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米宅海外(mizhaihaiwai),歡迎您關注他們!
如今的芝加哥,坐擁270多萬人口,位列美國三大城市之一。
?
芝加哥有中國人熟知的芝加哥公牛隊,是麥當勞總部和波音公司總部的所在地,是前總統奧巴馬政治生涯起步的地方。
?
喬丹和他的芝加哥公牛隊,創造了神話
這里還有頂尖的芝加哥大學,培養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校友,諸如楊振寧、李政道、林毅夫、弗里德曼、保羅·薩繆爾森,這里還有美麗的密歇根湖畔風景……
?
總的來說,如果你對美國人提起芝加哥,他都會忍不住豎起大拇指,為這座城市感到驕傲。
?
但是早在200年前,這里還僅僅是一個擁有十幾間木屋的小村莊。
?
1830年芝加哥建市時,這里有記載的人口是100人。
?
如果按照中國人的歷史坐標,從清末到現代,在不到200年的時間里,芝加哥憑借什么,發展成為了國際知名的大都會?
?
芝加哥城市的興衰,就是一部美國城市的百年史。
“芝加哥”,意思是:濃味洋蔥
在19世紀以前,芝加哥這片土地上,住著名為阿爾岡琴(Algonquian)族的印第安土著。
?
芝加哥名字的就源于土著語“shikaakwa”,這個詞語一種比較被認可的解釋是:帶有濃烈味道的洋蔥。
?
這也從側面說明,當時大湖區和伊利諾地區,植被豐茂,適合農耕。
?
芝加哥這片靠水的區域,當時確實盛產洋蔥。
?
后來殖民者法國人到來,把“Shikaakwa”按照法語,讀成了“Checagou”,到了英語里,變成了Chicago。
?
芝加哥位于密西西比河支流與密歇根湖的交匯處,背靠五大湖區。
?
密西西比河北部密集的支流河網,形成了從美國南部通往美國中部的水運通道。
?
芝加哥區域內的德斯普蘭斯河(Des Plaines),流入密西西比河的支流,伊利諾伊河。
?
德斯普蘭斯河與密歇根湖的平行距離,最寬不超過10英里(16.1千米),兩者之間,幾乎是平地,交通方便。
?
芝加哥的河流網絡
這便形成了一個從湖區通過密西西比河,穿越美國中部和南部的水運通道。
?
早在17世紀末,殖民者到來以前,芝加哥附近的印第安土著就會通過水路,來到水路和陸路的交匯點芝加哥,進行皮毛貿易。
?
芝加哥1830年
由于重要的交匯點位置,美國政府于1803年,在這里建立了迪爾伯恩軍事要塞(Fort Dearborn)。
運河、鐵路的修建
鑒于芝加哥重要的交匯點位置,也出于戰略的考慮,美國政府在19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籌備伊利諾伊—密歇根運河的修建。
?
此舉旨在打通密歇根湖區和密西西比河的水運快捷通道。
?
運河于1836年7月動工,1848年竣工。運河修建期間,大大刺激了芝加哥地區的土地交易。
?
伊利諾伊—密歇根運河
美國人像熱炒紐約伊利運河債券那樣(參見《紐約是如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瘋狂投機芝加哥的土地,運河沿岸城鎮的土地價值迅速攀升。
?
還在運河籌備期的30年代初,人們已經紛紛前往芝加哥尋找發財機會,或者謀求工作。
?
芝加哥1834年間的一塊兒80*180英尺的土地,兩年間上漲了35倍,高達3500美元。
?
一年后的1835年,價格又飆升到1.5萬美元。
?
然而熱炒的土地,并不是泡沫。芝加哥所在的區域,是美國最大的谷物種植和畜牧養殖區,五大湖地區又蘊藏了豐富的鐵礦、煤炭及有色金屬。
?
運河修成后,伊利諾伊州的煤炭被運往芝加哥,大湖區的鐵礦被運往芝加哥,芝加哥的鋼鐵工業得到了發展。
?
美國中西的谷物、威斯康辛州和密歇根州的木材、北部大湖區的鐵、東部的貨物和人員等,都通過水路匯集到芝加哥的碼頭。
芝加哥通過運河水路,可以覆蓋到這些區域
一夜之間芝加哥成了伊利諾伊河谷的貿易中心,芝加哥極大地繁榮起來。
?
嘗到甜頭的芝加哥政府和商人,開始嘗試修建新興的鐵路。鐵路的時速更快,受季節、氣候影響小,效率更高。
?
