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故事館
??天華社區“你好,鄰居”公益活動。
??劉冬生在剛入住的安置新房中宴請親朋好友。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成都高新區建區30周年,過去的一年里,高新東區的建設持續推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而在高新西區,隨著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建設進入新階段,越來越多產業項目被吸引至此,落戶扎根;在高新南區,樓宇社區不斷發展,來自世界各地的“高新人”逐鹿創業場,一個“高品質城市生活先行區”正在崛起……這些變化即是高新發展歷程的成績單,也是成都高新區“三十而立”的生日禮。
??三十而立再出發,生活、工作于此的高新人對未來充滿了期待。今年,本報繼續關注東、南、西區的3個觀察點位,繼續書寫成都高新區“微觀編年史”,從一個點位的變化透視整個區域的發展。今日,本報推出特別報道,邀您繼續聆聽身邊的高新故事。
??一個功能區規劃
??帶動“公園式”產業園區成形
??“5+2”區域
??高新西區是成都市電子信息產業的重要聚集區之一,在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121.4平方公里的規劃總面積中,高新西區占據43平方公里,承擔著全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重任,“5+2”區域就置身于這片熱土之中。2018年,隨著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建設進入新階段,“5+2”區域里在營企業增長了5家,還有11家在建項目正在快速崛起,道路全部修通,交通更加便利,越來越多產業項目落戶讓“5+2”區域成為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內一塊重要的發展區。
??“還記得今年1月18日我們舉行奠基儀式時,周圍還是一片荒地,現在已經有很多高樓拔地而起,或許我們會成為同一批正式運營的‘盟友’。”站在“5+2”區域一片正在建設施工的廠區內,成都路維光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偉心中滿是對未來的期待,作為目前國內唯一一條可以生產G11大尺寸光掩膜版的企業,路維光電的一舉一動備受矚目。明年3月,項目就要正式竣工,一座廠房已經修建完成,辦公樓也完成了土建工作,正待裝修,目前已經有100多名員工參與設備調試。
??一年前,只有15家企業零星分布的“5+2”區域因為一個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的規劃迎來了新變化,道路、學校、派出所、公園等公建配套日趨完善,路維光電、依米康、微芯藥業、匯利實業等一大批企業紛紛落戶,周圍豐富的高校資源讓每一位和林偉一樣落戶這里的企業家對人才招聘信心滿滿。在功能區建設的帶動下,一個“公園式”產業園區正在“5+2”區域成形。
??從出行困難到路通燈亮
??區域環境整體提升
??走在“5+2”區域的大街小巷,雙向6車道的中軸線——南北大道平坦、寬闊、干凈,曾經的斷頭路全部修通等待驗收,每條主干道的路口紅綠燈有序閃爍,“指揮”著穿梭于企業與企業間的車輛,臨近傍晚,嶄新的路燈為剛結束工作的員工們照亮了回家的路。
??去年此時,多處道路封閉施工,有些路段甚至連路牌都還沒有,放眼望向整個“5+2”區域,荒地到處可見,車輛和行人卻很少看到。“基礎設施建設情況與產業發展所需配套要求不匹配,加上交通也不方便,7.2平方公里的區域只有15家企業落戶。”西園街道辦一號苑社區工作站站長李龍向記者介紹。
