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業前,張良是業界資深媒體人。在經歷了汶川地震,并寫了一本地震實錄的書以后,張良決定在教育領域創業。“有些機會,你可能永遠都等不到。”張良說,“如果你內心有什么想做的事情,就趁早去做,立馬去做。”
這就是張良的創業項目“愛卡的米”,音譯自“Academy”。為了這個創業,張良還專門去當老師,全國各地廣泛地考察,搜集了幾百個學校教育創新的案例。
在張良看來,這種腳踏實地的摸索過程,才是占到行業制高點所必備的“原始積累”。
“把這個行業所有的核心的東西深入了解之后,讓我對整個教育行業的認知都不一樣了,這個認知不是從單純的理論角度,而是直接深入一線。我當時想要做一些真正能提升教育創新的東西,真正有用的東西。”
在案例研究結束之后,張良創辦了泉源高中試驗班,采用全新的教學法來實踐創新教育。“整個三年摸索積累下的經驗是很寶貴的,最終轉化在我們對產品的認知和理解上。”
經過了這么多摸索之后,10月的一個午后,張良在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會議室里,對記者提出了他對互聯網教育的5點思考:
①教材
現有教材的問題很多,最大的問題就是教材的結構,這種分科的教學法把很多知識之間的關聯性都給割裂了。比如說,物理跟數學,關聯性很大。但是我就發現,高一需要用到的數學原理卻要等到高二再學,整個知識學習都脫節了,所以我認為這種知識結構是需要重新構建的。
②教學方法
現在大部分學校,老師就是按照教材的章節備課、上課,然后布置作業,練習。我認為這種學習方式應該轉變,我們現在采用的是專題研究式的學習,設置一個專題研究任務,在研究的過程中間,自然地把知識梳理出來,做一個深度的學習。一次的專題研究就可以把很多知識一次性串聯起來。在專題研究的過程中,更看重的是對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我們常說,學霸和學渣的區別,除了學習意愿之外,還有學習方法與思維能力的差異,而并不是說努力程度。而這幾個方面,很少有學校來系統地訓練。很多的學生都是憑著自己的感覺去摸索,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而那些沒找到的,就一直在痛苦掙扎。
傳統的教學,是先教后學。現在這個邏輯被重新反思,因為這里的問題就是,老師在教的過程中其實是很盲目的,他不知道學生對我的接受程度是多少?接受速度有多快?所以,在課堂上就會出現各種進度的不匹配。這也是為什么大家都在倡導翻轉課堂的原因了。
現在很多在線教育平臺的產品設計,本身就是有缺陷的。為什么?
他們都是把資源根據學科、章節一個個羅列好,就像一個原料倉庫一樣,可是學生一看,就沒有想使用的欲望。你說,讓學生怎么去用呢?它純粹就是一個資源的堆砌,沒有跟知識點做一個準確的匹配。太多資源集成類的在線教育產品,都不是站在學生的角度,也不是我們所定義的學習產品,而只是一個教師的輔助工具。這就是最大的問題。
在互聯網時代,學生的最大特征就是碎片化,學習的狀態和意愿都是零零碎碎的產生。學生在課堂上的狀態基本都是,上一秒還很專注,下一秒可能就走神了。所以現在的在線教育產品都太大、太重。本來學生只是想看一個知識點的解釋,結果你給他一個30頁的PPT,那他還要自己去找,去挑。那他用一次就不會再打開了。因為凡是需要二次加工的東西,他絕對不會再用。這個是很多在線教育的產品沒有意識到的,這一小點的差異可能就導致你的產品根本沒人愿意用。
現在學生的學習行為特征有了變化,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接觸的信息源越來越多,如果課內的教學滿足不了學生個性化的需求,就一定會有更多的人轉向課外去尋求解決方法。所以在線教育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現在無數的在線學習的產品層出不窮,可以說已經到達白熱化。但無論它的功能怎么設計,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從整個教育體系來看,他們爭奪的市場還是一個邊緣市場。所謂的邊緣,不是從功能來講,而是從學生時間的角度來講。再好的產品,你爭奪的終究是學生的學習時間。但學生的學習時間,百分之九十都是被老師控制的,是在校內度過的。所以,幾乎所有的在線產品爭奪的都是學生的課外時間,沒有看到哪個內容級的產品能夠進入課內的。那么,這個空間就非常非常小了,他課外時間本來就很有限,還要優先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可能每天也就一小時供這些無數的在線教育的產品來爭奪。
我認為,在線教育最大的一塊市場,也是學習市場真正的主陣地,就是課內學習。這方面,目前還沒有很好的產品能夠進去,可以供學生在課內的時間和空間里使用。如果不進入課內學習,就一直是在在線教育的外圍。任何一個在線教育的產品,進到課內的最大難度就是,他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產品或者工具,而是一旦進入,它改變的是老師的教學流程。所以這個產品必須要擁有對教學邏輯和學生行為特征的理解,產品才會進入課堂,才能與龐大且固化的體系順利對接。
①資源的匹配及有效性
這個工作需要有經驗的老師來精挑細選,來仔細判斷。老師要確定這個東西應該出現在教材的哪一頁,哪個知識點。而且這是一個動態更新的過程,要持續優化。
②在線教育的互動功能的設計
課內學習產品互動性功能的如何設計,才能使它更適合在課堂內使用。要在課堂使用是有很高要求的,既要保證不對課堂造成干擾,也要讓老師在管理上不至于產生太大的難度和成本。
在這些問題的背后,實際上是整個教育產業鏈的重構,作為過去教育核心的“老師”,他的作用也將發生變化。
①大幅度降低講授的占比
傳統老師做三件事,備課、講課、改卷子,基本上這三件事占據了老師百分十九十的時間。未來這三件事情你可能只需要花很少的時間來做,甚至不需要你來做了。未來,老師需要做的是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度溝通,對學習狀態進行診斷,幫助學生制定學習規劃等等。總之,一個核心就是,老師要有更多的時間與學生在一起相處交流。
常規的課堂上,老師和學生之間幾乎是沒有什么溝通的時間,但是未來,講授的職能慢慢被一個系統替代之后,老師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來與學生深度溝通。
②教學價值鏈的重構
現在的整個的教學價值鏈都發生了變化。過去,老師創造價值的主要方式是知識的講授,現在的這種價值慢慢被互聯網背景下的某個系統或平臺取代,那老師新的定位和價值就在于其他的方面了。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原創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