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上搜索“創新”,會出現大約1億條結果。在谷歌上搜索“innovation(創新)”,會出現4.99億條結果。
中國政府的十三五發展理念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創新被放在了第一位。在騰訊的企業文化中,也有創新的身影。(正直、進取、合作、創新)
這是一個人人都在談論創新的年代,可為什么創新又如此之難?
1、創新者窘境:柯達的“悲劇”

?
當人們談論創新時,美國柯達公司的“悲劇”流傳甚廣。
1975年,柯達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臺數碼相機。22年后,柯達推出全球第一款超百萬像素商用數碼相機。
但是,在2012年,也就是柯達發明數碼相機37年后,這家美國巨無霸企業卻因為背負67.5億美元債務而被迫申請破產保護。
非常富有諷刺意味的是,導致柯達破產的原因恰恰是數碼相機的流行,讓該公司賴以生存的傳統相機膠卷業務江河日下。
柯達親手將自己送進了墳墓。在發明數碼相機后,它為了保護自己利潤豐厚的傳統相機膠卷業務,并沒有對這項技術進行大規模推廣。最后,競爭對手在數碼相機上發力,對柯達實施了“降維打擊”。
2、創新定律:讓巨人倒塌,讓后來者居上?
創新者面臨的窘境有很多,柯達的“悲劇”只是其中一例。
創新定律一:路徑依賴。
一個企業,或者一個人,在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會讓其成功的“路徑”產生嚴重的依賴。但世易時移,這種“路徑”開始變得過時,最終導致這個企業或者這個人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微軟在PC時代的所向披靡,成為它在移動時代的巨大包袱;諾基亞在功能機和早期智能手機時代的巨大成功,成為它在大尺寸、觸屏智能手機時代來臨時,被蘋果和三星打得落花流水。
每當一個行業發生革命性變化時,這個行業的現有巨頭往往不知所措,最后被新晉巨頭在競爭中蹂躪,慘淡謝幕。
?
即將退市的互聯網巨頭雅虎是這樣,深陷困境的全球PC霸主聯想也是這樣,這兩天傳出一封情懷滿滿的創始人辭職信的開心網同樣也是這樣……
創新定律二:自驅力是創新的內在動力
有人開玩笑說,獅子為什么跑不過羚羊?答案是:因為對于獅子來說,這只是一頓早餐,但是對于羚羊來說,卻事關身家性命。
?
自驅力的大小,決定了看似違背常理的結果。
這就是為什么一些大公司在新興業務領域往往干不過初創公司的原因。因為對于這些大公司來說,這不過僅僅是又多了一項業務而已,成了很好,不成,也不會傷筋動骨。但是對于那些初創公司來說,每一步都是背水一戰,成敗在此一舉。
正因如此,我們看到中國移動的飛信干不過QQ,更干不過微信。因為QQ和微信是騰訊安身立命之本,而對于依靠海量用戶躺著掙錢的中國移動來說,飛信只不過是一項新業務而已。?
創新定律三:客戶需求是創新的牽引方向
創新除了要解決自驅力以外,還要解決創新的目的之所在。
對于一家企業來說,只有基于客戶需求的創新,才能最終產生實際價值。否則,好比是學會了屠龍術,但卻因為現實世界沒有龍而發揮不了作用。
美國貝爾實驗室是通信網的誕生地,這里的發明創造共贏得了7項諾貝爾大獎。但在今天的通信行業,貝爾實驗室卻難覓蹤影。究其原因,還是實驗室的發展脫離了客戶的實際需求,轉而為滿足科學家自己的探索服務。
不能滿足客戶實際需求的創新,往往會因為沒有客戶買單而難以為繼。
定律四:顛覆式創新是后來者的制勝法寶
美國科技狂人埃隆·馬斯克在進軍汽車業的時候,他并沒有想到僅僅是要造一輛更好的汽車,而是選擇了要造一輛非常不同的汽車。
相對于底特律巨頭們的現有汽車而言,特斯拉致力于制造純電動汽車。
而純電動汽車這一顛覆性技術,恰恰可能成為特斯拉挑戰世界汽車巨頭的“入場券”。
?
對于后來者而言,要以強者的方式打敗強者,簡直不可能。這么多年來,比較成功的例子可能也只有華為一家了。華為憑借“以客戶為中心”的信條,最終以愛立信等西方通信巨頭最擅長的方式,在通信領域超越了這些友商,站在了世界之巔。
在中國互聯網的戰場上,BAT(百度、騰訊、阿里)三巨頭企圖進軍對方核心領域的努力都沒有成功:騰訊在搜索上干不過百度,阿里在即時通信上干不過騰訊。
同樣的道理,打敗英特爾的不是AMD,而是ARM;打敗微軟Windows的不是蘋果的Mac OS,而是谷歌的安卓。

后來者利用顛覆式創新,對當前的市場領導者實施“降維打擊”,將會造成非常慘烈的局面。?
3、創新是貪婪和夢想的游戲?
在進入21世紀后,美國已經遭遇兩場較大的經濟危機,但時至今日,美國的創新能力仍然傲視全球。
這是為什么呢?
有人說,美國教育從一開始就杜絕灌輸,強調批判性思維,使得創新人才更容易出現。
還有人說,美國整個社會比較包容,對創新失敗有更大的容忍度。
我個人認為,上述說法都有道理,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美國的創業、上市和風險投資等制度安排,充分調動了人性中的貪婪為創新服務。
?
不能排除,硅谷的那些創業者們,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純碎的道德追求,不可能帶動成千上萬的人克服常人難以忍受的壓力,前赴后繼地去創新、去創業。
能真正驅使人的只有人性。貪婪便是深藏在人類DNA之中的特征之一。創業,可能是因為夢想,但更可能是因為有朝一日可以出售公司或者上市,讓創始人早早解決財務自由并走上贏取白富美的人生巔峰。
?
對于那些風險投資人來說,貪婪更是資本的天然屬性。投上10個創業項目,也許有為了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初衷,但更大的動力在于,所投項目一旦成功,將獲得幾十倍、幾百倍、甚至幾千倍的回報。
空洞的口號、無聊的說教、強制的要求、仔細的規劃……這些,都不能足以產生創新。
所以,我們不要糾結于員工和干部不想去創新,我們更應該專注于創造一種環境,讓員工和干部可以從創新中獲得最大的好處。只有當創新能夠給人們帶來現實或預期的回報時,創新才會成為一種風潮。
對物質財富的看似“貪婪”的追求,是很多創新者的驅動力。但是,對于那些改變世界的偉大創新者來說,創新還需要一個更強大的精神驅動力——改變世界的夢想。
埃隆·馬斯克并不會拒絕通過特斯拉、SpaceX和SolarCity等項目賺錢,但驅動他克服重重困難的恐怕還有另外一個因素,那就是改變世界,最后達到自我實現這一馬斯洛需求理論中的最高境界。
所以說,創新是貪婪和夢想的游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