??從一片荒地到“公園式”產業園區,“5+2”區域如何實現轉型?自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的規劃出臺后,成都高新區大力推進功能配套建設,通過提升道路質量、增加公建配套、園區環境打造、開辟交通專線等一系列舉措提升區域環境“硬實力”。
??“今年2月, G86公交正式開通,就在本月26日,有軌電車蓉2號線也正式通車,大大方便了員工上下班。”李龍告訴記者,除了出行更加方便外,今年9月,新建的電子科技大學實驗中學高中部正式開學,解決了很多企業員工子女的入學問題,清水河公園樣板段也已經揭開面紗,為居民日常休閑提供了好去處,區域內3條主干道解決了“有燈不亮”問題,無論加班多晚都不用擔心走夜路……這些實實在在的變化,為在營企業創造了優質的營商環境,也讓許多正在尋覓肥沃生長土壤的產業項目看到了這個區域宜業宜居的發展前景。
??從數量增加到類型豐富
??企業服務最具吸引力
??“這些藍色的圖標就是新落戶的企業,4家企業竣工投產、2家行政事業單位建成投用,還有匯利實業、好醫生、遠大蜀陽等一大批企業正在順利推進工期。”李龍指著2017年和2018年“5+2”區域的產業項目分布圖告訴記者。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帶來的變化不僅是企業數量的增加,還有種類的豐富,除了電子信息產業,許多涵蓋傳統制造、生物醫藥、航天環保、綜合能源等多個領域的產業項目都受到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的吸引,向“5+2”區域聚攏。
??吸引不同類型產業項目聚集的不僅是環境的改變,更是服務的提升。今年8月,西園和合作兩個街道簽訂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區域協作戰略合作協議,圍繞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建設共同提供企業和民生服務。“成都高新區電子信息企業蓬勃發展的背后,是區域產業政策的強勁助推,我們要做的就是為企業搭建好人才輸送、校地合作、溝通聯動等多個平臺,幫助企業更好地發展。”西園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左勇說。
??“成都高新區出臺的相關政策讓我們受益良多,未來,我們將把企業的發展目標和成都高新區的發展目標結合起來,進一步推動公司發展。”林偉告訴記者,企業未來的發展將從加工制造向研發制造全鏈條覆蓋轉變,對人才的需求量會進一步加大,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人才是關鍵。“高新西區周邊的高校資源非常豐富,我們很多員工都是畢業于電子科大、西南交大這些高校,希望明年項目竣工以后能夠通過街道搭建的平臺和更多高校建立聯系,我們也會積極融入校企地三方協同創新的大格局中,為將‘5+2’區域建設成高質量發展的標桿和示范而努力。”
??人/物/點/擊
??路維光電設備工程師肖鑫:融入高新生活,見證區域變化
??帶著喜悅,首批乘客之一的肖鑫搭乘有軌電車蓉2號線上班。自今年7月大學畢業后來到高新西區工作,半年的時間里肖鑫在“5+2”區域里一步一步實現著自己的夢想。“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這里的發展前景,這里聚集著很多高科技企業,能夠讓我將所學轉化為人生價值。”肖鑫笑著說。
??肖鑫畢業于成都理工大學,現在是成都路維光電有限公司的設備工程師。從項目奠基儀式上與“5+2”區域第一次邂逅,到如今把這里看作自己的第二個家,肖鑫正在一點一點地融入高新生活,見證區域變化。
??“剛來這里,我們公司周圍的路連路牌都沒有。”肖鑫告訴記者,自己住在高新青年公寓7號苑,每天上下班都要坐公司的班車,遇到加班時,最惱火的就是打車問題。“公司處于設備調試階段,經常加班,有時候下班晚了,等車就要二三十分鐘,車輛還得從距離這里五六公里外調度過來。”
