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西部城事(xibuchengshi0518),歡迎您關注他們!
文丨西部君
濟南吞并萊蕪,省會越來越強;國家中心城市,第十個名額呼之欲出;史上最激烈的地鐵競速賽拉開序幕;一體化加速,城市競爭變成城市群的航母大戰……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新一輪的城市洗牌,正在拉開序幕。
城市洗牌,關乎人口流動。不管你是生活、就業,還是投資,都面臨著選擇的難題。2017年年底京滬人口負增長后,有媒體喊出了“逃回北上廣”宣告終結。不去北上廣,去哪?
目前中國有600多座城市,還有3000多個縣。按照經濟體量和人口等級,它們被按線劃分歸類,從一線、新一線到五線,形成了差距格局,也決定了市場和政策資源的配給。
如果你問我應該去哪落腳,那么我的建議是,二三線城市大有可為,哪怕北上廣不相信眼淚,你也一定不要回縣城。
01
告別一線城市?
在上世紀90年代市場化浪提速后,大批公務員辭職下海,安徽、湖南、四川等地的人口向東南沿海聚集,由此誕生了春運這種中國特色的現象。
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人們挑選遷移目標城市的理由很簡單,就是生存,經濟邏輯主導了彼時的人口流動。
今天中國的經濟,依舊以胡煥庸線為分界,形成了東南沿海和西北內陸的差距,以長三角為例,16市137901.68億的經濟總量,在全國占比接近兩成。
但,人口回流正在發生。
《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顯示,流動人口數量,連續三年降低。尤其是京津冀,流動人口增速明顯放緩,它正在被“拋棄”。
變化很明顯。北京人和住在北京的外地人,因為霧霾逃離北京,東北人舉家遷往氣候溫和的海南,經濟還是人口流動的主導邏輯,但已經不是唯一的邏輯。
交通、社交關系、公共服務水平、人文氛圍、自然氣候等,包括政務水平、辦事的方便程度,都會成為參照,城市競爭的維度增加了許多。
數字經濟下的五環外生活,有了新體現。
02
城市競爭力洗牌
來看一張排行榜:
這張榜單來源于中山大學發布的《移動政務報告(2018)》,所謂“滲透系數”,指的是“支付寶+政務服務”的滲透情況。指數越高,意味著政務數字化程度越靠前。
排在第一位的,是新經濟的高地杭州。此外鄭州、武漢領銜,紹興、寧波等二三線城市強勢殺入十強,前五之內看不到北上廣深的影子。
數字政務與經濟體量沒有直接關系,卻直接影響你和這座城市打交道的方式——我見過被一張準生證折騰得奔波跑腿,進而對某個城市人口管理心生厭惡的例子。
如果你厭倦了去職能機關排隊取號,還看別人的臉色行事,那么十大“不跑腿城市”的吸引力一定會大增,它讓你足不出戶,就能解決生活繳費、出入境辦理的問題。
來源:網絡
這方面一線城市如北京,由于疏解職能的控人目的,加上城市太龐大,與要打通的部門間的壁壘太多,做的反而沒有二三線城市好。比拼人性化程度,新一線城市未必會輸。
十年前的2008年,支付寶在上海首次推出公用事業繳費服務;2015年,“最多跑一次”的改革開始從浙江到全國;2018年,上海、杭州、寧波開全國先河,地鐵互認二維碼。
大都市圈輻射,科技賦能,成效顯著者如寧波,在上述榜單中排第五。
少讓民眾跑腿,不看臉色行事,是一座城市的基本修養。在打造智慧城市這件事上,城市競爭力發生另一種洗牌。
03
政務建設背后的營商秘密
一座城市有沒有吸引力,影響因素有很多。比如就業機會、收入水平、生活成本、房價高地等等,政務服務水平相對來說并不起眼。
逃離北上廣后,為了更低的成本,你可以將目標鎖定在人情關系密度的小城市,像過去逛國營商場那樣,忍受機構辦事員的冷臉。
不過如果你是投資者,是“資本家”,那政務服務能力,將是無比重要的參照。
營商環境指數,來源《2018年營商環境報告》
所謂投資不過山海關,說的正是營商環境。營商環境差,政務不透明,審批權沒有精簡。一方面,辦事蓋章,“只跑一次”遠遠不夠;另一方面,有尋租的余地和變數。
東北沒落,莫過于此,其背后是計劃經濟下的國企思維,而非服務民營經濟的市場意識。所以在各類新經濟或者數字政府、互聯網+政務的榜單中,很少看到東北城市的影子。
再看西安。搶人之前,就把招商引資列為全市的“一號工程”,時隔38年后經濟重回全國二十強,營商環境的改善功不可沒。
數據顯示,支付寶搭載的政務服務數量增幅,排名前20的城市,9個來自西部省份,3個來自中部省份;日常使用情況,排名前30的中小城市中,中西部地區城市占到近一半。
一個互聯網從業者,離開了一線城市,離開了東南沿海,就相當于告別這個行業。但他依然可有享受互聯網的便利。
數字經濟,不等于數字政務,后者對應著的營商環境,其差序分布的格局,跟經濟層面的胡煥庸線并沒有發生重合。中西部二三線城市,彎道超車的機會很多。
就像是杭州而非北上廣孵化出了阿里,所以如果是逃離一線城市的創業者,對著政務數字化和營商環境的排名,去選擇目標地,錯不到哪里去。
04
縣城不是舒適區
比起大城市來,縣城更安逸,不堵車,有著比一線城市多兩小時的自由時間可供支配,還有親密的社交。
此前發布的《2018中國“互聯網+”指數報告》提到一個有趣的結論:
越大的城市,人們手機里聯系人越多(“連接”密度越高),而與每個聯系人的平均互動次數越少(“互動”頻率越?。?/span>
但一定不要回縣城。
十分鐘車程可以走完的面積,意味著就業和消費空間極度狹窄;家長里短的熟人社交,意味著這里不是規則意識的土壤。
來源高德地圖《2018Q3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
截至2018年10月,螞蟻金服與全國380多個城市在互聯網+政務服務、公共服務等領域開展合作,為近5億人提供包括政務辦事、醫療服務、交通出行、生活繳費等在內服務。
而3000多個縣城,恰恰是數字政務最后才能覆蓋的地區。在發達地區朝著“區域性智慧城市群”的一體化邁進時,它們仍然是新經濟的飛地,是公共服務的塌陷地帶。
找關系,請吃飯,要辦事,就要禮尚往來。春節回老家的你,一定見過戶籍辦證大廳服務窗口的那張冷漠臉,他們操持著你熟悉的方言,但是沒有多少耐心可言。
縣城的安逸,不對應著舒適區。缺少流動性,更多只有死氣沉沉。
05
小結:
大城市比中小城市容易掙錢,這是任何時候都不會改變的鐵律。未來的人口流動,仍然會按照一二三線的差序格局來。
離開北上廣,不再意味著無處可逃。只要不去縣城,將目標錨定在二三線城市,也是不錯的選擇。
那里當然沒有一線城市的遍地黃金,沒有全國領先的工資水平,但一個更加有序、有效率的公共服務系統,也能提供超一線城市的生活體驗。
注: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后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微信編輯:竹書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