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天使茶館
我幾十年前,美國一本暢銷書叫《門口的野蠻人》,講了第一代美國并購基金成長的歷史,當然里面有一些成功并購獲得回報的故事。但是過去十幾年里,全球VC和增長性PE投資,比并購基金贏得了更多企業界尊重,也贏得了更多投資人的青睞。并購基本的做法是資本在企業價值交易中套利,似乎公司替換管理層而不影響業績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在信息時代,這點越來越難做,固定資產不那么重要了,無形資產越來越重要,在無形資產當中,人的因素又占據了最大的比例。今天不管是硅谷還是北京的創業創新公司,商業模式的成功固然重要,但是背后一定是那些“特殊”的企業家驅動了企業的成功,當優秀企業家不“在位”的時候,不管這家公司曾經有過多少“資產”,過去的市場份額也好,過去成功的產品也好,下滑曲線是不可避免的。
產品、團隊、財務創業者必須懂!
今天的資本,都應該以人為本,這是優秀的資本能夠獲取回報以及贏得尊重的方法論。紅杉資本也有自己的看人邏輯,下面簡單說幾個我們一定不投的例子。
1、不懂產品的CEO不投
做好用戶體驗并不需要你是技術或編程高手,但你必須重視產品和用戶體驗。
京東自建物流,確保能夠在比較準確的時間段里配送,在幾百個城市能做到 24 小時內送貨。CEO 肯定也是產品經理,團隊負責執行,但 CEO 應該深度介入并參與,幫助團隊打磨產品。
2、不會帶團隊的CEO不投
空降高管的失敗率是不低的。成長型公司天天都像打仗,戰況瞬息萬變,突然來了一位大公司的高管,他能很快適應嗎?不一定。我傾向于找年輕人培養,他們可能沒那么多經驗,不一定非得是頂級 MBA或投行或咨詢出身,但要有想法和好的商業感覺,與團隊的核心創新理念吻合,再讓他們和公司一起成長。
怎么對他們進行培養?實戰就是最好的培養。你讓一個有潛力的年輕人在實戰中學習成長,他會遠比在大公司里從事程序化的工作進步快很多。
如果一家公司多年以后還都是最早的創始高管們在擔當所有重要角色,年輕人沒有機會成長起來,恐怕是有問題的。
3、不會算好賬的CEO不投
在創業公司里往往有一個部門是被輕視的:財務部門,融資部門有時候比財務部門還受重視。
這是一個認知偏差。當然錢是生命線,融不到錢你再多宏圖偉略都無法實現。但好的財務部門是公司業務的重要參謀。美國的五百強企業里,CFO 接替退下來 CEO 位置的不在少數。CFO 要幫助 CEO 把公司的業務健康狀況看清楚,幫助 CEO 把公司未來的發展戰略算清楚。
當然 CEO 也要是會算賬的人,不能拍著腦袋決策。我覺得至少有兩個數字是大部分公司都必須關注的。
第一,毛利率,決定了一家公司有沒有真正的議價能力或者定價實力,這是 CEO 需要關注和保持敏感的一個數字。
第二,單位經濟(unit economics)。比如說, 互聯網 OTA(在線旅行商)一個客戶的綜合收益是多少?首先你要獲取客戶,這個需要成本;其次有轉化率和流失率;再接著,服務客戶時運營需要成本,應該具體分析到每一個環節。考慮能不能降低收購成本,做好用戶體驗提高轉化率,用技術手段減少運營成本等等,每個環節都需要量化。
你看,其實 CEO 不是那么好當的。判斷哪些人能夠干這么不好干的活兒,就更難了。

未來在人工智能
互聯網行業在今天和在 1999 年的時候有著根本性的差別。如今,BAT、京東以及小米等大公司已經覆蓋了相當部分的市場機會。但我們不要去抱怨,這不是壟斷,是商業發展中每個行業都必然經歷的過程。
“傳統”行業不也是一樣嗎?現在去做礦泉水、做品牌家電的生意,成功率也是挺小的,這不是決心多少、資金多少的問題,而是在現有格局下,機會確實少了些。
但互聯網行業新產品新商業模式還有機會嗎?肯定有。四年前,我們認為中國互聯網新聞格局已基本定型,但這幾年“今日頭條”做得非常出色。那時我們去了解“今日頭條”的時候,做了一個 VC 最常做的事情——對比各種競品。我們看到不少大公司都在做類似的產品,所以就沒有投他們的 A 輪。事實證明我們是錯的,好在此后我們意識到他們產品的技術優勢,就在后面的輪次投資了他們。
今日頭條只有一個,那么未來我們主要的投資風口到底在哪里?信息科技。
醫療健康行業里有新技術的突破,能源行業也有。但核心驅動力還是信息革命。我們有“互聯網+”這樣一個非常好的命題,在更加廣闊的意義上可能是“信息產業+”。廣泛意義上的信息產業,包括最具有想象力的人工智能——正在被運用到各個產業當中去,讓傳統的公司有能力提升,創造新的需求,更好的服務客戶。
