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一號文件”《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出臺,這已經是連續16年國家聚焦于農業。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明確了支持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政策,農產品電商的關注度又一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目前,無論是電商,還是傳統企業,都在積極進行農產品電商布局。
今年,各大電商平臺發布的“年貨節大數據”均顯示出農村電商發展的旺盛活力。在阿里巴巴平臺,貴州辣椒醬5小時內賣出8萬瓶,洛川蘋果11小時就賣掉18萬斤;在京東年貨節,生鮮品類銷量較去年同期日均增長近4倍,進口生鮮銷量同比增長超過14倍。農村已成為各大電商擴容的主陣地。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農產品電商的發展,物流產品標準化、物流規模化等基礎問題建設的日漸完善。在規模化種植以及冷鏈物流日益發展的未來,農產品平臺的銷量規模正乘著春風成倍增長。
多方強勢布局農產品電商 ?欲尋破局之道
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鎖定三農問題。而經歷了2016年的“成長期”后,農村電商預計將在今年進入實質性的“攻城略地”階段,各大平臺正在加緊布局農產品電商。
事實上,從2014年開始農村電商的發展呈現出蓬勃之勢,各電商企業經歷了此前的“下鄉刷墻”造勢后,開始深入布局。據了解,目前全國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已超過4萬家,其中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已達5000家。2016年,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2200億,增長超過50%。
剛剛過去的一年,各部門支持農村電商的政策文件密集出臺,多達40個。這促使了農村電商由“藍海”迅速變成“紅海”,促使各農村電商平臺探索不同的發展模式,尋求破局之道。
對于不少農民而言,有了互聯網,農產品仍然愁賣。一方面是因為農民“觸網”意識不強,習慣了面對面的交易方式,且存在不信任感,想創業當電商的農民不敢冒險把資金投入到運營當中;另一方面是因為農民大多是一家一戶經營,規模較小、沒有品牌,又缺乏對電商運營的相關知識,導致信息不對稱,難以打開大城市的市場。
互聯網發展迅猛的今天,如何“讓農村成為引人入勝的天地、農業成為令人向往的產業、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焦點,更是各大農業電商平臺的終極目標。
農村電商競爭持續激烈? 優勝劣汰
從發展態勢來看,農村電商已經完成由成長期向發展期的轉型。農村電商的滲入,使得農產品電商零售持續快速增長。消費者動動指尖,就能買到各地農村出產的土貨。目前,中西部地區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呈現出跨越發展態勢,不僅增速超過了東部沿海地區,而且交易品種日益豐富,最初以一些干貨和加工品為主,現已覆蓋到休閑農產品的全部種類。
來三斤CEO陳選燦表示,隨著政策的引導,當前涉農電商發展迅速、市場空間巨大但滲透率較低,在一號文件等政策扶持下,作為電商領域“最后一片”藍海,農產品電商也站在了投資的“風口”之中。
但是,雖然涉農電商行業欣欣向榮,政策向好,但是發展速度緩慢。陳選燦指出,目前涉農電商的問題在于,雖然有巨大的需求缺口以及廣闊的市場空間,但依然受困于農產品種植、生產、供應鏈管理復雜性的桎梏,導致大部分農產品難于標準化從而真正變成快消品。
涉農電商的多數不盈利的現狀主要在于基礎建設不夠。農產品電商形勢復雜,其產品鏈條長、毛利率低、冷鏈運輸不完善、損耗相對較高。而在此背景下,農產品電商的價格戰卻早已開打,這讓利潤空間本就低的農產品垂直電商根本無法支撐。
對此,來三斤CEO陳選燦持樂觀態度。他表示,日常消費的農產品能有5%的毛利就很高了,不少商品在平臺上銷售都是在虧本經營。競爭在所難免,但這個市場會漸趨冷靜、成熟,能夠生存下來的一定是契合這個市場、遵循這個市場、并能夠為消費者創造價值的優質電商。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