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新的全球腫瘤統計結果顯示,目前為止,全球估計有1819萬癌癥新增病例以及960萬癌癥死亡病例。而我國每天約有1萬人確診癌癥,相當于平均每分鐘就有7個人確診癌癥,我國癌癥患病率處于國際中等偏上水平。
癌癥治療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均面臨嚴峻的挑戰,癌癥難治是因為癌細胞具有快速生長、浸潤和轉移的特點。
確診之后,患者一般需要接受手術切除、化療、放療、內分泌治療等手段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但現有藥物沒有靶向功能,無法區分誰是正常細胞,誰是癌細胞,導致放化療和傳統藥物在治療過程中,將正常細胞和癌細胞一起殺死。容易導致人體免疫功能癱瘓,引起諸多病癥。一方面是現有藥物無法到達癌組織核心區域。藥代動力學研究表明,藥物只有通過血液流動才能到達病灶部位,發生療效。
隨著基因測序、腫瘤免疫學等生物科技的發展,目前市場急需尋找比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等常規治療更有效的方法。

阮潤生教授早年畢業于福建醫科大學,獲得瑞士蘇黎世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歷任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研究員、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生物細胞治療中心主任。并榮獲美國 BARONS Who’s Who評選的新世紀世界500知名人士,一直從事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相關研究。
阮教授于2012年創立的安特諾生物醫藥(廈門)有限公司,首創主動免疫聯合被動免疫的治療技術(Tvac),降低腫瘤患者死亡率的同時提高20%五年生存率。
Tvac是一項腫瘤個體化精準免疫治療體系。它分析每個腫瘤患者的腫瘤細胞基因突變頻率和產物,備制腫瘤細胞相關抗原疫苗,體內誘導免疫系統識別自身的腫瘤細胞;接著選擇性擴增和回輸大量的、具識別腫瘤細胞的效應淋巴細胞,發揮其抗腫瘤作用,抑制腫瘤的生長。
過去5年,經百多例晚期癌癥患者臨床實驗性治療,結果顯著提高患者的3年生存率(52%),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腫瘤免疫學與免疫治療》醫學雜志。
從安特諾創立開始,發展至今已經榮獲諸多殊榮:
2013年公司獲國務院僑辦“重點華人華僑創業團隊”稱號;
2014年獲中國留學人員“最具創業潛力企業”;
2015年“淋巴細胞PD-1基因敲除治療肺癌”入選科技部“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項目”備選庫
經廈門市政府的批準,2017年公司與廈門大學藥學院聯合成立了“廈門腫瘤細胞診療臨床轉化重點實驗室”,并將“腫瘤細胞免疫治療+干細胞治療”的項目研究入駐廈大國家科技園。
廈大國家科技園是將大學的綜合智力資源優勢與其它社會優勢資源相結合打造產城融合4.0模式下的創新創業生態,為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產學研結合提供支撐的平臺和服務。
未來三年,安特諾將借助廈大國家科技園這個平臺實現公司在業務和戰略上的跨越式發展:
一.推進市級細胞與基因診療研究所(院)、生物樣本庫、基因庫、腫瘤醫療大數據應用技術等腫瘤精準醫療產業服務平臺建設。
二.發展細胞治療、基因治療、液體活檢技術,推動新型個體化生物治療產品標準化規范化應用,打造免疫細胞治療、干細胞治療和基因檢測產業群。
三.引進社會資本,申請臨床批件,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使Tvac成為第一個腫瘤聯合免疫治療項目,應用于腫瘤的治療,提高腫瘤的治愈率。
廈大國家科技園以具有較強科研實力的廈門大學為依托,作為一所高水平、國際化的研究型、創新型大,廈門大學生命科學領域的頂尖人才擁有的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為廈大國家科技園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轉化源泉。

廈大國家科技園將通過整合產、學、研、用、金等各類創新要素,系統搭建面向生物醫藥企業的協同創新和公共服務平臺,旨在推動重大技術創新突破和加速產業實現向高度集約化發展。
因此,廈大科技園與安特諾的合作方案有很大的靈活性,可以提供資金、技術、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共同推動項目轉化對接、落地生根,很大程度上縮短了基礎科研與產業化的時間和距離。并將驗證的成果加速且有效地轉化為臨床實踐的指導理論、應用技術、診療方法和最新產品等,在實驗室與公共健康決策和醫療服務市場之間架起一條快速雙向通道。產業協同協作是廈大國家科技園發展的必然,而發揮比較優勢、錯位發展是互利共贏的前提。
當前,廈大國家科技園積淀了豐富而具有競爭力的優勢資源(技術、項目、專家、資金、信息、客戶、政策等),利用區域地理優勢和經濟發展優勢鏈接更多海內外高校和科研企業以及海內外市場,全力打造海上絲綢之路創新創業生態圈,聯動多方力量快速實現成果的落地應用與產業鏈布局。
?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