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16年,正如很多媒體大咖所預測的一樣,微信公眾號的閱讀率持續走低,校園公眾號也不例外。對于高校新媒體而言,2016年是挑戰,也是機會。經歷了資本寒冬和時間沉淀后高校新媒體,2017年會怎樣呢?

內容同質化加重,文章閱讀率兩極分化
根據掌上大學發布的《2016中國高校新媒體藍皮書》數據,2016年以來,校園公眾號推送文章的打開率跌至10%,運營比較好的公眾號打開率保持在12%左右。而高校新媒體更多的是通過功能或活動保持粉絲活躍度。
如今,高校新媒體在內容創作中普遍會遇到兩大困境,一個是官微的強勢,另一個是同質化嚴重。官微的強勢是無可避免的,學生會等組織相比于自媒體雖然自由度較低,但勝在更新穩定,內容質量有保障,而且有學校方面的額外支持;高校新媒體要想在內容方面脫穎而出,需要很高的內容創作水平或者打擦邊球,畢竟,在同一個校園內,官微和自媒體所觀察到的學生動態、時間節點幾乎都是一致的,大家都在賣萌、都在逗逼,內容同質化非常嚴重。在這種背景下,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定位明確、內容有趣的高校新媒體仍可保持高打開率,但大部分都運營平平。所以,文章打開率的兩極分化會越來越大,自媒體平臺想要沖出重圍,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而這批能夠突圍的自媒體將會獲得更多的商業資源。
評論:引用作家斯蒂芬金的話,“如果我墻上的釘子再也支撐不住退稿的重量,就用長釘替換它,繼續寫。”
互動趣味性增強,培養用戶粘性
大多數高校新媒體雖然在內容輸出上可能比不過官微,但優勢在于靈活多變,擅長打“游擊戰”,可以不斷嘗試新的運營方式,接入各種新奇有趣的功能,例如查詢快遞、代取快遞、表白墻等,也可以參與一些大范圍的校園策劃活動,比如掌上大學多次聯合支付寶校園、騰訊體育、百度、網易、滴滴出行、蘇寧易購、海爾、去哪兒網、統一、唯品會、聚美優品、雪花啤酒、58同城、藍色光標等品牌企業進行校園營銷,推出的《七夕單身狗送玫瑰》、《圣誕送蘋果》、《京東情人節求愛簽》等活動,借助好玩的半商業化的H5活動不僅可以增加粉絲的活躍性,同時不至于讓學生反感。也可以定期做一些中小型的線下活動,建立社群,還可以通過承接商業軟文的方式,給學生送禮物送福利,培養用戶粘性。這些是官微難以做到的。
結論:夾縫中求發展,自媒體也可以過得很精彩。
眾媒時代,著重打造自媒體矩陣
眾媒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流量去中心化,各大平臺群雄逐鹿。高校新媒體人本身就是校園KOL,再加上對媒體運營的豐富實戰經驗,最適合建立自媒體矩陣,聚合個大平臺流量,打造自媒體品牌。適合的高校新媒體矩陣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微信朋友圈+公眾號+社群+其他,另一種是微信朋友圈+直播+短視頻+社群,隨著團隊成員的組建以及技術門檻的進一步降低,之后會出現更多的組合形式,類似“二更文化”(二更視頻+二更食堂)的自媒體矩陣會越來越多。
評論:百家爭鳴的流量平臺,注定是自媒體矩陣打造的溫床。
社群經濟凸顯
社群經濟是近幾年的熱詞之一,尤其是在以羅振宇為首的自媒體興起之時,社群經濟被炒得沸沸揚揚。到了2016年,微信小程序的高調登場,直播等視頻媒體的發展,公眾又把焦點移到了網紅經濟、粉絲經濟上。筆者認為社群經濟的繁盛時期實際還沒到來,高校新媒體重視社群建立以及社群維護,社群經濟的風口不會遙遠了。