??今年7月,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建設進入新階段,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公建配套設施的完善。“公司門口的流動攤販得到了有效管理,路燈每天都是亮的,下班路上還能看到環衛工人在路面上清掃,讓我覺得我不是一個人在奮斗。”肖鑫說,最讓自己開心的就是有軌電車的正式通車,聽說下一步還會在公司附近規劃新的站點,以后上下班就更方便了。
??從懷揣夢想踏入“5+2”區域到如今成為這里的一分子,在肖鑫看來,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建設帶動著這片區域快速發展。“今年過年,我想把爸爸媽媽接來這里看看我工作生活的地方,相信他們一定能夠放心。我作為新一代的高新人,也會為將成都高新區努力建設成高質量發展的標桿和示范共享我的力量。”
??一個社區在塑形 一座城市在生長
??天華社區
??天華社區籌備組成立于2016年6月。2018年5月,天華社區黨委成立,9月,天華社區第一屆居民委員會成立。天華社區面積11平方公里(繞城外天府大道兩側,西至益州大道,東至錦江河,含天府一、二、三、四、五街),共有17萬人口(其中常住5萬人),35個住宅樓盤(其中純住宅14個),44個寫字樓,3所學校,8個在建工地,4家酒店,6個科技園區。目前已形成由中國最大的專業軟件園區和成都市“地標式”建筑群如會展中心 、中國-歐洲中心、國際人才城、菁蓉匯及住宅、大型商業綜合體為一體的產業型社區。
??時隔一年,從ICON·云端頂層露臺再次眺望,天府大道依舊車水馬龍,城市擴張的速度從未停歇,常常讓人把夜晚途經的客機誤以為是流星。天華社區依然是成都高新區最繁忙、最有活力的區域之一,由此帶來的人口增長催生了多元化需求,也成為社區發展治理面臨的挑戰和難題。
??2018年,天華社區黨委、第一屆居民委員會相繼成立,黨支部在社區35個樓盤全覆蓋,隨之而來的是調動起更廣泛的多元參與,黨建引領的力量更強大;2018年,天華社區外籍人士之家在云端揭牌亮相,國際化社區初生、首個樓宇驛站建成投用,打造了樓宇社區新名片、曾經空曠的社區大廳如今變成了居民最愛光顧的鄉愁故事館……新的場所凝聚了人氣和智慧,幫助天華社區塑造了一個記憶儲存庫,邀請更廣泛的觀眾見證和參與,讓社區發展治理的觸角延伸到城市的每一處“毛細血管”。
??這一年,天華社區正以更為精細且人情味十足的方式,與“人、產、城”展開持續對話和融合,不斷深入地認知、溝通,解讀一個城市社區發展的現實語境,為城市化進程中不斷突破的社區發展治理塑造階段性樣本。
??2018年,天華社區一步步塑形,一個“高品質城市生活先行區”正在崛起。
??從樓宇到街區
??創新探索城鄉社區發展治理新模式
??“今年,社區似乎無處不在,勞動關系協調站建在了公司,政務服務在附近就可以享受,文化活動每周末都在報名。”四川迅游科技有限公司人事主管李琴說。對比年輕人初來的新鮮感,李琴在天華社區工作生活了近十年,仍然覺得這個區域到處都是新的:第一時間玩起新的游戲,開了新的餐廳,孩子進入了新的幼兒園,散步有了新的小游園和花園式街區,“生活配套和產業新政源源不斷、落到實處,我們接收資訊和信息的速度都比其他朋友們快上幾個節拍,可能因為這個區域的心態都是年輕的。”李琴說。
??居民口中津津樂道的獲得感和歸屬感來自于多樣化的社企聯動模式、社區生活性服務業的提檔升級、社會組織提供的專業精準服務,而這些,都是今年成都高新區在城鄉社區發展治理背景下,創新探索城鄉社區發展治理新模式的階段性成果。
??2018年,面積僅11平方公里的天華社區區域人口達到17萬余人,企業6000余家,“大量企業落戶帶來了從業、居住人口的增長,如何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是我們的核心課題。因此,社區要改變過去扁平化的單一服務管理模式,將更精細化的服務垂直深入到各個樓宇中。”天華社區黨委書記王銳告訴記者。
