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許多城市對形象提出了所謂高標準的要求,最為典型的案例就是連街道店鋪的門面和招牌都要統一標準。這種做法已經遭到了社會輿論的詬病。
其實如果旅游走遍世界的城市,一般都會在城市的什么地方留影拍照,最能夠說明問題。我想沒有人愿意在地產商開發的居民樓或者大的購物中心拍照吧?畢竟這些地方全世界幾乎都一樣。拍照選擇的景點最多的是歷史和文化遺跡,當然還有特色的景觀和建筑,甚至包括廣場。很多人到歐洲,喜歡在歐洲城市街區拍照,原因是建筑的風格和街區的文化特征的豐富多樣性,使得自己流連忘返。但是這些建筑,包括街區形象的文化特色,都是建立在個性化風格組合的基礎之上。經過千百年的洗禮,給予了我們最好的視覺享受。
最近幾十年,中國也形成了最重要的旅游形式,就是古鎮游。為什么大家愿意去古鎮游覽?是因為我們在那里能夠看到中國的建筑歷史和街區風格。雖然古鎮也有明顯的地域文化的建筑特征,但是在過去土地私有的歷史基礎上,每一家建筑和宅子,都有鮮明的個性特點。那個時代官家也從不可能對建筑和牌坊以及題字提出任何要求。畢竟那是人家自己的事情。幾百年過去了,這些古鎮保留至今,仍代表著中華文明建筑的特點,也具有最豐富的文化視覺效果。我們愿意在那里拍照留影,哪怕是一座小橋,一幢宅子,一個門臉以至于任何角落,都是我們自己流連忘返的地方。
之所以在歐洲或者在中國的古鎮,我們可以看到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建筑和城市景觀。原因在于在歐洲或者是在中國的古代以至于近代,城市和村莊的建筑是基于個人或者家族等主觀意志的產物。政府不能甚至無權干預這種個人的選擇。個人對建筑特點和形象的偏好,決定了這種建筑的外觀和內在的風格和形式。例如我們看到中國的古鎮,每個大院的內外裝飾在反映著共性的文化風格的同時,體現了強烈的主觀個性選擇。城市的街區建筑高低錯落,風格別致。外飾和裝潢也帶有強烈的歷史印記。也正是因為如此,無數個個性化的建筑組合,形成了古鎮的景觀,成為我們中華文明建筑史上可以留下來的豐富的寶貴資產。無論是在歐洲或者是在中國的古鎮,我們看不到城市政府的干預。正因為如此,個性化的建筑風格有了無限放大的機會。
中國的城市化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城市的建設日新月異。這里有我們特殊的體制背景,也有改革開放提供的巨大的動力。在這種體制下,優點就是可以調動一切資源去推動城市建設,快速地提供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強制力去開發和建設,確實形成了中國的城市風貌。但是附帶的后果是,我們每一任長官在開發過程中,對城市的形象都打上了牢牢的主觀色彩。大面積的開發和土地出讓,使得城市的多樣性不在,個性化的風格不在,也造成了所謂的千城一面。前幾十年城市建設的所謂主觀色彩更多地體現在大廣場和大馬路以及各種大的生態景觀。隨著我們對城市治理要求的提高,由于一些城市政府的管理者認識的偏差,導致這種大一統的建設方式,居然被延伸到街區、門面甚至招牌字體的選擇,使得城市的個性化特點居然無處容身。
我們不是反對城市政府對城市形象的干預。所謂的干預更多地應該表現在城市的規劃和總體的建設風格上,體現在對傳統的文化和古建筑遺跡保留的基礎上。而不是對于所有的個性化風格予以扼殺。所謂關于街道店鋪招牌的書寫標準都要統一格式,更是天大的笑話。中國書法的博大精深,怎么可能在招牌上都要體現大一統的風格。這種任意的主觀決策真的會毀壞了我們的城市文化,毀掉了我們的城市文明。
習總書記曾經反復強調過治理城市要像繡花一樣,要學會精細化管理。學習總書記講話精神,要認真體會精細化管理不是把政績工程延伸到每個城市的細節,不是要通過行政的手段把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給所有的城市細節。而是要尊重文化,尊重歷史,尊重個性化風格為基礎產生的城市文明。而不是把一個人的意志覆蓋了所有個人意志的張揚。精細化管理,就是要在尊重個性化選擇的基礎上,如何更好地為城市的居民和產業服務,而不是對他們正常的經營和偏好進行主觀的干預。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把總書記的精細化管理的思想落實到深處,也只有這樣才能夠體現以人為本,實現尊重規律的城市發展的路徑。
作者簡歷:
本文來自:城市中國網
注: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后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微信編輯:雨影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