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幾則有關“鹿晗涉嫌投資色情軟件”的新聞讓一款名為“假裝情侶”的APP火了。
2月6日,明星鹿晗聯合清流資本、新希望集團等宣布共同成立清晗基金,引起了外界廣泛關注。但在當晚就有報道稱,清晗基金參投的深圳對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對對科技)旗下有一款名為“假裝情侶”的社交應用軟件,該社交平臺含有涉及色情內容的圖片或信息。
相關報道引發了大量輿論關注,該APP“社團”版塊中的“啪啪啪那些事”“爆照專區”專區也在當晚緊急下線。
對于媒體曝出的涉黃問題,清流資本于2月7日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進行了回應。
其中,“假裝情侶”創始人Nancy Yu表示:“假裝情侶APP堅決擁護國家政策,對網絡色情內容絕不姑息。我們的社群社區中一直都有違規違禁內容審核和舉報,我們不只會通過機器學習的技術手段加強過濾違規內容和違規用戶,同時加大團隊人力投入,人工審核方面也時時刻刻不松懈。”
但近幾日法治周末記者體驗該軟件發現,平臺上仍有不少涉黃內容存在,并且還有用戶采取更為隱蔽的手段,橫跨幾個社交軟件來發布涉黃內容。對這一情況,法治周末記者撥打對對科技官網上的電話聯系采訪,對方并未回復,并表示公司目前不接受任何采訪。
平臺上的涉黃內容為何屢禁不止?其中平臺應當承擔何種法律責任?平臺又該如何治理……一系列問題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核心。
法治周末記者注意到,盡管“假裝情侶”身陷輿論漩渦,其下載量卻一路飆漲。
“假裝情侶”官方數據顯示,截止到2月7日下午2點,其APP單日下載量增加了70%多。2月9日,法治周末記者下載了這款軟件進行體驗,發現在360手機助手、豌豆莢兩大應用商店里,“假裝情侶”的下載量分別達到130萬次、30萬次。
據“清流資本”在其微信公眾號上發布的數據顯示,從2016年至今,“假裝情侶”總用戶數已經超過700萬人。
記者發現,“假裝情侶”APP分為社團、話題、熱帖、同城等幾大版塊。此前被質疑涉黃,是因為社團的“啪啪啪那些事”“爆照專區”專區中,有用戶將較為暴露的自拍照片進行上傳,并配著充滿性挑逗的語言。
2月6日晚“啪啪啪那些事”“爆照專區”兩個專區已下線,但是法治周末記者體驗時卻發現,“爆照專區”又重新上線。
記者瀏覽了各個專區、話題以及熱帖等,發現依然有不少用戶在上傳暴露的自拍圖片、充滿挑逗的文字甚至語音。其中,有一些發布暴露自拍照片的用戶,其注冊資料顯示為學生,其相貌看起來也非常像未成年人。
除了發布的內容涉黃外,在這些照片文字語音的評論區中,也有大量露骨、性挑逗的話語。
不僅如此,法治周末記者注意到,“假裝情侶”還有“情侶速配”功能。法治周末記者體驗了一下,就被迅速匹配到了4個“情人”,系統將其設置為“大房”“二房”“三房”“四房”等,在和每個“情人”的聊天室內,都有“真心話”“無節操”“送禮”等設置。
其中有兩個“情侶”在和記者聊天時,剛開始就選擇了“無節操”的游戲,提出了露骨、挑逗的問題,見記者沒有回復,對方迅速退出,解除“戀愛關系”。記者粗略數了一下,在短短13分鐘內,來來回回共有10位用戶成為記者的“情人”。
此外,記者還看到,在與配對成功的對象聊天界面中,存在一項送禮功能,其中煙花、跑車、LV包等禮物,價值從777到1999“愛豆”不等,根據其充值規則,50元人民幣可充值500+20“愛豆”,698元可充值6980+600“愛豆”。
在上述體驗過程中,法治周末記者注意到,“假裝情侶”在各個專區或者板塊中,都會發布“版規”,第1條就禁止“發表色情內容、色情圖片、A片類帖子、評論”;其次,還禁止“發布個人微信、QQ,拉人進QQ群、微信群等”,對于上述情況,平臺將作出“禁言、封號、封設備處理”,并且“不接受申訴”。
事實上,有一些涉黃照片確實遭到了屏蔽,屏蔽的圖片還標注著“色情或廣告”“圖片違規”等字樣。有一名用戶剛發布一組涉黃圖片,25秒后這些圖片就遭到了系統屏蔽。
如此來看,對公開的涉黃內容,平臺雖然無法做到完全屏蔽,但還是能借助技術手段來治理,但對一些隱蔽的涉黃內容或交易,平臺的治理手段有限。
