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奪下一個喜劇之王?

每到年底,北京的地鐵站和劇場的廣告位上就張貼滿了開心麻花新賀歲話劇的海報。從最初的《烏龍山伯爵》開始到《夏洛特煩惱》再到《莎士比亞不開心》,這家老牌的話劇公司總能在年底給觀眾帶來爆笑又感動的觀看體驗。
除了源源不斷的生產新內容外,現在這家公司在資本市場上又有了點新動作。近日,開心麻花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已經通過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的議案。開心麻花稱隨著公司治理水平不斷提高,經營效益持續增長,未來發展整體態勢良好,公司計劃借助國內資本市場,抓住機遇,進行新一輪跨越式發展。公司準備在合適的時候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IPO),擬聘請中信建投證券作為IPO輔導券商進行上市事項輔導工作。
這背后代表了麻花主動向資本市場靠攏的渴望,未來將倚仗資本的力量來助力作品的生產。在曾經近10年的時間里,麻花基本上沒有引入外部投資者。直至2013年,麻花才引入中國文化產業基金的投資,并于2015年底成功掛牌新三板。如果此次上市進程順利的話,則意味著麻花只用了數年時間就迅速駛入了資本的快車道。
在內容產業大爆發的當下,我們認為對這家在商業和口碑上都取得了不錯成績的公司進行分析,可以看到一家做話劇演出公司是如何一步步完成向一個綜合內容提供商的蛻變,或許會給當下一些正從事影視創業公司以啟發。
做為一家并不年輕的公司,開心麻花此前在劇場里已經積攢了不小的名氣。他們以“賀歲舞臺劇”為主打,將自己的受眾定位在年輕人身上,同時還會將一部戲的投資 40% 用于宣傳上,這些都為他們積累了大量的粉絲。而且2012年開始,開心麻花團隊連續登上春晚團隊,進一步擴大了受眾,這都為后來內容作品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真正讓開心麻花大火起來的還是2015年國慶檔電影《夏洛特煩惱》的熱映,這部電影也被稱作是2015年度最大的票房黑馬。超過14億的票房,為開心麻花帶來1.9億元收入,這相當于開心麻花全年3.8億營收的50%,也是全年凈利潤1.2億的1.5倍,開心麻花也一躍成為2015年新三板最賺錢的影視公司。
話劇是門微利的生意,在中國目前還尚未形成類似于百老匯那樣成熟的經營體系,從體量上來看依然屬于小眾范疇,似乎也只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找到了土壤。孟京輝曾信心滿滿地帶著他的經典話劇到南京,結果敗走麥城,本也沒收回。
在開心麻花之前,中國內容行業的上市公司大多來自于影視行業,麻花上市最大的意義就是在于向投資者證明了話劇市場的商業潛力。讓更多人沒想到的是,在電影行業大虧損的背景下,2015年,2016年內地上市最賺錢的幾部電影中開心麻花占了兩席,同時都入圍豆瓣年度十佳電影的榜單。(《驢得水》成本1000萬元,票房1.73億元,票房收益0.47億元,收益率高達476%。)
倘若說《夏洛特煩惱》的爆紅,多少有檔期加持和同行幫襯等外部因素。而今年風格完全不同的《驢得水》依然取得了成功,似乎說明這個麻花曾經的外行人還找到了電影市場的一些門路。
不過這背后的探索并不容易,麻花究竟抓住了什么秘訣?
很長一段時間內容,話劇在中國一直被看做是一個古老的行業,因其在內容水準上的考究,工業化和商業化一直是一個難題。
開心麻花的獨到之處則是給這個行業注入了新的創作風格和商業模式。過去最經典的話劇品類大多是歷史和藝術類別,例如北京人藝的代表作就是正統話劇《萬家燈火》和《北街南園》,孟京輝的話劇囿于小眾和文藝,普通大眾對于話劇品類的體驗需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被開發和滿足。
而開心麻花瞄準的就是這部分人群的需求。在內容題材上,開心麻花討論的都是普通上班族的工作生活話題。譬如在《烏龍山伯爵》中,主人公經歷的難題,與臺下年輕人面臨的重壓如出一轍:沒有房、沒有車、沒有妞、沒相貌、沒存款、沒工作……這種相似的人生困境,足以引發觀眾的共鳴。
并且開心麻花還趕上了喜劇生意爆發的好時候。經濟下行,工作生活壓力增大,當代中國人太需要喜劇了,特別是不必深究和走心的喜劇,2016年華語票房總排行榜中前十位里大部分都是喜劇題材,電視臺和視頻網站上充斥著不同類型喜劇綜藝,開心麻花十年來創作的話劇作品無一例外都是喜劇,這些不同層次的喜劇內容為那些飽受生活壓力、現實困擾的人提供了短暫躲避的場所。?