19世紀50年代的芝加哥,不再是一窮二白,它已經通過運河貿易,為修建鐵路積累了充足的資金。
?
芝加哥編組站
一些其他州的資本家,也早在1851年,就看好芝加哥的發展前景,紛紛將鐵路線連接到芝加哥。
?
到了1854年,6年前還一條鐵路都沒有的芝加哥,成了中西部的鐵路樞紐。
?
到如今,芝加哥依然是美國最大的鐵路樞紐,是美國中北部30多條鐵路線的集結點,城市鐵路線總長1.24多萬公里,均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
戰爭中快速崛起
歷史上的芝加哥,無論是南北戰爭,還是二戰,都嘗盡了戰爭的甜頭。
?
美國內戰期間(1861—1865),芝加哥作為交通樞紐、貿易集散地和制造業中心,完全沒有受到內戰的負面影響。
?
南北戰爭
內戰消耗的了美國大量的勞動力,從而刺激了芝加哥的農業機械生產,內戰對軍需物品的需求和運輸,也使處于鐵路樞紐位置的芝加哥獲利頗豐。
?
內戰期間,聯邦政府需要銀行融資,眾多資本借機匯集在芝加哥,建立銀行,芝加哥儼然成了內戰時各路商人的投資天堂。
?
芝加哥人口在內戰期間,從1860年的約11萬人,增長到1865年的18.7萬。
?
土地價格五年內上漲了10%—15%,中心商業地區的土地上漲了20%。
?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二戰。
?
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卷入太平洋戰爭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1941年,美國對日宣戰,上帝再次照顧芝加哥。
?
城市西北部,成立了生產軍用運輸機的道格拉斯飛機公司;
?
西南部的普拉特—惠特尼(Pratt&Whitney)公司生產飛機引擎;
?
夸特馬斯特(Quartermaster)公司接管中央設備制造區的設備,負責軍隊后勤供應。
?
作為美國重工業基地的芝加哥,戰時經濟使芝加哥迅速走出大蕭條的陰影,并將繁榮延續到了50年代中期。
?
說到底,芝加哥和美國整體很相似。
?
遠離戰場,資源豐富,制造業發達,又是貿易和金融的集散地,一旦戰爭爆發,參與戰爭,就意味著更多的內需和更多的資本涌進來。
?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多年來,美國熱衷于“維護”地區和平,參與地區爭端。(當然,特朗普是個異類)
芝加哥大火、摩天大廈和世博會
1871年10月9日(8日晚起火),是芝加哥城市歷史上最為悲慘的一天。
?
芝加哥連續6個星期滴雨未下,地面相當干燥,據說是“一盞谷倉里被踢翻的煤油燈”引起了火災。
大火借助東南颶風,迅速蔓延,在當時稠密的木質住房居民區,引發了恐怖的芝加哥大火。
?
1871年芝加哥大火
大火燒了整整兩天,席卷了2100英畝的范圍,6萬棟建筑中的17450棟建筑在火災中被焚毀,超過10萬人無家可歸(占當時芝加哥人口的1/3)。
?
但大火帶來災難的同時,也給芝加哥帶來了重新規劃和建設的機會。
?
在當時經濟周期性大蕭條的背景下,芝加哥大火,仿佛用一種極端的方式,拉動了芝加哥的內需和市郊土地的增值。
大火使人們搬離了市中心,開始向郊區發展,從而拉大了城市的框架。
?
1881年,芝加哥交易所率先決定遷往曾經被大火燒毀的街區,這個決定使這片老城區恢復活力。直接帶動了市中心地價的猛烈抬升。
?
由于地價的恢復,推動了又一輪房地產投資熱潮。
?
芝加哥1900年的大街
芝加哥這時候掀起了公寓狂熱,1883年,有1142幢公寓拔被興建,摩天大廈(16層到18層建筑)也拔地而起,成了芝加哥的新景觀。
?
市政道路和配套設施也在這一時期開始修建,尤其是高架鐵路。
?
盧普區保留的高架軌道環線,背后為大火后重建的建筑之一,已有140多年歷史
芝加哥如今的中心商務區(CBD)盧普區(Loop),意思就是用環形鐵軌圈出的區域。
盧普區如今依然保留了市中心100多年前建設的環線“Loop”,成為芝加哥的標志。
?
1893年在芝加哥舉辦的世博會
軌道交通圈起的CBD,大火過后如竹筍般冒出的摩天大廈,城市擴張形成的新區,為芝加哥奠定了良好的城市硬件,促成了芝加哥成功申辦世博會。
?
