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所在的縣城位于山東北部,人口40多萬,經濟以農耕為主,挨著渤海灣的幾個鄉鎮,有大片的鹽堿地,歷來產出貧乏。
這篇文章想討論的,是農村互聯網創業的一個分支——農村金融。這條路走的坎坷,表面上看是因為互聯網基礎設施不完善,更深層的原因卻是人心,是信任。
“最大困難是信任,農民不敢相信天上掉餡餅,還以為是騙他,”農分期創始人周建曾跟我說。
農分期是一家農村金融公司,給農戶提供農機貸款。2016年春節,周建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在徐州銅山縣,一家包了70多畝地的農戶有貸款購機意向,業務員上門采集完信息準備放款時,農戶卻拒絕簽合同,周建無解,只能在農戶的要求下到當地派出所,在民警的見證下才簽字。
周建遇到的故事不是個例。在農村,年輕人但凡能找到工作的,基本都進城務工了。現在還在種地的,大部分都是50歲以上的農民。他們跟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對外界花花綠綠的世界,不理解,也不認同,要取得這些人的信任非常困難。
但農民的金融需求非常旺盛,農業生產的周期性特征,導致手頭缺錢是常態。《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報告2014》顯示,我國農村民間借貸參與率達43.8%。
在互聯網金融進入農村之前,解決這一需求的方式之一是民間借貸。很多地方的農村有資金互助社,入社的農戶分別拿出一部分錢,形成資金池,當社員有借貸需求時,再以較低的利率貸給他們。這種模式是傳統的P2P,因為社員彼此熟悉,違約概率極低。
高利貸更為普遍,我家就曾以折合18%的年利率,向人借了8000塊錢的高利貸。
借高利貸需要有人擔保,當時的保人,是一個白胡子老頭,在當地頗有威望。

農村借貸有很多先天不足,缺乏可以引用的征信數據和可抵押資產、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強、農民對外人的不信任,導致違約風險很高,借貸方只能用高成本為壞賬兜底。而很多P2P平臺的資金成本本來就高,一來二去,就成了高利貸。
農村金融另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是造假。
2016年初,兩名業務人員用虛假交易沖高GMV(商品交易總量)單量,被淘寶點名處罰。很多農村創業者,都要花很大力氣防止被自己人欺騙。

翼龍貸是加盟模式。加盟商多是當地熟人,他們承擔挖掘資產、風險審核、違約兜底。對翼龍貸來說,相當于將風險前置,優點是成本低,可以快速擴大規模,缺點是不易控制,加盟商一旦騙貸,很容易發生系統性風險。
但這樣仍然無法徹底規避風險。利益誘使下,一線業務員甚至會和農戶合伙騙貸。
之后周建不再招聘當地人做業務員,不僅如此,他還參照古代官員派遣的方法,對業務人員做頻繁調動,系統自動排期,幾個月就調動一次,以此避免業務員在一個地方待得過久,與當地人太熟。但這天然是個悖論,做業務需要深耕當地,取得農民的信任,人員頻繁流動顯然不合符農村熟人社會的特點。
文 / 曾慶雪 攝影 / 曾慶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