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投資人的競相追逐,不過都是一廂情愿。
整個2016年,虛擬現實、共享經濟、人工智能這三個領域自始至終都是科技圈所矚目的焦點。從他們其中拿出來任何一個,都有著大量擁蠹宣稱其能主導時代。然而寒冬陰影之下的一整年過去了,這些領域卻都是雷聲大雨點小。除了飽受爭議占領著媒體的大幅版面之外,真正創造的價值卻顯得遙遙無期。
投其所好,是國內創投圈多年不改的陋習。
曾與幾位業內人士交流探討,他們均認為這三個領域只是表象浮躁,從現狀來看短期之內都難以破局。若真想成氣候,則需要更加細致和深層的挖掘。甚至有投資人認為,在今年他們受到的質疑會越來越多,行業內每一個跟風者將在接下來仍將持續的寒冬中,為自己的跟風而付出代價。
虛擬現實從2015年就開始廣泛受到資本市場關注。然而經歷了2016年,行業創新力仍然沒有表現出來。
硬件無疑是大廠的天下,價格低廉的手機盒子等簡易設備嚴格意義上來講根本不屬于科技創新范疇。看似火爆的廉價設備消費市場,只是低端制造業的饕餮盛宴:毫無技術壁壘導致嚴重的同質化,價格敏感一步一步將產品推到劣質的邊緣。
真正的VR/AR設備價格高昂,消費場景大多都在零散分布的線下體驗館。真正的需求還未被挖掘出來。成本對于硬件大廠來說,都是現在面臨的最頭疼的問題。從索尼、HTC等廠商的定價機制來看,至少在成本控制方面虛擬現實技術成熟仍要三年左右時間。此前,一位HTC的高管在虛擬現實設備至少還需要3-5年才能真正成為主流。
而對于初創團隊來說,硬件的戰場是他們無法涉足的。于是此前,國內的眾多VR團隊將目光聚焦在內容。但是硬件都成問題,內容又靠什么生存。在當下惡劣的資本環境之中,VR的內容生產又憑借什么來渡過硬件成熟的這一段空窗期?
那么,虛擬現實的生存之路又在哪里?心元資本投資副總裁楊濤根據此前投資過的VR項目總結道:“VR領域的創業,目前來看最關鍵的是抓住有效應用場景。例如教育、看房之類,容易在技術層面實現并且變現的模式,才有可能在這段空窗期生存下來。除此之外的大量創業企業將在這段時間倒下。”
人工智能將成為未來幾乎所有行業的標配。這幾乎是科技圈所有人的共識。但是,人工智能是一把虛火,這也是幾乎是創投圈所有人的共識。
自百度在對外的發聲中將自己的定位從大數據換成人工智能之后,仿佛一夜之間,只要能和數據、算法沾點邊的公司,都對外聲稱人工智能。有位某圖像識別公司的朋友私下透露,他們所謂的人工智能,只不過就是“人工”+“智能”而已。
不僅從技術積淀來看,國內的人工智能技術和人才積累與國外相比尚存在著一定差距,而且此前李開復在一次媒體活動中指出,人工智能領域國內外更重要的還是人才差距。大多數打著人工智能旗號的創業公司,其底層算法還是核心數據,都難以支撐用人工智能去執行某項業務,甚至本質上和人工智能并無多少關系。
就這樣大量的創業公司拿著人工智能的噱頭招搖撞騙,而資本對于人工智能的一廂情愿和科技評論對于人工智能的熱捧更加的助長了這一趨勢。
而在巨頭和技術頭部的企業持續在領域內發力的情況之下,名義上跟風的企業逐漸的將會在市場中原形畢露。而隨著人工智能退潮期的出現,人工智能領域將整體遇冷。
說白了,這是一個玩硬技術的領域,現在談商業模式創新還為時過早。
對于社會效應來說,共享經濟給人們帶來的愿景恐怕是最美好的。共享意味著資源的優化配置,這是人類文明社會一直在追求的東西。
然而從Airbnb在中國的落地遇冷和共享出行的飽受質疑來看,人們對于共享經濟的期待還是過于美好了。當然,共享經濟所存在的問題更多的是市場存量的不足。就拿本土最受矚目的共享出行包括共享自行車來說,資本對其的追逐使它們估值超過應有的市場存量,成為了發育畸形但也死不了的怪獸。
且不說Airbnb在中國落地就面臨著舉步維艱的問題,無論是機動車和自行車的共享出行都遲遲不能找到可行的盈利模式。滴滴融資數百億,其商業模式至今尚未得到驗證,而摩拜和ofo的創始人更是直言為找到有效的盈利途徑。
資本寒冬持續之下,這些吸收了大量資本投入的共享經濟企業只是在自己的圈子里玩著一輪一輪融資并購的游戲。說到底,真正的市場存量和資本投入之間的差距越大,就越難以找到有效的商業模式,離上市退出也就越遠。
接下來,由于無法退出,資本將逐漸的清醒并且淡出共享經濟領域。在失去了資本持續輸入之后,共享經濟也便成為一個空架子。無論是現有的共享出行和自行車還是未來將出現的共享XX,最終都將成為一門小生意。
創頭條(Ctoutiao,com)原創文章,本文作者:Eyan 專注于股權投資領域。
聯系郵箱:zhouruizhi@ctoutiao.com 歡迎與我探討相關問題。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