可以說,人工智能是過去幾年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的重要產物。為了更好地把握智能時代,我們應該先回顧一下信息產業,尤其是互聯網行業的歷史發展軌跡。
我有兩個核心觀點與大家分享:第一點是“加速演變”,第二點是“全球化”。第一點,大家很容易達成共識,但是這個“度”未必是所有人都能感知到的。第二點,在目前這個階段,恐怕有些人心中是畫著問號的。
1. 指數型增長和演變
“加速演變”指的是在很多行業的發展中,其增長呈現“指數型增長”,即“加速度增長”。
大家知道,互聯網是整個信息產業發展中的主鏈條,全球移動數據量在過去的十幾年中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長,預測未來還會以同樣的速度遞增。另一個數據可能讓大家更好地體會到指數增長,那就是物聯網,我們看到全球的網絡連接設備爆發性增長,呈現出J型曲線。
世界是平的,只要有差異化的產品和技術,企業有機會在比較短的時間里,在全球建立市場地位。
給大家看一組非常重要且有意思的數據,即全球每一個領先行業排名第一的公司獲得1億用戶所需的時間成本:無線電,38年;電信,11年;社交網絡(PC時代),3年;移動互聯網,1年;這個例子已充分說明,我們處在一個加速增長的時代。
這種現象不僅僅發生在信息科技領域,也不僅僅是互聯網范疇,我們看到,在生物科學領域里面,基因測序的成本過去十年從6萬美金左右降到現在的幾塊美金,呈現出指數型下滑的曲線。
2. 跨境擴張和全球化
舉一個例子,一個芬蘭的游戲公司,幾百人的團隊,沒有分布世界各地的辦公室,但一樣可以在全球游戲市場當中占據相當大的市場份額。而在深圳的另一家企業大疆無人機,在初創期時,大部分銷售業績就已經來自于海外,實現了全世界的市場布局。
在過去十幾年中,互聯網作為創新技術帶來的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就全球互聯網用戶分布比例而言,中國第一、歐洲第二、美國第三。互聯網在全球產業中的運用,非常重要的一個領域是電子商務,電子商務和傳統零售的差別在哪里?傳統零售主要是基于本地交易,電子商務本質上是全球連接,是全球商家與買家之間的交易,它幾乎在每一個主要經濟體中都越來越重要,并且在過去的幾年間每個國家都呈現出高速增長的態勢。
另外分享一組數字:在過去20年間,國際貿易從1995年的5萬億增長到2015年的37萬億,年復合增長率高達百分之十幾,遠超過全球GDP增長。從企業的層面來講,有一個現象非常值得注意,全球500強或者全球100強大部分是全球性和跨境擴張的企業,這點不足為奇。
但是,比較有意思的是我們看到,一些全球優秀的信息科技企業,它們在早期就已經開始進行全球擴張,如:Uber和Airbnb這兩家公司發展不到六年時間,今天它們的生意版圖是全球化的;無人機領域非常有代表性的中國企業大疆創新,其超過70%的市場份額來自海外,這也是得益于公司從創業初始的全球化定位;BAT的版圖當然不僅僅在中國,這點不多贅述;小米在印度市場的發展已經位列第二;京東的全球化發展也不斷創造出驚喜。
這些變化與挑戰背后蘊藏著巨大的機遇,相信如果企業家和投資人能夠把握好這樣的市場機會,現在應該是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可以有更長足的進步,獲得跨越式的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屬于原作者,不代表清科私募通立場,轉載請注明出處。
更多資訊請關注微信ID:pedata
2023-11-14 清科研究中心發布了 《衢州,打造長三角創投新勢力“第一城》的文章
2022-06-20 清科研究中心發布了北京市朝陽區企業融資路演系列活動—數字經濟專場的活動
2022-03-04 清科研究中心發布了引鳳筑巢·融金朝陽——北京市朝陽區企業融資路演系列活動 專精特新專場的活動
2022-03-04 清科研究中心發布了百家基金進航城-數字經濟專場的活動
2022-02-23 清科研究中心發布了 《清科創業旗下PEDATA MAX全新升級!》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