??今年,天華社區以“蜀都中心樓宇社區”建設為核心,在樓宇社區服務驛站內設置了會議區、休息區、勞資糾紛調解室等功能性區域,放置了“自助服務一體機”和自助服務終端機供企業員工、居民自助辦理相關社保等服務業務,為了讓居民少跑路,桂溪街道還推出了“智慧桂溪”微信公眾號,為居民提供了“網上政務大廳,同時,利用數字化服務手段,提升了網格精細化管理服務水平。
??在新的一年即將開啟之時,天華社區再次創新模式,提出以“街區”為單位,整合物業、企業、商家等各方力量,結合“街區”產業結構特征,開展精準化治理。12月25日,首個“聯治街區”黨委在天府一街和二街成立,將以群防群治主題形成共同參與、共同防范、共享平安的新局面。明年,天華社區還將依次在天府二街至五街建立“聯創”“聯育”“聯享”街區黨委,從社區到街區,在更接近城市的末梢有效發動企業、團體和個人參與到街區治理中。
??從生活到品質
??新老居民都有獲得感
??“樓宇社區不僅服務企業上班時間,更重要是的服務員工們8小時以外的生活,引入優質資源,提供更豐富營養的社區文化活動,讓他們有更多平臺展示自己,感受到社區溫暖。”天華社區黨委副書記、居委會主任陳立容告訴記者。翻開手機微信,今年,陳立容的微信好友增加了近千人,幾乎都來自社區,置頂的也都是社區各黨支部活動群、學習交流群、銀泰城影迷群,“從他們24小時的生活軌跡入手,了解他們的喜好和需求。社區黨委更像是家庭聚會的配菜師,我們搜集人們的口味、引入好的食材,放手讓居民享受烹飪的樂趣。”陳立容說。
??今年,“夢想之家”紙造手工坊連辦3場,報名者眾多,居民們用廢舊紙盒與紙板搭建造了30多個理想居所,參與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中的互動性大型裝置作品《居所:他鄉計劃》;“你好鄰居”公益挑戰鼓勵大家向陌生人開口,打破隔閡;Plogging環保公益跑邀請中外友人一同用瑞典“慢跑撿垃圾”的新運動方式參與環保;中式建筑營造分享會、青年導演計劃、戲劇工作坊……更多高品質、突破傳統界限和人群的活動在天華社區舉行,所有活動依據不同年齡、職業的居民需求定制,從社區鄉愁故事館出發,延伸至樓宇、園區乃至企業。
??“今年開放的鄉愁故事館,讓社區有了大變化。”天華社區美岸小區退休居民劉永聯說。世紀城路1029號的這棟低層建筑從昔日的商品樓盤售樓部變為社區綜合服務站,從空曠的大廳到滿載居民新舊記憶的鄉愁故事館,是2018年起免費向公眾開放的活動中心,內部分設老物件展覽區、分享互動區、閱讀區、洽談區和留言區。它見證著社區季節與朝夕變化,亦是社區面向公眾的直接窗口。許多居民循香而來,劉永聯便是其中之一,他拿來了收藏的布票參與展覽,和新老朋友在這里講故事、聽故事,重構一個新型社區的記憶想象。
??2018年,天華社區黨委、第一屆居民委員會相繼成立,有了社區主體,意味著明年能獲得更多機會參與成都市社區發展治理項目和專項資金,吸納培育更多自組織、社會組織多元參與社區治理。“希望每一個居住在天華社區的居民都不會覺得孤單,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圈子,不會一到過年就說要回老家,不再是且認他鄉作故鄉,而是這把這里當成真正的故鄉。”陳立容說。
??人/物/點/擊
??成都高新區愛有戲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社工萬煒:走街串巷 打撈溫暖故事
??“記錄天華社區的故事是鄉愁故事館的核心。今年,我有幸通過這個項目遇見了許多溫暖的故事和溫暖的人。”成都高新區愛有戲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社工萬煒說。5月,他因為打造天華社區鄉愁故事館被調到這里,在短短不到一年時間里,他拜訪轄區學校、企業、樓宇綜合體,與陌生人攀談,到地志辦查閱地情資料,“訪談了幾百人,聆聽他們的故事,把有意思的故事進行梳理、記錄,我們將發起愛好者做后續的文化生產,對這些故事進行創作再現。”萬煒說。挖掘出在地居民的典型故事,通過記錄口述史拍成微電影、小話劇、制作故事冊將成為故事館未來要做的事情。
