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曉鴿(微博)下了一筆更大的賭資,他要賭一賭老東家IDG的未來。就像24年前,他拿自己的青春來賭中國的未來。
2017年1月19日,IDG資本攜中國泛海等中國財團收購美國國際數(shù)據(jù)集團(以下簡稱IDG)的全球投資業(yè)務IDG Ventures。收購完成后,IDG資本將成為IDG全球投資業(yè)務的控股股東。
這不是一筆普通的財務投資。張朝陽、馬化騰(微博)、李彥宏、季琦、莫天全……這些名字曾是IDG資本的榮耀,現(xiàn)在這份名單又將添一個具有分量與情義的名字——IDG Ventures。
這是一筆注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收購。
對于熊曉鴿而言,IDG的創(chuàng)始人兼董事長帕特里克·杰·麥戈文(Mr. Patrick. J.McGovern),如師如父。
他曾在“老麥”的追憶文章《22年和22分鐘》中寫到,“老麥和我之間的關系,從一開始就有點特殊。”
1956年,熊曉鴿出生在湖南湘潭。18歲時,他子承父業(yè),成為了湘潭鋼鐵廠軋鋼分廠當電工。
但他沒有停止求學的道路,從湖南大學、中國社科院、新華社到波士頓大學,從中國到美國,他懷揣著38美元,這似乎是他“賭徒”生涯的開始。
后來,已是《電子導報》亞洲版主編的熊曉鴿,沒有成為夢想中的戰(zhàn)地記者,卻在硅谷,敏銳感知到電子科技的到來。他用三句話的信,敲開了麥戈文開辟中國疆土的大門。1991年11月6日,他正式加入IDG。
帶著老麥給的第一筆學費——2000萬美元,1993年,熊曉鴿在上海成立中國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IDG資本,從事信息服務與風險投資,“開始在一片陌生蠻荒的領域探索耕耘”。
一筆啟動資金,一個中國市場,他拿自己做賭注。
但是,“整整7年,顆粒無收。”那時,普通人的月工資是120元,2000萬美元簡直是天文數(shù)字,“投資開公司”,人人看他們是傻子。
更沒有人知道什么是風險投資,熊曉鴿和搭檔周全四處普及,更有人希望能從這兩個“傻子”身上撈一筆。
熊曉鴿說,那些年里,每次老麥到中國巡視,次次提心吊膽,只怕他突然一灰心,就此罷手,收回所有投資和預算。但是每每見到老麥,他都是淡定自若、談笑風生,一派勝券在握的篤定。
也就是在那不如意的7年里,IDG資本投出了未來的巨頭們。第一波互聯(lián)網創(chuàng)業(yè)浪潮里張朝陽、馬化騰、李彥宏、季琦、莫天全這些金光閃閃的名字,被熊曉鴿從潮水里打撈起,將第一輪天使融資傾注在他們身上。
2011年11月6日,熊曉鴿加入IDG20周年,老麥抱病與夫人專程到北京來宴請他。那時,熊曉鴿才問出口,為何敢賭他,這樣一個毫無經驗的人。老麥笑道,“Because you are the guy who'dbet your youth on China’sfuture(因為你這家伙敢拿自己的青春來賭中國的未來)”。
熊曉鴿像自己的貴人老麥一樣,也在賭一群人的青春,而就是這些人寫就了互聯(lián)網時代的注腳。
熊曉鴿說,自己是摸著石頭過河,但他也是幸運的。
IDG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第一只基金從1993年開始,到2003年為止,年均回報率是36%;第二只基金是從1999年開始的,回報率超過40%,而到2006年底,IDG共在中國投資不到2億美元,回報已經達到10多億美元。
這位中國投資界的“教父”曾在采訪中說,“我喜歡‘危機’,這不是幸災樂禍,作為一個投資人,市場冷的時候往往是好的播種時機。”
在IDG資本越來越壯大的同時,它與老東家IDG從主干、分支走向兩條平行線。
1999年,IDG資本率先啟用合伙人制基金管理模式,它從原先IDG的投資部門演變?yōu)閷嵭泻匣锶酥频莫毩⑦\作的基金管理團隊,成為中國第一家設立合伙人制基金管理模式的機構。
至此,IDG與IDG資本管理團隊不存在任何股權方面的關系。
而到了2005年,IDG不再是IDG資本唯一的機構投資人。它開始擁有多家國際知名基金機構投資人,如Accel,雙方發(fā)起設立多支成長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
