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如期而至,而且沒有懸念的關于農業。對于這一點,人們并不陌生。從2004年以來,每近兩會便會有事關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發出,以凸顯“三農問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當然,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有屬于自己的時代語境,比如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由習近平于2015年11月提出,以破局隨著人口紅利衰減、“中等收入陷阱”風險累積、國際經濟格局面臨深刻調整等引致的國民經濟“新常態”的挑戰。供給側改革攜手農業,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做出論斷,“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19年中央一號文件,40年農業發展路
中央一號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發的第一份文件,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開始發布了新中國的第一份《第一號文件》。從1982年到1986年,中共中央連續五年發布以農業、農村、農民為主題的一號文件,對當時的農村改革以及農業發展做出針對性的規劃;經過短暫的中斷,從2004年至今,“三農”再次成為中央一號文件的主角,中央政府關注的重點也從“促進農民收入增加”,轉換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斗轉星移,時間在流逝的同時,時代也賦予當事人新的命題。

相應地,農業、農村以及農民的喜人變化,也不斷地訴諸于報端。其中,廣泛被媒體引用的數據有糧食產量、農民人均純收入以及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從2004年至2015年,糧食產量實現了連續十余年的增產,從46946.95萬噸增至62143.92萬噸;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7916.6元,比2004年增加了4980.2元,年均約增加622.5元;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從2004年的2184.7元增長到2012年的5908.0元,增幅為170.4%。數據之外,烙印在中國人記憶里面的農業大事件發生于2005年,這一年歲末,免除農業稅的惠農政策以法律的形式被固定下來,9億農民從此告別了繳納農業稅的歷史。上世紀八十年代,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也在中國經濟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亮麗的數據之外,一些發展中的問題同樣不能忽視。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院長徐勇曾將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劃分為3個階段,“黃金十年(1978-1988)”、“曲折的十五年(1988-2002)”以及“歷史跨越的五年(2003-2007)”。在“黃金十年”,農民的心情愉悅。中央政府也頗為重視農業的發展,從1982年到1986年,連續5年的1月,都發布了惠農的“一號文件”;曲折的十五年里,隨著中國改革的重心從農村轉移到城市,農民開始離開土地,離開居住地,流向珠三角、長三角等嶄露開放曙光的城市,并由此形成了綿延至今的“民工潮”。但是土地拋荒、失落的鄉村、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缺乏等衍生問題也接連出現。問題不容回避,歷史跨越的五年,中央政府從2005年底提出新農村建設,到用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開始反哺農業,回報農民,扶持農村。而跨越的五年之后,農業的扶持政策更加新穎和深化,無論是從“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加快水利改革發展”、“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還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無不體現這一點。
農業天地廣闊,已有先行者在耕耘
2016年10月,《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便是政府銳意深化三農改革的代表。該意見將流轉土地上的經營權從承包經營權中分離出來,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并行,允許經營權進行轉讓和抵押融資。土地經營者權益的保護被加強,土地經營權也放活了。它被業內稱為“三權分置”,是繼土地“招拍掛”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土地政策的調整。