??在萬煒已搜集在冊的60余個故事里,似乎每一個都有待挖掘:家住龍湖世紀峰景的85后女孩“梨子姑娘”參加小區的跑團,因為愛美食,慢慢延伸出了拼飯團,今天在A家里聚餐,明天在B家里做飯,從食物出發,社區居民對社區鄰里活動積攢了滿滿熱情;退休居民劉天生喜愛收集隕石,還為社區老物件捐贈了一部分,他經常拿著iPad和相關書籍來和萬煒聊隕石的故事;成達佳園居民唐娟是個攝影愛好者,從地鐵沒開通時就居住在此并開始拍攝高新、關注天華社區的變化,并與大家分享……越來越多散落在角落里的人情故事被打撈、收錄,而居民也在從陌生走向熟悉的過程中,相識互助、投身社區、自建自組織、踴躍參與社區發展治理。
??“居民從習慣了被服務到參與社區自治,這是社區發展的過程,也是社區教育不斷培育孵化的過程。”萬煒說。天華社區鄉愁故事館正通過引入各類型社會組織提供服務,吸引不同年齡和職業的社區居民參與社區中。那些或零碎或深刻的源自五湖四海的回憶,都會以不同媒介的形式在故事館里呈現,為一直共處此地的多樣社群提供交集,為來年打開更多可能。
??一顆冬草莓 帶活烈士村
??烈士村
??離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最近的村之一,位于蘆葭鎮,幅員面積2.8平方公里,全村收入主要以傳統農業為主。由于現有水利條件不能滿足農業產業發展需求,2018年經過烈士村村兩委的努力,在去年15畝草莓種植的基礎上,在水源條件稍好的低洼田形成共占地72畝的草莓產業種植規模,實現村民增收100萬元,慢慢從傳統農業向新型農業轉變,進一步轉變村民思想意識,齊心聚力,共建小康。
??眼下正是冬草莓上市的日子,烈士村村委會辦公室門口樹起了一塊“蘆葭鎮烈士村草莓收購點”的牌子,不時有過路的外地人停下車前來詢問售賣草莓的具體地點。順著村上工作人員的指引,他們找到采摘草莓的大棚,和村民們順利完成一單單交易。
??一年前,烈士村的草莓地只有15畝,經過一年時間的產業扶持和發展,如今已經形成占地72畝的草莓產業種植規模。技術成熟、銷售渠道完善,草莓產業正逐步向“一村一品”產業模式發展,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新的增長點。“別小瞧這一顆顆的草莓,它可是我們村鄉村振興、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村支部書記程正輝滿懷信心,依靠這小小草莓,離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最近的村之一——烈士村,還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15畝到72畝
??技術支撐推動規模擴大
??沿著鄉道一路行走,一座座白色的大棚首尾相接,布滿了烈士村冬日的田野。大棚內,忙碌的村民們蹲在壟溝里,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草莓的萼片,輕輕一扭將一顆顆色澤鮮紅的草莓采摘下來放到一旁的竹筐里。
??去年,村上還沒有大片的產業,甚至連大棚都很少見,如何構建產業規模化成為阻礙全村發展的重要瓶頸。“產業沒有規模,吸引不了經銷商前來收購,盈利效益差,村民的收入就上不去。”烈士村黨支部書記程正輝告訴記者。
??要突破瓶頸發展規模化產業,資金和技術缺一不可,烈士村依托蘆葭鎮發放的產業扶持資金,培養骨干農民和貧困戶發展草莓產業,同時通過蘆葭鎮草莓專業合作社統一采購的優勢,降低生產成本。
