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進步,每年都有一大批黑科技的出現,說到每年倒不如說每天,有時,小編都在想:是小編跟不上時代,還是發展太快,什么超音速高鐵,什么人眼攝像機,什么自由彎曲的顯示屏…...

很多時候,想法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你說你有黑科技,你唬住了我,然而這一切并沒有什么卵用,因為你沒本事造出來......
當然,也并不是所有的黑科技都只存在于概念或模型之中,其實我們可以發現很多黑科技離我們已經很近了,比如我們現在生活中常見的混動汽車。就這樣小編的世界被諸多“黑科技”充斥在生活當中,導致小編的興趣越來越廣泛,感覺自己快要跟世界脫臼了......
前些日子,小編在機場候機(小編終于擠出時間出了趟遠門),由于時間寬裕,到處閑逛,被機場一則海報深深吸引住,不是林志玲更不是高圓圓。而是汽車廣告,說實話,在機場隨處可見汽車展覽、汽車廣告,看到不足以為奇。偏偏就是一則混動汽車廣告,吸引小編盯著看了許久都未挪動自己近二百斤的身軀,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扒一扒混動汽車的市場。

兩年前混動汽車就像當初的智能手機一般,充滿科技色彩,我們對它的了解大多都是通過媒體、戶外廣告。而現在混動汽車早已布滿各個城市、遍地開花,生活中的你我他也都有躍躍欲試的沖動,看看混動汽車是否如廣告所說的那般舒適。
小編作為一名偽汽車迷,自然而然會對汽車有一定的追求、考慮,考慮更多的無非就是車的安全系數、操控性、以及性價比,車某種意義上來講,有人比作代步工具,絕大部分把它比作情人,當你給自己選擇一個心儀的情人時,必是花費你大部分時間,每天逛論壇、問朋友、試駕,最后才挑選自己心儀的它。
面對混動汽車的誕生,小編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混動汽車在前幾年生產并達到現在的成熟期,是否會考慮混動汽車。但從幾個方面講,小編依舊不會選擇混動汽車,原因很簡單。混動汽車續航里程足以讓小編NO Pass,相信很多人都有共同的感受。

長期以來,里程焦慮讓消費者對國產電動汽車“想說愛你不容易”。我國大多數國產電動車,續航里程都在200公里左右,無法滿足消費者的日常需求。
如長途旅行的時候我們都有體會,帶的干糧最好分量輕又特別能充饑。而混動汽車亦是如此,電池好比車的干糧,車能跑多遠,關鍵就看電池能用多久。是不是多裝幾塊電池就行了呢?也不行,一來車身體積有限,二來電池自身還有份量,所以最好電池又小又輕又經用。對于中國的混動汽車企業來說,電池恰恰是最大的困擾,便成了大家議論的熱點。
目前,真正能滿足人們需求只有特斯拉、BYD E6兩款車型吧,續航里程超過了400公里,已經受到全球消費者熱捧。
混動汽車到底是市場需求還是求和市場,身在北上廣深的小伙伴們都很清楚,買車容易得牌難,選擇混動汽車不僅不需參與排隊等候競價、以及漫長的等待(搖牌),滿足人們購車難的問題,再者就是幫助政府解決城市空氣污染問題。

接下來小編跟大家聊聊,混動汽車的出現到底是市場需求還是便民福利再或是政府提倡?
一、把握真需求和真市場
其實發展混動汽車,小編認為市場需求是肯定的,每年汽車生產商都在努力滿足人們喜好,產出大量規模的混動汽車,從而實現易上牌。
政府角度考慮,一是解決日益嚴重的城市空氣污染問題,特別是尾氣污染;二是作為石油資源比較匱乏,煤和水電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希望降低石油消耗;三是加快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讓中國汽車產品像其他中國制造產品一樣,占領國際市場,帶動中國經濟。這是混動汽車市場的真需求。所以,補貼也要圍繞著這個需求來做。
城市尾氣污染問題有過研究,大致分為三塊,一塊是晝夜運行的公交車,一塊是行駛里程長,運行時間長的出租車(現在還要加上約租車),第三塊是數量龐大,集中在上下班高峰的私家車。
二、政策引導的方向
汽車是一個技術難度很高,產業鏈很長,成熟度很高的產業,安全性又事關生命安全,所以政策引導應該有門檻,剔除實力不足的投機企業。同時注意扶持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消除地方保護。形成競爭,促進優勝劣汰,補貼采用銷量階梯制度,這樣才能讓資源效率最大化。
三、混動汽車的未來
未來,將會實現全自動化,大街小巷行駛新能源汽車,還天空一片藍天,天空將還你一個健康。同時城市的峰谷用電將被削平,用戶睡覺的時候,恰恰是電動車,插電混動汽車充電的時候。
在縣城、鄉村,低速電動車替代摩托車成為人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廉價的低速電動車在自家院里充電。解決幾十公里內的交通代步問題。
中國的汽車產業在補貼中會獲得發展,依靠先發優勢和批量規模,中國的電動公交車,電動出租車,低速電動車將走向世界。實現真正的彎道超車。
主流乘用車因為有品牌因素,中國制造還無法動搖豐田、大眾,奔馳、寶馬的地位。但是在產品力上,中國的自主品牌汽車會越來越接近一流廠商。

未來很美好,而合適的政策將開啟美好未來的大門。
雖然節能環保作為汽車未來的發展方向,已經得到了全社會的高度認同,但通過什么路徑來實現混動汽車的核心技術的保護,目前卻還沒有定論。
留言互動
混動汽車專利有哪些?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