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萬達集團旗下的萬達網絡科技集團的子公司飛凡網CEO李進嶺正式離職。
對于萬達集團近8000億元資產的總規模來講,號稱將投入50億元規模的萬達“孫公司”飛凡網的規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個部門的人士變動也許都到不了王健林的辦公桌。但是,他也一定會好奇,為啥這么大點的事會在互聯網圈里鬧得沸沸揚揚呢?
如果,王健林和王思聰談起這件事,他會不會問:思聰啊,你有網紅啊直播啊投資啊各種套路,能不能給萬達電商一點思路呢?
4年多的時間里,3任CEO離職,這至少說明這一業務板塊是存在問題的。
在最近的官方發聲時,萬達網絡科技集團總裁曲德君說,萬達從來沒說過要做電商,萬達董事長王健林很早就說過,萬達做的不是電商,既不是淘寶,也不是京東,是一個完全創新的東西。
這個聲明非常有意思,當業界質疑“萬達電商不行了”的時候,他通過否認萬達要做電商,來否認整個命題。
那么,萬達電商到底是不是存在呢?
創頭條(Ctoutiao.com)小編查看了過去4年的相關報道,萬達從未否認過萬達電商的說法。這就有意思了——要么就是萬達集團此前這么多年名不符實:根本沒做電商單單打著電商的幌子;要么就是萬達集團沒有做電商但是公關部門管理不力。無論怎么樣,這個問題都是萬達自己的,現在出來說這一點似乎有些“顧左右而言他”之意。
其次,在飛凡官網上,公司的全名明確顯示為“上海新飛凡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電子商務”四個大字赫然在列。難道是在下眼拙,或者“電子商務”又不等于電商?
最后,曲德君說,飛凡定位為“實體+互聯網”開放平臺模式,同時向B端和C端用戶提供高科技網絡服務,按照王健林的說法,這在國內外都是全新的商業模式。
我查了一下電子商務的定義,百度百科說,電子商務是以信息網絡技術為手段,以商品交換為中心的商務活動。MBA智庫百科說,電子商務是指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遠程通信技術,實現整個商務(買賣)過程中的電子化、數字化和網絡化。無論王健林先生說怎么創新,但所做的內容仍舊是電商無疑。
——但是,就算是全新的“實體商業+互聯網”場景服務運營商,這也仍然不能掩蓋當前出現的各種問題。而且,越是創新就越要求團隊穩、業務邏輯通暢。不是因為萬達內部有那么多商務資源,就一下子能成功的。不成功自然也沒什么,但是全盤否認了萬達電商,這是不是有點過了?
媒體在采訪曲德君時,為了強調飛凡業務微不足道,特意有這樣一個細節描寫:“從網絡集團提供的架構圖上看到,媒體上報道的所謂飛凡CEO所管轄的只是網絡科技集團旗下的一個子公司而已。”
但是,王健林可不是這么說的。之前,王健林野心勃勃地說過,萬達將打造全球最大的商業O2O平臺,萬達未來最大價值的板塊是飛凡,飛凡將在2020年利潤過百億并上市。
2017年1月14日,王健林在萬達集團2016年工作報告中19處提及了飛凡,并且仍舊定下了明年盈利、2020年要利潤過百億的目標,并且整體上市的計劃。
那么這到底是“萬達網絡科技集團一個版塊而已”,還是“打造中國唯一的實業+互聯網大型開放平臺”呢?
我們先回顧一下飛凡的成長歷程:
2012年2月,業內開始瘋傳萬達內部正在招兵買馬組建電子商務公司,包括銀泰網CEO廖斌在內的多家電商企業高層都接到了萬達方面的入職邀請,更有傳言稱萬達集團電子商務公司為其CEO開出的年薪是200萬元。
2012年12月,曾任Google總部電子商務技術部經理、阿里巴巴國際交易技術資深總監龔義濤確認出任萬達電商總經理。這個時期的萬達電商,正在努力實現其董事長的預想,既不做B2B也不做B2C,最后將其“獨特”模式定位在O2O上。
2014年3月,龔義濤便正式宣布離職。
龔義濤離職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在萬達,通常先是用PPT的模式向領導請示匯報,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領導批準才能做。”
2013年9月,在萬達商業年會上,萬達電商被作為萬達集團的重要業務板塊之一,首次公開亮相。被外界猜測了近一年的萬達電商模式也首度浮出水面。王健林表示,萬達電商其實就是O2O模式的“智能廣場”。
2015年6月,任職不到1年的董策便從萬達電商飛凡網CEO離職,此后萬達電商飛凡網CEO一職出現了近8個月的空缺,直到2016年2月原芒果網CEO李進嶺出任萬達電商飛凡網CEO才得以填補職位空白。
一年后,李進嶺離職。飛凡決定不再聘請新的CEO,由萬達網絡集團副總裁徐輝接管相關事務。
在提及非凡2017年的工作時,王健林說:飛凡網絡成立這一年,主要是搞研發、簽約合作,運營端的推廣發力不夠。今年要在運營推廣方面有突破。
其實,換個角度來看,飛凡取得的成績已經讓普通創業者望塵莫及了。
王健林透露,飛凡“活躍用戶達到1.5億,飛凡通會員8284萬。新增合作大型購物中心1799家、中小商家10萬家、影城3600家、大型醫院410家、高端酒店2200家”,并且“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30個城市開展了智慧城市、生活服務等業務合作”,確實屬于“爆發式增長”。
今年,飛凡要實現“新簽合作大型購物中心2000個,累計占全國開業大型購物中心的三分之二以上。還要新簽約中小商家15萬個,新簽約中小城市70個”,“完成A輪私募”以及為明年盈利打下基礎等等。
這樣的成績不要說實體經濟,就是互聯網巨頭們,也沒有幾個能夠真的做得到,更何況飛凡的用戶都是“真人”來到了線下的“真地方”,其實挺不錯的。
但是!為啥飛凡就那么沒有存在感呢?比如我吧,就不知道飛凡會員卡到底是個什么鬼,也不知道怎么申請怎么用,到了官網,首先是To B的主頁,然后在主頁右上角選擇我是個人,彈出一個頁面,告訴我飛凡會員卡不同等級有各種優惠,但是既沒有優惠都有啥,也沒有告訴我如何申請。
仔細看一下,banner上還有一個App下載,點進去是App下載和介紹,可我看了半天,這些功能一個大眾點評就夠了吧。
從這一點看,飛凡目前在做的,仍然是B端的資源匯聚,依靠萬達的影響力,這些資源匯聚起來并不難,但問題在于,匯聚起來然后呢?