其實,上世紀90年代以來,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離探索已在各地展開。重慶、江西、浙江、安徽、四川等地便是先行先試的地區之一,各地通過出臺文件,鼓勵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穩定承包權、搞活經營權,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截至2016年8月,全國各地正在加緊構建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土地經營權市場交易體系,由村級服務站點、鄉鎮級流轉中心、縣市級交易市場組成的流轉服務體系正在逐漸形成。據不完全統計,縣(市)級以上土地流轉交易市場已建有1324個,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也達到了17268個。
而政策紅利的釋放也點燃了一大批企業家的土地熱情。為了進軍農業,柳傳志表示“我豁出去”了。媒體報道顯示,聯想集團,先后于2010年、2013年,成立農業投資事業部、正式推出現代農業品牌“佳沃”,開售藍莓和獼猴桃;劉強東,也在微博上透露,要回老家租賃5000畝地種無農藥無污染的大米;2014年,馬云養奶牛的消息在商業圈瘋傳。原來是由馬云聯合發起的云鋒基金及中信產業投資基金將參與投資伊利子公司畜牧公司;雷軍也不甘人后,2015年在順為資本年會上表示,農業互聯網將成為順為資本新的核心投資領域;在華平基金干了20年高管的孫強也不甘寂寞,在東北種起了地,并在2016年表示要在三年內將兩家農業種植公司在國內上市。
其實,看到農業轉型紅利機遇的大有人在。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農業行業投資現狀及未來趨勢》研究報告分析,從2013年起,農業產業股權投資熱度劇增。截至2015年底,農業領域投資案例數達498例,相比2013年增加300%,投資金額達到103.99億美元,相比2013年增長460%。從投資所涉及的具體細分領域來看,農產品&食品加工以及農產品流通兩個領域成為資本關注的重點,分別占到了2011年-2016年上半年總投資案例數的37.6%和22.6%。長期以來,中國農業生產依然不改“小農化”的本色,一直處于較為分散的生產狀態。最近幾年,規模化、產業化的趨向才露出“苗頭”,并為大資本的進入提供了可能性。
《農經》雜志曾于2015年發布了該年度在農業領域表現突出的10家投資機構,并將它們的部分投資案例做了盤點,詳情請見下圖。通過對被投案例的掃描,不難發現,除了像現代種業發展基金投資集中于種業領域外,大部分被投企業與終端食品消費密切相關。而且擁有相對完整產業鏈的公司都更易受到投資機構的青睞。比如圣農發展,這家集飼料加工、祖代與父母代種雞養殖、種蛋孵化、肉雞飼養、肉雞屠宰加工為一體的上市企業,曾先后獲得達晨創投、KKR的青睞。百年栗園、金塔股份等類似的公司也不外如是。

令人意外的是,互聯網+農業的初創企業并未進入到這份名單當中,但這只能說明資本在選擇農業標的的偏好,不能“抹殺”互聯網和農業結合的生態化反。其實,農業領域的創業機構,比如一畝田、鏈農、美菜、飯店聯盟、優配良品、豐收俠等也相繼獲得了數額不菲的融資。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農業將對生產、流通、經營、金融服務、人才培養等農業產業鏈各環節進行深度改造,優化農業供給側,提升農業運營效率和質量。通過互聯網、云技術、傳感系統、物聯網、農業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的應用,農業將舊貌換新顏,一改往日粗放低效的農業生產方式,逐步實現智慧農業、精準農業和高效農業。像“最火”也最受爭議的一畝田便是使用科技改變農業的實踐者之一,據其創始人兼CEO鄧錦宏在一次演講中透露,“你們每天吃的食材有20%可能就是一畝田提供的。”一畝田只做三件事情,一是用大數據來建立一個信用體系;二是用互聯網來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三是用規模來制定行業規則。
也不難看出,目前無論是資本還是互聯網創業,主要集中在農產品的深加工、農產品流通,難得的默契一致。資本的步伐遠遠沒有農民圍繞著農地產權走的更深遠、更勇敢,也遠遠沒有觸及到農業供給側改革所應具備的內涵。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農辦主任、中央財辦副主任唐仁健曾表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簡單的少種點什么、多種點什么,而是涵蓋范圍廣、觸及層次深的一場全方位變革。”
我國農業發展勢不可擋,就整體發展趨勢來看,或將向著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深加工、標準化、信息化、生態化以及社會服務等方向迭代升級。而無論是哪一個方向,都需要資本更為深度的接觸。
農業會成為下一個萬億級別的增量市場嗎?毫無疑問。
(來源: 投資界 作者:Julian)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屬于原作者,不代表清科私募通立場,轉載請注明出處。
更多資訊請關注微信ID:pedata
2023-11-14 清科研究中心發布了 《衢州,打造長三角創投新勢力“第一城》的文章
2022-06-20 清科研究中心發布了北京市朝陽區企業融資路演系列活動—數字經濟專場的活動
2022-03-04 清科研究中心發布了引鳳筑巢·融金朝陽——北京市朝陽區企業融資路演系列活動 專精特新專場的活動
2022-03-04 清科研究中心發布了百家基金進航城-數字經濟專場的活動
2022-02-23 清科研究中心發布了 《清科創業旗下PEDATA MAX全新升級!》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