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西部城事(xibuchengshi0518),歡迎您關注他們!
文丨西部君
這兩天,人口危機成為熱門話題。
一篇流傳甚廣的文章提到,2018年是歷史性的拐點,出生人數是清朝中期以來最少的,中國的人口總數也在這一年開始負增長。
由于出生人口數據統計口徑不一,關于2018年中國人口開始負增長的說法,也有很多學者表達不一樣的聲音。不過總體來說,人口危機的確比我們預想中的要嚴峻。
如近幾天發布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同樣提到:
中國總人口將在2029年達到峰值14.42億,2030年起進入持續的負增長,如果總和生育率(每個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一直保持在1.6,人口負增長將提前到2027年。
人口負增長,以及相應的老齡化現象,如果具體到不同的地區,因為政策、歷史、發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原因,嚴峻程度有又不盡相同。
比如在高城鎮化率的東北,青壯年流失嚴重,勞動力短缺和養老金的負擔壓力會很大;“計生紅旗縣”如東所在的江蘇南通,由于出生率低,面臨著相同的壓力。
西部的四川和重慶,老齡化程度在全國也是第一檔。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雖然貴為“新一線城市”之首,但正如其“適合養老”的外界形象所揭示的,在諸多一二線城市中,它不新也不年輕:
截至2017年底,成都全市戶籍人口1435.33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303.98萬人,占總人口的21.18%。
人口是最基本的經濟要素,未來川渝地區特別是成都的發展,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可能是,別讓自己老了。
01
川渝地區老齡化多嚴重?
四川屬于計劃生育政策執行比較嚴格的地區之一,有數據顯示,70年代以來,四川的出生率比全國要低2個千分點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嚴格的生育限制下,由于傳統的男性偏好,加上人流技術普及,四川一度成為全國性別失衡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失衡到什么地步呢?
2004年,南充的儀隴縣,男女比例一度高達1.4:1。所以彼時曾有專家斷言,到2020年,全四川將有350萬左右婚育年齡的男青年無妻可娶。
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直到2014年,四川的出生人口男女性別比,才回歸到102:1-107:1正常范圍。不過在解決了性別失衡和光棍危機后,限制生育的另一個后果——老齡化,開始逐漸嚴重。
關于老齡化社會,國際通行標準是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而四川早在1997年,就達到了該水平,比全國提前四年進入老齡化社會。
在《老齡化警報!重慶、四川偏老,東北暮氣沉沉,包郵區到了危險時刻》中,西部君以2016年中國統計年鑒中的抽樣調查為依據,對各地的人口結構進行了梳理。如下圖:
制圖:西部城事(注意:由于是抽樣調查,數據存在誤差)
川渝地區65歲及以上人口,名列前二,占比要遠遠高于其他省市。其中,重慶為13.97%,四川為13.7%。
作為對比,這一年的《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65歲及以上人口15003萬人,占總人口的10.8%。
當然,川渝地區全國領先的老齡化程度,不意味著人口負增長會來的更快。這是因為其老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青壯年人口外流。
尤其是四川,一直是全國最大的勞動力輸出大省之一,第六次人口普查時期的人口凈流出量高達777.7萬,這也導致四川的留守兒童數量全國最高,截止2017年還有76.5萬。
中西部人口回流的大趨勢,會適當緩解川渝地區的老齡化壓力。但得看到,0-14歲兒童數量,川渝地區在全國也屬于相對較低的一檔。
顯然,過去囿于生育限制,川渝人民不敢多生;現在,生育觀念變化,養育成本提升后,川渝人民,已不愿意多生。
02
成都要贍養一個大城市規模的老人
勞動力都是跟隨產業走,成都作為四川的省會,西部的重要經濟中心之一,它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前來就業,甚至成為奢侈品第三城,按說應該成為川渝地區相當年輕的存在。
其實不然。
《成都市2017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顯示,2017年底,成都戶籍人口1435.33萬,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303.98萬,占總人口的21.18%;65歲及以上人口210.18萬,占總人口的14.6%。
65歲及以上人口超過兩百萬,超過絕大多數城市。也就是說,目前的成都,已經要撫養人口數量相當于一個大城市規模的老年人群體。
當然,這里指的是戶籍人口。考慮到成都有很多外地的打工者,以及大量的大學生,常住人口的老齡化程度,要稍微低一些。但如果與其他二線城市橫向比較的話,情況也不容樂觀。
來源:智谷趨勢
如上圖所示,在一二線城市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成都僅次于南通、沈陽和長春三座城市,達到14.3%,排在第四位。
這個數據與戶籍人口14.6%的數值相差不大。據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粗略判斷:成都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經達到了7%的老齡化社會門檻標準的兩倍。
低生育率,讓成都面臨著低于全國水平的少年兒童撫養比,但2017年中國年鑒的抽樣數據顯示,全國的老年人口撫養比是15.86%,成都的老人撫養比是20.57%。值得一提的是,重慶的老年人口撫養比也達到了20.6%。
超過20%,意味著平均每五個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就要養一個65歲及以上老人。對公共服務水平和養老金的周轉,將會是不小的挑戰。
03
告別“少不入川,老不出蜀”
川渝地區尤其成都,宜人的自然人文條件,留給外界的印象,歷來都是適合休閑養老。但所謂“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站在產業而非生活的角度看,可能未必是件好事。
少不入川,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勞動力,就進不來;老不出蜀,社會的撫養成本就很高。
也許這是一種很功利、很不政治正確的看法,但如果觀察下日本等老齡化嚴重國家,國民心態中的厭老癥,就會發現一個年輕化的社會,會有多大的吸引力。
再者,人口結構和產業結構,往往是相互影響。很多新興產業靠的都是年輕人的創新,比如互聯網公司的平均年齡就在27歲左右。一些新的經濟形態,往往也都是在人口結構更年輕化的地方誕生。
老齡化的確可以帶動相關的夕陽產業收益,換個角度來看,卻也意味著活力的不足,城市運轉節奏的緩慢,缺少朝氣。這一點,關于廣州和深圳的對比,很能說明問題。
廣州適合生活,深圳適合打拼。前者近幾年有掉出一線城市的危險,而后者,盡管在大學數量上沒有任何優勢,卻吸引了諸多年輕人就業。
2016年深圳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低到只有3.27 %,年輕、快節奏的另一面是,經濟一路向好。
當然深圳自身的歷史就那么短,所以人口結構比較特殊。對成都和重慶來說,更有參照性的是北京和上海。如果以戶籍人口來計算,京滬兩地的老齡化相當嚴重,其城市活力正是來源于數量龐大的外來人口。
來源:第一財經
2017年京滬人口負增長,人口流動的趨勢逐漸發生結構性變化。中西部人口回流,將會為成都和重慶等中西部二線城市,帶來一波人口紅利。
問題在于,一方面這種紅利的周期,未必會持續很長;另一方面如此前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顯示,回流人口中40~50歲最多,要不了多久這部分人口也將步入老齡期。
不論如何,警報已經拉響!人口負增長時代的城市戰爭,很大程度就是人口的戰爭,有些暮氣的成都和重慶,真的“老不起”了,要避免人口結構老齡化的拖累。
除了鼓勵生育、降低落戶門檻,最重要的恐怕還是產業。互聯網、新經濟、金融等年輕化的行業,都需要有前瞻性地布局。
注: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后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微信編輯:竹書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