當萬達把三個互聯網領域的CEO招募進來之后,這兩種文化就產生了根本性的碰撞。B端用戶可以像王健林說的那樣:“把今年的任務分解到周,每周來考核。”但是,用戶的黏性、影響力以及用戶體驗等等,怎么可能分解到周來考核?
這讓我想起來“2015中國綠公司年會”上,王健林和馬云的對話:
王健林:
我提一個問題,去年我跟百度騰訊成立一個公司,有人給我們取名字,說我們叫騰百萬,更可恨的我們有一個名字,叫玩淘寶。第一,你認為我們會是玩淘寶嗎?第二,假設我們三個是梁山的晁蓋、宋江和吳用,現在想拉你入伙,你上不上梁山呢?(后來,王健林成了晁蓋)
馬云:
任何一個組織,首先要問你的使命是什么,愿望是什么,共同的價值觀是什么,要得到的結果是什么……所以我覺得這個組織的問題在這,你們三家我覺得有點像湊攏班子,健林需要完全徹底的改革,進行轉型,我深刻理解。另外兩個兄弟覺得,反正也不是我出錢,我出一點點錢,有人去搞阿里,我覺得很高興。
現在來看,馬云說得非常對。如果沒有共同的目標和價值觀,不同利益主體是根本不可能合作下去的。王健林也許覺得,這就是振臂一呼的事,但互聯網不是這樣的。
哦,對了,飛凡今年還要完成私募100億元的目標。“上半年要完成示范項目和估值評估報告,三季度開始私募。要找好的投行和投資人,不是完全找“朋友圈”,不能完全找財務投資人。”
首任萬達電商CEO龔義濤說:因為萬達商業地產太成功了,管理的思路要調整也必然面臨很長的一個過程。
龔義濤認為,互聯網思維的核心就是“用戶第一”和“快速試錯”。用戶第一是目標,這個道理很簡單。試錯精神的本質是讓團隊做微決策、日常決策,而不是老板自上而下地做決策,因為一線團隊最貼近用戶。這種決策成本是最低的,有一種自增長的機制。
但是針對B端起家的萬達的思考方式是另外一種,軍事化的管理+嚴格的任務導向。萬達高薪不假,但是如果沒有完成年度考核,換人也是毫不猶豫的。萬達的流動性一直并不低,萬達電商的流失速度在內部應該并不稀奇。
這兩種文化能不能融合到一起?要不要融合到一起?又或者,怎么融合到一起?我想在結果導向的萬達,估計從來沒有想過這一點。比如:飛凡可以簽約各種B端商家,也可以擴展1.5億C端用戶,但是,這些用戶任務完成了又有什么用呢?可能很多人有了這些會員,但是到底有什么用呢?身邊的人,根本沒有幾個人知道飛凡或者萬達電商,更不用提別人推薦了。至于去年飛凡“6.18年中慶”和“雙十一全民狂歡節”實現的560億元銷售額,恐怕很難把這個業績歸入到飛凡的業績里面。拋開這是京東和阿里創辦的節日不談,線下銷售本身就有收入啊,最多就是把活動帶來的增量統計一下。如果這樣,那么這個活動帶來的影響,可能就會變得忽略不計了吧。
從王健林和馬云的對話,以及2016年工作報告來看,王健林還是傳統思維,利用自己所積累的資源,在做事。相比之下,王健林的兒子——“國民老公”王思聰已經在互聯網上混得風生水起,不僅有千萬粉絲,而且在直播、電競等互聯網前沿領域,都有不錯的創投經驗。
而且,王思聰還具備C端經驗,又能調動萬達旗下的所有資源,如果王健林肯把王思聰拉過來推動萬達電商的業務,說不定,飛凡那些沉睡的賬戶、用戶、商家和資源能被真的盤活也不一定。
港真啊,為啥王思聰和王健林沒能融合到一起呢?那才是O2O電商應該有的狀態啊。
作者趙博思,首發創頭條(Ctoutiao.com)。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