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遇到一個企業主找投資。他早年創辦了一家傳統企業,為在互聯網時代轉型,孵化兩個新項目。他本人不太懂互聯網,都外請CEO幫他打理。兩個項目中,他本人都占90%股份,給外請的CEO及管理團隊很少股權。
簡單了解股權情況后,我們便否掉了他的項目。這樣的股權結構有致命缺陷,一般會有三種結果:如果外請的CEO水平不高,項目做不起來,股權一文不值;如果請來的管理團隊水平很高,項目做起來了,也會馬上出問題:管理團隊做的越好,越覺得自己吃虧,活是自己干的,錢卻是老板賺;而老板會覺得,這是自己的企業,已給管理團隊很多好處,同時會起提防心理,逐漸把管理權收回。最后的結果往往是,管理團隊要么消極怠工,要么另起爐灶。
回看我自己的職業生涯,發現身邊這樣的例子不少。很多優秀管理者痛苦于回報不足,要么逐漸消極,要么另起爐灶,每一次撕裂都慘痛。據我所知,業內就有一家互聯網金融企業,孵化出不少好項目,但給管理團隊股權非常少。這家企業上市后,大部分管理團隊會離開。
如果股權設置不合理,項目失敗概率會陡增。在風險投資業,這是無數教訓堆出來的常識。對于希望轉型的成熟企業,在股權結構上考慮要更周到,這可以提高轉型的成功率。以下我介紹幾個身邊熟知的做的比較聰明的例子。
我接觸的一家企業,企業主過去做的挺成功,自知互聯網是趨勢,現有企業轉過去是不可能的。他本人對互聯網缺乏了解,新孵化的業務不需借助原有企業的資源。他的做法是,外請管理團隊,給他們50%以上的股份,同時強調這是一把手工程,不允許原有公司任何人插手新項目。目前新孵化的項目已多次融資。他正在孵化新的項目。
企業主原來做團購相關業務,不溫不火。互聯網金融風潮起后,他轉做新項目。原項目面臨兩種命運:一種是關掉,感覺可惜,辛苦做這么久,原來團隊無法轉型,要解散,原來的投資人也會受損;還有一種是繼續。他選擇由原團隊骨干繼續做,讓團隊持股30%。他自己和投資人股權降至70%。
想不到,在新團隊帶領下,原來的項目比預想的發展要好。要繼續發展,需要融資。新投資人進來,第一個挑戰就是管理團隊的股權比例只有30%,太少。企業主面臨選擇,讓管理團隊把股份提上來,融到資,或者堅持原來的比例,融不到資。他選擇前者,說服原來的投資人,把管理團隊的股權比例上升到60%,把自己和原投資人的股權比例降到40%。團隊融到資,繼續發展。其實對大家都有利。
前述兩個案例都是小企業。對于大公司,搜狐在搜狗問題上的處理是個典范。
搜狗由王小川創辦,是搜狐旗下一個業務,當時的搜索市場,百度第一,360第二,搜狗第三,搜搜第四。搜狗業務相對獨立,搜狐曾想賣掉。王小川本人希望與騰訊搜搜合并,擴大市場份額,有了騰訊參股,王小川也可更加獨立,且可借助騰訊的資源。
對于搜狐來說,引入實力比自己強大的騰訊,且騰訊在搜狗占據很高的比例,是一種“失控”。也許搜狗會不像以前那么聽話。但最后,張朝陽選擇了引入騰訊。
事實證明,搜狗與搜搜合并后,發展的更好。搜狐得到的價值也大增。在BAT這樣的大公司,有很多失敗的案例:自己孵化的項目,卻更多強調了控制,沒有適時引入其他投資者,讓項目更獨立,最后項目歸于失敗。相比之下,張朝陽在這個案例中更明智一些。
總體而言,企業轉型過程中股權設置的一個大原則是:各方的股權比例要與貢獻度相匹配。希望轉型的企業家從外面引入管理團隊時,需要評估各自在未來的貢獻,合理設置股權比例。此舉可以提高項目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