1893年,芝加哥舉辦世博會,為城市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注重城市規劃,奠定百年發展
芝加哥早在1909年就成立了規劃委員會,成員由議會審核同意,才能任職,沒有報酬。
?
規劃委員會的任務,就是審核由公共機構提出的規劃方案和開發商的各種項目。
?
委員會就是否建設“奧巴馬總統中心”舉行了市民聽證會和投票
委員會要召開市政會議,廣泛聽取市民意見,審核意見最終由議會通過施行。委員會保證了城市規劃的嚴肅性和延續性,不因個人意志而被隨意修改。
?
該委員會在1909年成功通過了《芝加哥規劃1909》的整體規劃,例如建立沿密歇根湖39Km長的永久公共綠地和湖濱大道,建造“海軍碼頭”作為水運中心;
?
1909年規劃的芝加哥市政中心
建造深入水中的人工半島,作為公共綠地和文化、休閑設施的基地,建造大型體育館;
?
開辟密歇根大街商業中心區;建造雙層沿河交通通道;
?
建造大型火車站以及貫通城市東西的CBD中軸線。
?
這些規劃,奠定了芝加哥百年來的城市發展藍圖,其嚴謹的態度可見一斑。
?
芝加哥如今對自身的定位是“第二層次的全球城市”,即次于紐約、倫敦、東京這樣的頂級全球城市,和巴黎、悉尼、法蘭克福、新加坡一樣的第二層次的全球城市。
?
這個定位沒有盲目的理想主義,沒有貪大貪多,而是實事求是,定位將芝加哥發展成“世界領頭的金融中心之一”,成為“全國的交通中心”城市。
積極轉型,準確定位
通過100年的發展,到了1930年代,芝加哥形成了港鐵、金屬加工、機械制造的工業布局。
?
但是二戰后,經濟全球化興起。
?
日本、西德、第三世界的國家的工業制品,對美國的制造業造成嚴峻沖擊,許多企業紛紛跨國外遷,這對芝加哥的城市發展,造成了嚴重打擊。
?
這個過程中,芝加哥經歷了人口嚴重流失,企業外遷,經濟困難等各種城市問題。
?
1950年代末,芝加哥人口開始下降,走向了艱難的轉型之路
盡管有衰落之勢,60、70年代,芝加哥依然借助舊有的交通樞紐地位,從單純依賴中西部和國內市場,逐漸擴展到海外,尤其是加拿大。
?
出口成為城市經濟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同時,海外資本也日益參與到了芝加哥的發展。
?
奧黑爾國際機場鳥瞰
1955年,芝加哥奧黑爾國際機場建成,距離市中心30公里,由地鐵與之相連,成為了世界上最繁忙的機場。
?
芝加哥在1980年代,開始著力調整產業結構,最終確定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的多元化經濟”,人口和經濟恢復明顯。
?
芝加哥放棄了傳統的冶金等重工業,轉而發展食品、印刷、金屬加工等工業,同時著力建設國際航空運輸中心、國際光纜通訊中心等項目。
?
芝加哥麥當勞總部
全球規模最大快餐連鎖麥當勞,最大的食品加工企業卡夫特(Kraft)因此落戶芝加哥。
?
到1998年,商業貿易、印刷業成為芝加哥的第二、第三大經濟支柱。
?
轉型的同時,芝加哥大學、西北大學、伊利諾大學、伊利諾理工學院等30多所知名高校,為芝加哥的城市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
?
左一為楊振寧,中為鄧稼先,1949年拍攝于芝加哥大學
在工業制造方面,芝加哥吸引了波音公司、摩托羅拉、工程機械制造商CAT等企業落戶。
?
1990年代末,芝加哥又瞄準了信息與通訊業的發展,建成美洲大陸光纜通信的中心節點。
?
經過80年代、90年代的經濟結構多元化調整,芝加哥最終成功完成了復興,重新成為了經濟全球化中的一個重要節點。
總結
芝加哥的發展,經歷了完整的城市興衰周期,是美國城市發展的典型,有不少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
1.初期發展交通,利用自身交通優勢,完成城市積累;
2.積極利用交通和工業布局,盤活土地市場;
3.利用大型活動,提高城市知名度城市,促進發展;
4.保障城市規劃的落實,發展城市軌道交通,有序建設城市片區;
5.精準定位城市優勢,合理分布業態,完成轉型。
注: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后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微信編輯:竹書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