例如,法治周末記者加入了平臺的一個名為“小可愛”的“圈子”,在該圈子中用戶達到五十多人時,組建該圈子的用戶就發布了一張圖片,該圖片上有一個名為“假裝情侶福利群”的微信群二維碼。
在該微信群,不時有網友發布黃色小視頻,該群群主也發布了4個黃色視頻網站鏈接,打開4個鏈接后,發現網站上除了視頻外,都在顯眼位置放置了一個醒目的微信公眾號二維碼。
該微信公眾號的名稱為“直播電影”,通過其公布的影視網絡,可以看到電視劇、電影以及黃色影片等。
在記者加入該微信群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內,群里成員已經達到了90多人,不過在“小可愛”的“圈子”中,用戶數才56人。由此說明,該微信群群主不僅通過“假裝情侶”的平臺來吸引用戶,還通過其他途徑來拉人。
“像上述這種情況,群主最終目的是推銷某公眾號,涉黃圖片或視頻只是吸引用戶的工具。這類用戶在各個社交平臺上活躍,發一些具有暗示性或挑逗性的內容,從而吸引用戶,組建用戶群,并將這些用戶發展成自己的微信好友。之后就會頻繁地打廣告,推銷某公眾號或者產品。”曾涉足過該領域的李志勇(化名)告訴法治周末記者。
李志勇表示,這類用戶非常有經驗,他們打著色情擦邊球,做事隱蔽,一旦被發現,就會換一個賬號繼續活躍,想要徹底治理比較難。
隨后,法治周末記者找到“小可愛”圈子的組建者,通過平臺上的“舉報”功能進行了舉報,但對“小可愛”圈子本身,“假裝情侶”卻并沒有舉報途徑。
對于“假裝情侶”上公開或隱蔽的涉黃內容,到底應該誰來承擔責任呢?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對于“假裝情侶”上的涉黃內容,應當是發布者承擔責任。
“誰發布誰擔責,這是毫無疑問的。現在問題的關鍵在于,平臺是否也應該承擔責任。”朱巍認為,若平臺僅僅為用戶提供搜索、鏈接等信息技術服務,而沒有對相關內容進行管理、編輯、排行、處理等,那么平臺適用“避風港原則”,不需要承擔內容監管責任。
但朱巍指出,從目前情況來看,平臺并不僅僅是網絡服務提供者,因此,在出現下列情況時,平臺需承擔責任。
“第一,若熱門貼中含有涉黃內容,那么平臺需承擔責任;第二,平臺上沒有舉報設置,或者雖有舉報設置,但形同虛設,這種情況下平臺就是間接故意,應承擔刑事責任;第三就是平臺都會通過用戶Cookies來為用戶推薦可能感興趣的內容,如果這其中有涉黃信息,那么平臺也應當承擔責任。”朱巍說。
但朱巍指出,平臺并不能僅把治理涉黃內容作為目標。
“何為涉黃內容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就像有的用戶發的圖片并不暴露,但他所發的文字信息卻含有性暗示意味,你能說這些內容不涉色情嗎?”朱巍說。
據了解,我國刑法第363條明確規定,以牟利為目的,制作、復制、出版、販賣、傳播淫穢物品屬于犯罪行為;而在《關于辦理互聯網、移動通訊終端、聲訊臺制作、復制、出版、販賣、傳播電子信息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具體描繪性行為或者露骨宣揚色情的誨淫性的視頻文件、音頻文件、電子刊物、圖片、文章、短信息等互聯網、移動通訊終端電子信息和聲訊臺語音信息,都被認為是淫穢物品。
北京市盛峰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于國富(微博)介紹,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懲治走私、制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的犯罪分子的決定》、國務院《關于嚴禁淫穢物品的規定》,以及新聞出版總署《關于重申嚴禁淫穢出版物的規定》中,都有著對淫穢色情內容的界定。
但于國富表示,即使如此,在管理實踐中對淫穢色情內容的認定卻是難點。“比如社交平臺目前有很多內容,雖然含有明顯的性暗示,但卻不能將發布者的行為定性為違法犯罪,導致打擊力度不足。因此,無論是社交平臺還是執法機關,要想對這一類內容進行治理比較困難。”于富國說。
“我個人認為,應把善良風俗作為平臺治理的標準,這比單純的治理涉黃內容更有意義。”朱巍說。此外,朱巍還認為,落實網絡實名制以及“黑名單”制度,將對平臺治理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