如果我們把開心麻花的爆發置于一個更細長的時間軸中去考量的話,會發現開心麻花創業的十來年正是一線城市年輕消費者消費結構變化的十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為精神內容消費。據了解,開心麻花最便宜的票價80元,最貴的1080元,平均票價在200元到300元之間,這個價位至少保證了年輕人愿意走進劇場的頻次不會太低。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去年北京市話劇演出場次增長 9.3%,觀看人數 173 萬人次,票房收入 2.6 億,增幅 19.4 %。不少票務平臺向36氪表示,在所有現場演出品類中,話劇已穩定排在繼演唱會后的第二位,看話劇越來越成為被年輕人接受的生活方式。
當然僅僅把年輕人拉回劇場還不夠,麻花一家商業公司,還需要保證能夠獲得穩定的收入,這意味需要同時具備持續生產好內容和經營話劇生意的能力。
內容公司如何保證自己不會被觀眾變化的喜好所拋棄,麻花給出的答案是深入到觀眾中。
一般來說,開心麻花的話劇平均時長為 2個小時,基本上都是由集體創作,一個劇本至少會有6-9人以上的創作人員。編劇或導演會先創作出一個劇本主題思路,然后由藝術評估委員會(創始人和資深藝人),獲得一半以上投票的項目才能通過進行排練,開心麻花創始人張晨和總裁劉洪濤擁有一票否決權。
得益于話劇現場演出形式和巡回演出的高頻次,麻花的話劇作品就建立了和觀眾面對面的反饋機制。劉洪濤向36氪透露,在主創團隊進行每場演出時,麻花會有專門的工作人員記錄每個笑點的反應,表演結束后再與主創團隊溝通。劉洪濤稱開心麻花的劇本其實是在與觀眾一起一次次共同修改出來的,生命力也會更持久。
過去大部分的話劇生意都停留在作坊模式,因為內容創作團隊對于渠道的影響力太弱,很難實現產業化經營。劇場是話劇產業化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國外大部分的頭部現場演藝團隊都具有自己固定的演出劇場,但經營劇場無疑來說是一個模式相對重的生意,并且國內劇場大部分屬于國有資源,市場化程度較低。
在要不要深入經營劇場這件事上,一度在麻花內部發生過爭執。后來在資本的幫助下,開心麻花開始嘗試。他們簽下了北京海淀劇場,以及承包了北京地質禮堂20年的使用權,開始在全國各地區開始設立分公司經營劇場。
一方面,麻花獲得了對演出時間和演出場地的絕對話語權;另一方面,劇場經營需要有足夠的劇目翻轉來保證不空檔,這也被迫使麻花需要擴大自身的內容生產規模,開始走向綜合內容提供商的轉型路程。
賀歲喜劇一直是麻花的招牌產品,但與一部動輒票房過十億電影引起的話題效應和商業價值比,顯然要比話劇高的多。
那時一部中等規模的電影成本大約是800萬,而麻花當時一年的凈利僅在數千萬左右的規模。這個數字意味著麻花對于抵抗電影產業風險的能力還不夠強大,他們只好決定暫時擱淺電影計劃。2012年12月上映的《泰囧》的火爆讓麻花決心真正轉型掘金。”我們做喜劇這么多年,卻沒做出一部好看的電影,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劉洪濤說。
隨著這兩年的 IP 熱逐漸從小說蔓延到了各個角落,動漫、音樂,甚至幾句話都能成為 IP,而與電影最相類似的舞臺劇自然也在這個風口之下得到了新的機會。
經歷了長達半年的劇本挑選期,麻花團隊最后還是認為從自己的話劇IP中改編是最為穩妥的一種方式,畢竟這是已經在演出中驗證過的內容素材。他們最終挑中了已經上演了一年的《夏洛特煩惱》,劉洪濤認為他們已經積累了大量觀眾面對面的反映,經過反復修改、無數次打磨,演員和導演都已經做到了對細節爛熟于心。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麻花在壯大過程中必須作出的一個選擇。在中國,喜劇類話劇是一個基礎脆弱的行業:一方面受到人才數量的制約,另一方面劇院數量的稀少導致內容商演出頻次的提升也會成為難題。
?“就算我們一年演1000場話劇,場場爆滿,票房也很有限。”開心麻花創始人張晨認為電影是公司生存層面的另一種解決方案。雖然開心麻花在商業合作上取得了明顯優于行業平均水平的成績,但是目前公司的收入相對單一,其中90%仍然依靠話劇的門票收入。
到2014年下半年,開心麻花正式決定把電影和演藝作為雙引擎,做成公司最重要的兩個板塊。由劉洪濤和創始人張晨分別運營,劉洪濤負責影業,張晨負責演藝。
電影《夏洛特煩惱》成功,許多人建議開心麻花加快步調。“投資圈的人對我說,你手上還有20多個IP,趕緊制作,擴大產業外延,做各種產業鏈。”劉洪濤說。
但麻花卻剎住了車,兩年里只有兩部作品上映。而在未來,也并不打算加快自己在影視行業的動作。相比于其他影視公司每次亮相時宣布長片單時的迫不及待,手握20多個話劇的開心麻花卻說它們只想成為一家小而美的影業公司。劉洪濤此前挑中《驢得水》時就已經知道這并不會是一個能夠在商業上獲得很大成功的題材,只是單純覺得這會是一個好電影,以及向外界證明麻花同時也擁有制作犀利喜劇的能力。
劉洪濤甚至只將他們的電影公司只比作成一個小型的工作室,“平臺型的電影公司太多,不缺我們這一個,麻花只做內容的創作和孵化工作,這就夠了”,劉洪濤說。
當然,指望開心麻花成為一個大型電影公司也不現實,好萊塢六大制片公司每年也只能生產二十部左右的電影。每一個電影項目背后都需要充足的資金和資源支持,此次麻花主動尋求上市的原因或許也來于此,就像在3年前借助資本力量殺入劇場生意一樣,來支撐擴大電影項目的創作和孵化工作。