價比。”
之所以“成長的初期”,就是因為這個階段會成長,人們會消費升級啊!
“小米未來也會遇到更大的困難,我覺得每個企業要死三次才算真正的成功,遲早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的,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們今天在談它未來可能會遇到什么困難和問題,我覺得不用談了。”
這時雷軍此前采訪的內容。
每個企業都是九死一生,幾年的時間也不能證明小米的未來。當年雷軍從零開始做出了估值450億美元的企業,現在小米資源更多牌更多,機會也不是沒有。只是,手機方面,可能錯過了機會。
如前所述,在一年一換的安卓機市場,一年流失2000萬用戶,等于說:原來使用小米的人一去不回頭,而不用小米的人也想不起來用了。
在創頭條(Ctoutiao.com)看來,遇到危機不可怕,真正的問題是:是否找到了危機的根源,并解決了問題?
只是目前我沒有看到相應的跡象。
小米的困境實際上在提醒我們——整個產品從生產到銷售,完整的環節同時包括出海,除了蘋果以外,還沒有一個科技企業做得到。互聯網思維不能搞定整個產業鏈,就連特斯拉到現在也仍然沒能遠離質疑聲。
最后,我還想提一個邏輯問題。雷軍一直覺得要順勢而為,所以當時順著風口的勢,小米一飛沖天。那么現在整個大勢開始走低,如果還要順勢而為的話,是不是小米也應該想想別的勢了?
順勢而為最大的硬傷在于:如果沒有勢了怎么辦?
在幾年前接受采訪時,雷軍說,如果小米輸了,不會再創業了。“這是最后一次了,輸了就算了。因為我曾經試過,在我四十歲,年富力強,擁有所有社會資源的時候試了一次,如果輸了,那就算了,我也就退出了。所以我們在創辦的時候就跟大家說得很清楚,一起干四年,如果四年之內還弄不起來,就撤了。”
仔細讀一下這段話,你覺得小米的未來會怎樣呢?
作者趙博思,首發創頭條(Ctoutiao.com)。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