??生產成本解決了,技術成為農民種植上的實際問題。為此,只要鎮上召開技術培訓會,烈士村村委會就會組織草莓種植戶參加,還積極邀請農業技術人員到村上進行現場培訓,在田間地頭面對面進行技術指導,解決大棚溫濕度管理、草莓栽培的適宜定植時間和保溫時間等問題,為草莓種植戶節本增效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有了資金和技術的保障,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加入到草莓種植這個項目中來,全村的產業規模開始逐步擴大。”程正輝說,如今全村草莓種植從去年的15畝增加到72畝,草莓種植戶也從原來的3戶增加到9戶,規模化發展讓草莓成為烈士村重要的支柱產業,為品種特色化和經營產業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人均純收入增加
??產業發展帶動村民增收
??“家里的1.1畝地都流轉出去了,每年能有1100元的承包費用,在村里的草莓基地打工1個小時10塊錢,每個月也至少能拿2000多元。”村民張瓊英邊忙著手中的活邊說話。自從村上大規模發展草莓產業,她就將自家的地全部流轉,自己長期在草莓基地務工,一年能掙兩萬多元,收入比以往種地靠天吃飯更加穩定。
??張瓊英工作的草莓基地,是本地村民葉勝普今年和其他人一起投入60多萬元建成的。該草莓基地共流轉了村上38畝土地,帶動了周圍20多戶村民增收,幫助他們實現了“一塊地兩份收入”。
??“今年在去年的基礎上全村總收入同比增收可達到100萬元,人均純收入約14000元左右,同比增加約700元。”程正輝告訴記者,產業發展解決的不僅是收入問題,也正在改變著村上發展乏力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回鄉創業,激發了鄉村發展活力。”
??毛治群就是回鄉創業的年輕人之一,放棄外地的服裝生意回到烈士村開始種植草莓以來,她積極學習技術,現在儼然已經成為半個“土專家”,經常幫助其他種植戶解決問題,在市場機會把握、新市場開拓等方面也影響著村里人。
??如今,烈士村立足地方資源優勢,深挖潛力,正積極思考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生態草莓高端農產品已然具備一定基礎。程正輝告訴記者,今年種植的草莓除了前來采摘的客人以外,越來越多的經銷商開著車來收購,將草莓賣到了更多地方。未來,期望依托正在建設的天府國際機場,依托航空運輸便利條件,助推烈士村打造自己的特色農產品品牌,讓現代農業“走出去”。
??人/物/點/擊
??安置房居民劉冬生:住進“1公里生活圈” 迎接新生活
??12月25日中午12點,烈士村村民劉冬生位于蘆葭鎮葭新社區的安置新房外,飄散出誘人的飯菜香味,伴隨著的是一大家人的歡聲笑語,為寒冷的冬天平添一絲溫暖。搬新家,要擺宴,是村里一直以來的習俗。在入住新房子10天后,劉冬生請來親戚朋友團聚在一起,和他們分享如今的幸福生活。
??“這里還有一個陽臺,里面有3個房間,總共106平方米。”在劉冬生的介紹下,這套安置新房的詳細設計和精致裝修漸漸出現在記者眼前,嶄新的家具、齊全的家電,都是一家人精心挑選配置的。
??最讓劉冬生滿意的,是小區周圍的環境。出家門不遠,就是蘆葭中學,劉冬生的女兒在這里讀初一,以往要花幾十分鐘的上學路如今只需要幾分鐘。再往里面走一走,社區衛生服務站、文化活動中心、農貿市場等社區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基本都在住房小區“1公里生活圈”里。
??“住進來感覺和城里頭的小區沒有啥子區別,買菜休閑都很方便。”劉冬生說,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而如今搬進新房子讓這場夢成真了。為了照顧家里,他還準備就在附近找一份保安工作,心里有了安穩踏實的感覺。
??記者離開時,劉冬生的妻子還在廚房里張羅著飯菜,劉冬生則給在外地工作的大兒子打電話說了說家里的情況,然后招呼親戚們坐在飯桌旁,大家一起端起酒杯,迎接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