網紅經濟、粉絲經濟等概念之下,媒體的傳播速度確實很快,而且媒體形式、媒體平臺也層出不窮,給內容創作者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展示途徑。但其中的不足也很明顯,用戶增長紅利已過,以及內容的嚴重同質化,使得獲取新用戶的成本變得越來越高,要么采取新穎的媒體形式獲取新用戶,要么維護好社群不斷深化品牌。對于高校新媒體而言,深耕社群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社群的發展最看重垂直化和本地化,高校新媒體深挖本地化具有先天的優勢,畢竟粉絲是本校學生為主,通過垂直化的內容建立壁壘,讓粉絲離不開你。再結合自媒體矩陣,比如朋友圈、B站、知乎Live等,接入垂直化的商業資源如軟文廣告、福利發放等進行合理的流量變現,平臺才能持續發展。因此,2017年垂直化的高校新媒體的收益會越來越高。
評論:社群化、垂直化的自媒體,2017年或許會騰飛。
內容付費成常態
2016年誕生了許多內容付費平臺,像得到App、分答、知乎Live、喜馬拉雅FM都在為內容提供平臺,效果也很不錯。2017年內容付費會繼續發展,所有的內容平臺都會加入付費閱讀的功能,甚至很多會推出包月、包年的服務。說不準哪一天微信會推出文章付費閱讀功能呢,屆時,成功IP化的自媒體會是大贏家。
評論:流量變現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內容付費。
新媒體形態更加多元化
隨著互聯網產品的發展和迭代,大大降低了內容制作的技術門檻,不會用PR、AE的校園媒體人也可以采用短視頻、直播的方式,同樣可以做出不俗的視頻內容,內容呈現形式也隨之而豐富起來,文字+音頻、文字+視頻的形式不再新穎,校園新媒體還可以在頭條號、百家號上輸出內容,在荔枝FM、網易云音樂上當電臺主持人,在斗魚、映客、花椒、一直播上當主播,豐富自身新媒體形態的同時,形成自己的媒體矩陣。一些高校新媒體人甚至還推出了本校的自制劇,在網絡上頗受追捧。2017年高校新媒體形態會更加多元化。
評論:高校新媒體,百花齊放。
廣告兩極分化和垂直化
一方面廣告和內容的結合會越來越緊密,會更加注重互動性。2017年廣告的形式會兩極分化:硬廣更硬、軟廣更軟,硬廣會發展成明擺著是廣告,但你卻還是看完了,咪蒙就不用說了,回顧一下去年騰訊動漫APP聯合薛段子手推出的H5廣告《薛之謙2個月沒寫段子,結果憋了個大招》,騰訊動漫APP下載量大幅度提高,進一步鞏固了行業霸主地位,會有更多的廣告采用大型策劃的方式,推送形式會采用多平臺聯動,資本的投入也會增加,一些類似校園周邊商家的小預算廣告在今后會越來越沒有市場。
再者,廣告的垂直化也會凸顯,隨著精準的校園媒體營銷平臺的發展,比如中國最大的校園媒體平臺掌上大學,廣告的投放更多地會針對地區、行業、興趣等方面進行,廣告效果會進一步提高。
評論:高校新媒體營銷,廣告越來越個性化。
高校新媒體資本化是趨勢
從2016年開始,內容創業得到普遍的認可,資本也踴躍入場,變現能力卻參差不齊。2017年,將會有更多資本進入。對于高校新媒體而言,這是一個重要的機遇。不會流量變現和借助資本力量的高校新媒體是做不長久的。資本化的運作,不僅可以加速高校新媒體的裂變式發展,同時進一步加劇兩級分化。高校新媒體,力量分散,形成單打獨斗的態勢,很難形成強有力的品牌效應,也難以發展壯大。背靠大品牌,借助資本的力量,聚合分散的新媒體源,打造極具影響力的校園媒體平臺將是2017年的必然趨勢。
評論:積沙成堆,優勝劣汰,品牌才是最強力量。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