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眾創空間元年一路走來,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度不減,創業市場和資本方日趨理性的時代背景下,眾創空間也走入了發展的“深水區”。今年,中央和地方層面促進眾創空間良性發展的文件不斷出臺,多方統計雖然口徑不一,但綜合來看,全國已有數千家眾創空間,其中,科技部認定的國家級“雙創”平臺就包括515家國家級眾創空間和743家企業孵化器、加速器以及產業園區,共同組成了持續有序的創業生態。從市場來看,伴隨著部分創客空間在年初陷入倒閉或被合并的風潮,資源、資金雄厚、核心競爭力更為突出的眾創空間開始甩開同類競爭者,在盈利模式上也更趨清晰精準。
本盤點分為政策和市場兩個方面,本篇為市場篇。
2016年眾創空間發展現狀自我評估(數據來源:艾媒咨詢制圖:張海寧)
眾創空間孵化了很多高科技和創新項目,但自身運營卻略顯“傳統”,如何通過“互聯網+”來提升行業運營的效率,如何與產業結合以打開在孵團隊的發展通道,做好“加減法”,是眾創空間構建競爭壁壘、做大自身價值以及打開想象空間的重要途徑。
2015年至2016年,眾創空間熱度持續高漲,在全國范圍內遍地開花。然而,在瘋長的數據下面,掩飾不住的瓶頸期悄然浮出水面。
2016年2月,深圳創客空間“地庫”宣布倒閉,創立4個月,燒錢100多萬元,最后人去茶涼;2月27日,青年聯合辦公空間北京綠客屋因與房東產生糾紛被砸毀;4月,位于深圳南山科興科學園的眾創空間“孔雀機構”因拖欠物管連續3個月的租金和物業管理費等相關費用遭遇強拆。
在一哄而上的眾創空間領域,盲目跟風、復制一家又一家辦公空間,并不去深究眾創空間背后的深意,行業洗牌加速的現實已難以回避。而大吃小、實現并購得以生存下來,對眾多難以為繼的眾創空間來講的確是一個好的歸宿。異地復制形成規模也成為一種有效路徑,例如,由毛大慶發起的優客工場自2015年4月成立以來,已布局全國16個城市36個場地,入駐企業用戶近千家,合計辦公人數超過2萬人,初步形成完整的聯合辦公社群生態鏈。
由海外興起、國內呈幾何數量級增長的眾創空間,也吸引了海外眾創空間“元老”的目光。美國聯合辦公初始公司WeWork最近一輪融資中也出現了中企的身影,中資的加入也促使其開始進軍中國市場。繼今年初入駐上海,開設延平路店、威海路店后,北京光華路店、慈云寺店也將于明年上半年開業。記者了解到,WeWork進駐中國采取與中國遠洋集團戰略合作的方式,這也是其首次采取合作方式推動發展。
目前看來,在洗牌之后,可以存活下來的首先是資源資金雄厚的眾創空間;其次是更為突出核心競爭力的眾創空間,在地理位置、樓宇配套以及設計裝修上等沒有明顯短板,而在運營服務等軟性服務上有著超越一般空間的優勢,這類眾創空間在甩開同類競爭者的同時,在客群上也更清晰精準,在社群的打造上后期會更具商業價值。如果規模和資金資源上短期內很難達到的話,不如做一個有特長、有個性的眾創空間。
由上海財經大學創業學院研發、上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協同完成的《2016眾創空間發展報告》指出,全國共有創客空間3000多家,享受政策優惠的眾創空間數量已經達到1000多家,占全國眾創空間數量的42.4%。其中,創新工場、騰訊眾創空間、百度創業中心摘得全國綜合實力前3名。
該報告指出,當前眾創空間發展具有4個特征:眾創空間呈現加速發展;眾創空間區域分布不均衡;眾創空間創業服務多元化,逐漸向創造開放式全方位創業服務的方向上發展;眾創空間盈利模式多樣化,包括投資驅動型、創業培訓型、活動聚合型、媒體推廣型、地產思維型、綜合生態體系型。其中創業培訓型最為常見,其次是地產思維型和投資驅動型。
從業態來看,時下市場上的眾創空間包括聯合辦公空間和創新型孵化器兩大主要業態。2015年中國眾創空間曾迎來一個高速發展期,但受“資本寒冬”影響,創業逐漸回歸理性,以及空間自身運營面臨一定的挑戰,商業模式相對清晰的聯合辦公的增速要遠高于孵化器。
模式更為簡單清晰的聯合辦公,商業化道路上已實現了較大跨越,多家優秀運營商先后獲得億元級融資,資本助力使得資源加速聚集,連鎖化運營的態勢更加明顯,頭部效應已經基本呈現。而孵化器領域,無論從獲得融資企業數量、融資規模,都存在不小的差距。
另一種觀點認為,行業發展至今,大多數的眾創空間還停留在“提供辦公空間”的層面,導致同質化競爭嚴重,而整合服務相對較淺,缺少垂直和專業深度,未能更好地為創客賦能。根據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28.4%的孵化器為政府主導型,資金來源為混合型的孵化器占比為31.1%。大部分的眾創空間是靠租金和物業收入獲利,甚至是舉著眾創空間的旗幟,只為獲得國家的政策補貼。如果眾創空間還停留在僅提供辦公物業,卻沒有相應的配套措施去培育、引導創業者們如何創業,它只會成為一個空殼,空置率也會加大,導致最基本的租金和物業收入都不能收滿,何談盈利?
大家對眾創空間期待是——它能夠孵化出更多的優秀創業公司和團隊,這種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已構成眾創空間的現實挑戰。因此,很多眾創空間絞盡腦汁去多維度地實現盈利,打破“收租婆”的禁錮,但目前實際效果還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