在人民幣基金市場,IDG資本也是第一只吃螃蟹的人。2010年,它成為第一批國家發(fā)改委批準的有資格管理國家社保基金的管理公司,并于當年發(fā)起了設立首支人民幣基金,成功引入了全國社保、國科、北京國資中心及其他政府引導基金等國內大型機構投資人。
熊曉鴿管理的基金越來越大,IDG在基金中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小。他用第一筆學費,換來了十余支美元及人民幣基金,布局各個階段包括早期(VC)、中后期(PE)、并購(M&A)。
完成對老東家的收購后,熊曉鴿依然堅持對IDG品牌的傳承。他說,“我們始終是‘IDG資本’”。
這也與他跟麥戈文的情誼有關。麥戈文一生中訪華130次,其中熊曉鴿陪同、接待了110次。哪怕工作忙得焦頭爛額,只要老麥來到中國,堅決不讓熊曉鴿另請高明。熊曉鴿就是老麥一直最信任的、有著“自動編譯”功能的“翻譯”。
2012年3月19日,帕特里克·杰·麥戈文辭世。在離開前三天的凌晨,熊曉鴿接到一通來自美國的電話。老麥想見四個人,名單中排第一就是熊曉鴿。
半個月后,IDG資本啟動融資,完成了5.86億美元的募集融資。熊曉鴿度過了“悲欣交集、苦樂不知”的歲月。而基金的按時超募成功,他視之為“送給老麥最好的告慰與懷念。”
他難忘這個第一個為他交學費的人,“那個在我的心目中,被永遠視為老板和導師的人。”
今天,這兩條線又有了交集。
“‘IDG資本收購IDG’——這樁乍看令人困惑的收購背后,其實蘊含了我們對IDG尤其是麥戈文先生的感恩”,熊曉鴿表示。
在老麥的病床前,熊曉鴿與他相處了最后的22分鐘。他們回顧了麥戈文一生創(chuàng)造的兩個傳奇——IDG和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
在中國,這個24年前麥戈文相中的后生小子為他延續(xù)了傳奇。熊曉鴿告訴麥戈文,“現(xiàn)在他這兩個傳奇都有了完整忠實乃至超越美國的中國版”。
從“傻子”成長為“老師傅”,熊曉鴿也遇到過瓶頸。在IDG火了之后,一撥新VC都來了,閻炎、沈南鵬、劉飛,他們曾創(chuàng)業(yè)成功,熟悉高科技、互聯(lián)網,善于整合資源、與國際資本對接。
而熊曉鴿的傳奇,在人們的口中停留在2005年前。IDG資本退出的項目共有60多起,多為2005年之前所投資的。之后,所投的凡客、聚尚網、嘀嗒團、當當網,已經默默退出了熱潮。
有時看得太遠,有時錯失機遇,熊曉鴿曾對一位記者說,“投資界的高手都是孤獨的”。
從他近幾年的投資案例來看,熊曉鴿把眼光瞄準了90后的年輕人。就像24年前,老麥交給他第一筆學費。2014年8月14日,IDG 資本設立“IDG90后基金”,規(guī)模1億美元,扶持90后創(chuàng)業(yè)者。
他把這筆學費交給了90后手上,期待著在90后創(chuàng)業(yè)者中找到一個中國的扎克伯格。bilibili、Insta360、Faceu、Teambition、暖暖游戲……希望他們成為24年前的“熊曉鴿”。
2010年的暴風科技成為第一家拆VIE后在國內上市的互聯(lián)網公司,宜信旗下宜人貸成為第一家上市的中國P2P公司,美圖創(chuàng)下港股繼騰訊后規(guī)模最大的科技IPO,游戲公司吉比特上市后連續(xù)創(chuàng)下10多個漲停板。這些項目的成功退出,讓IDG資本保持了老牌VC的水準。
同時,在熊曉鴿的建議和安排下,麥戈文還先后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簽署了捐贈協(xié)議,共同創(chuàng)建了三所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
據(jù)了解,在本次收購完成后,所有交易款項將由新成立的麥戈文基金會管理,并繼續(xù)支持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及中國的三所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
“今天,IDG資本在耕耘中國市場24年后,反過來賭了一把老東家IDG的未來。”從IDG的職員,到IDG資本的掌門人,再回歸、收購IDG全球投資業(yè)務部,熊曉鴿會賭出什么樣的未來?不過,帶著初心上路,此般意義非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