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華爾街見聞(wallstreetcn),歡迎您關注他們!
人口是一切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人口帶來的居住需求更是房地產發展的根基。
本文將在探討多維人口指標的基礎上,全景呈現全國近3000個縣的人口大流動大趨勢。
01
什么指標更能有效判斷人口流動趨勢?
1)常住人口存在統計偏差和數據缺失問題。
常住人口可直接反映人口流動,其中尾數逢0的年份為人口普查,尾數逢5的年份為1%人口抽樣,其他年份抽樣比例僅1‰,存在統計偏差。
比如,根據《北京市統計年鑒2011》,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量達207萬,遠高于2006-2009年54萬的年均增量;但《北京市統計年鑒2012》則將2006-2009年年均增量上調至81萬,2010年常住人口增量下調至102萬。
非普查年份的常住人口存在一定缺失,比如2016年中國地級、縣級行政單位常住人口數據缺失率分別為13%、22%。
地方政府不公布常住人口存在兩種可能:一是地方政府認為基于1‰抽樣樣本估計的常住人口準確性較低,無公布必要。
二是當常住人口減少或低于自然增長率時,一些地方政府可能擔心對經濟社會產生不利影響而不愿意公布。
2)戶籍人口、小學生數可輔助深化判斷人口流動趨勢。
戶籍人口來自公安部門,比較準確,雖不直接反映人口流動,但仍可間接推斷部分情況;如某地戶籍人口凈遷出,表明該地區缺乏吸引力,常住人口也大概率流出。
2017年末,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8.52%,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42.35%,尚有2.25億農民工及家屬子女未享受市民待遇,戶籍制度改革依然任重道遠。
小學生數據來自教育部門,準確度較高,不僅代表著年輕人口潛力,也代表著背后的家庭,可通過與全國比較、城市分組大致控制人口結構、入學政策等差異,從而對比分析人口流動。
3)對房地產市場,當某地常住人口減少或增長低于自然增長、但戶籍人口和小學生明顯增長,則該地區的置業需求不一定下降,甚至可能會上升。
其中的邏輯在于,戶籍人口的置業需求一般高于常住人口中的常住外來人口。不少常住外來人口收入較低、只是來當地掙錢,并沒有購房能力及需求。
02
中國3000個縣人口流動格局
1)地區層面,1978-2010年從中西部遷往東部地區的人口以勞動力為主,并且多數未遷戶籍、也未帶子女,中西部留守兒童現象非常明顯。
2010年以來,部分勞動力回流中西部,東部地區面對用工壓力主動推進大學畢業生、技能人才等外來人口本地化,戶籍人口和小學生增速明顯加快,東北地區人口加速流出。
分省看,2010年后蘇粵閩浙等東部省份外來人口本地化明顯,鄂川皖湘桂等傳統民工輸出大省人口回流明顯,黔豫冀等傳統民工輸出大省也有所回流,東北三省中黑龍江人口形勢最為嚴峻。
2)分線城市層面,一二線城市常住人口持續大幅流入,三線稍有流入,四線基本平衡,五六線持續凈流出。
并且,2010年后,一二三線城市外來人口日趨本地化,分線城市戶籍人口和小學生數增速的梯度分化更為明顯。
2011-2016年,一二三四五六線城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分別為1.5%、1.3%、0.8%、0.6%、0.2%、0.3%,戶籍人口增速分別為1.4%、1.3%、0.9%、0.7%、0.4%、0.4%,小學生數增速分別為4.0%、4.1%、2.5%、1.1%、-1.7%、-2.2%。
近期重點城市常住人口增長大多放緩,但戶籍人口增長加快。受勞動力回流影響,東部地區重點城市常住人口增長多低于中西部地區,但小學生數增速較高。
3)都市圈層面,23個千萬級大都市圈人口流動更加分化,當前京津、深莞惠、廣佛肇、廈漳泉、長株潭、重慶等都市圈常住人口、戶籍人口、小學生增長居前,蘇錫常、南京等都市圈常住人口流入雖然放緩、但戶籍人口和小學生依然明顯流入。
從都市圈內部看,除廣佛肇、廈漳泉、京津外,多數大都市圈內的縣(縣級市)人口整體凈流出,表明人口當前仍主要向多數大都市圈內中心區域集聚。
03
哪些地區人口在流入,哪些在流出?
1)中國人口流動從三七分化走向二八分化。
扣除數據缺失導致難以識別的108個地區,人口流出地區個數從2001-2010年的1371個增至2011-2016年的1557個,占比從66%增至75%;人口流入地區個數從705個降至519個,占比從34%降至25%。
分地區看,東北地區人口流出地區個數占比從70.1%增至93.7%,中西部地區從68.1%增至74.2%,東部地區從58.6%增至70.6%。
分省看,扣除直轄市和缺失數據較多的新疆、西藏、青海、江西、山東、河北以及區縣級人口數據質量較差的遼寧,當前黑龍江、吉林接近全境人口流出,然后依次為陜西87.4%、甘肅86.4%、貴州85.9%,較低的三個是寧夏的38.9%、四川的45.9%、山西的50%。
從行政建制看,地級及以上城市人口流出地區個數占比從22.6%增至42.9%,縣級市從65.3%增至76.9%,建制縣從74.8%增至80.9%。
分線看,二線城市人口流出地區個數占比從3.1%增至15.6%,三線城市從14.1%增至42.2%,四線城市從46.4%增至61.2%,五線城市從72.9%增至78.8%,六線城市從71.1%增至79.9%。
2)中國人口流動展望及啟示: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人口未來將持續向一二線大城市大都市圈及部分區域中心城市集聚。人口流入地區也是中國過去、當前及未來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
對房地產市場,把人口流入與置業需求上升直接關聯的傳統判斷需進一步深化,人口結構年輕且常住人口、戶籍人口、小學生三個數據均明顯大幅增長的地區更優。
深化推進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進一步消除人口自由遷徙的枷鎖。盡管當前戶籍制度改革深化推進,但大城市落戶限制仍然明顯,這限制人口向大城市集聚,不利于充分發揮集聚效應、推進服務業發展。
區域及城市發展規劃安排、產業布局、土地供應等因應順應人口流動趨勢,房地產長效機制最根本的是人地掛鉤和金融問題,實現供求平衡和需求平穩釋放。
注: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后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微信編輯:竹書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