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城市戰爭,歡迎您關注他們。
文 | 孫不熟
一座城市的流動人口來源地,往往就是其經濟和人口腹地。
上篇文章介紹了珠三角地區流動人口的來源地,根據國家衛健委日前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今天找到長三角主要城市的流動人口來源地,制表如下:
數據來自《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制圖/小魚。
總結出10個信息點:
1?上海流動人口的第一來源地既不是蘇州和無錫,也不是嘉興和湖州,而是遠得多的鹽城。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越靠近上海的地區,其本土經濟越好,人口的流動欲望也就越低。
數據來自《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制圖/小魚。
2?上海的流動人口全部來自滬北,也就是長三角北翼,而南翼的浙江,沒有一個城市在列,顯示上海和北翼的聯系更為緊密,“親北疏南”的格局明顯。
3?南京流動人口的第一、第二、第五來源地都是安徽城市,顯示南京對安徽人超強的吸引力,“徽京”稱號名不虛傳。這背后其實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歷史上江蘇和安徽并稱江南省,其行政中心就是南京。
數據來自《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制圖/小魚。
4?蘇州流動人口的第一來源地也是鹽城,而且占比高達29.84%。前5個來源地中有3個來自江蘇,2個來自安徽,顯示蘇州對江蘇省內人口的吸納力大于南京。
數據來自《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制圖/小魚。
5?無論是上海、南京還是蘇州,看流動人口的來源地,安徽人的存在感都很強,顯示安徽和長三角的聯系度非常高,如果說湖南是珠三角外省人的第一來源地,那安徽應該是長三角外省人的第一來源地。
6?杭州流動人口的第一來源地不是其他城市,而是下轄的郊縣,這一方面說明杭州管轄的郊縣多,另一方面也說明杭州對外地人的吸引力沒有想象中那么強,這可能是因為周邊幾個城市都很富庶,人口流動的欲望不高。
杭州流動人口的另外四個來源地,有兩個在浙江,兩個在安徽,表明杭州對安徽人的吸引力似乎并不弱于南京和蘇州。
數據來自《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制圖/小魚。
7?臺州是寧波流動人口的第一來源地,而且占比高達32.48%,顯示二者超高的聯系度。安徽毫州則是第二來源地,而且占比22.36%,其他來源地的占比則在5%左右。
數據來自《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制圖/小魚。
8?合肥流動人口的第一來源地,也是自己的郊縣,但和杭州不同的是,合肥郊縣人口占該市全部流動人口的74.19%,占比極高。另外4個來源地也都來自安徽本省,沒有其他省份,顯示合肥的輻射力在長三角6個核心城市中最弱。
數據來自《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制圖/小魚。
9?江蘇城市流動人口的主要來源地沒有浙江,浙江流動人口的主要來源地也沒有江蘇,跨南北兩翼的流動人口較少,這表明長三角兩翼的人口流動表現出相互獨立的特征。
10?細看長三角6個核心城市的來源地,都能看到安徽城市,說明安徽人的跨省流動性遠超江浙滬。一般來說,一個地區人口的流動欲望和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成反比,看6個核心城市的主要來源地,沒有一個是發達城市。
總結
對買房者來說,以上數據具備重要的參考意義。簡單來說,一個沒有外地人的城市,堅決不買,而一個能夠吸引到外省人的城市,基本可以放心買。
下面簡單說一說長三角地區的地緣關系變遷史。
自三國時代孫權定都南京開始,南京便開啟了其“江南首府”的輝煌歷史,在隨后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南京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在漢民族心目中一直具備強烈的符號意義,歷史上幾乎所有發軔于南方的政治勢力都會選擇建都南京以示匡復中華的決心。
然而,隨著人類步入現代社會,城市的政治與軍事色彩逐漸淡化,工商業色彩越來越濃厚。19世紀末,上海這座工商業城市的崛起,徹底重構了江東平原的力量格局,富甲天下的江東平原不再只有一個政治與文化中心,還增添了經濟與對外交往中心的功能。上海對南京的地緣沖擊由此來開序幕。
事實上,早在清朝初年,巨無霸江南省被一分為二后,南京已經從江南省無可替代的地緣中心變成蘇皖兩省的延邊地帶,其地緣輻射力被大大削弱。
今天,江蘇省內最為富庶的蘇錫常地區儼然成為大上海的后花園,就連傳統的勢力范圍皖東地區也面臨合肥的爭奪。2011年,安徽省將巢湖一分為三,合肥、蕪湖與馬鞍山各取所需,這幾個被南京光環籠罩下的城市突然實力大增,讓南京有些措手不及,其規劃中的南京都市圈面臨沖擊。
如果說珠三角的老大哥廣州仍能勉力維持其“嶺南首府”的地位,那么長三角的老大哥南京早已退居二線,在上海與合肥的前后夾擊之下,其“江南首府”的歷史榮光已然暗淡。
當然,近幾年來,“江南首府”開始有了強勢崛起的苗頭,其經濟總量也終于超過無錫,這也許是一個新的開始。
注: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后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微信編輯:一米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